近几年雏鹅痛风发病率普遍较高,尤其是广大白鹅养殖密集区发病尤甚,严重影响了雏鹅的成活率、均匀度和后期出栏率,给养鹅业造成重大损失。
近日雏鹅痛风又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发病日龄范围在增加,从2日龄—40多日龄都有发病,死亡率比以前增加,肌注1次痛风抗体后还有复发,有时仅肌注痛风抗体,治疗效果不佳。
一、鹅痛风的主要临床症状:
病初饮水增加,食欲不佳,逐渐消瘦衰弱、贫血,排白色稀便。关节型痛风为主的关节肿大,两腿及翅膀软弱,行动迟缓,跛行,站立困难,病鹅消瘦、贫血、衰弱。
二、剖检病变
主要为心脏、肝脏覆盖一层石灰样白色物质,包心、包肝,肾脏肿大、苍白,输尿管有尿酸盐沉积。严重者肌肉和关节均有尿酸盐沉积。
三、发病原因
1、育雏饲料多选择肉鸭、鸡全价颗粒料,蛋白过高,不符合雏鹅营养需求,个别饲料有霉变。
2、育雏期间高温高湿,通风不良,棚舍缺氧,密度过大,开水不及时,水位不足。
3、个别养户用取暖措施不当,强热辐射引起雏鹅迅速脱水,代谢紊乱。
4、开口药物*性过大造成肝肾损伤或者药物过量引起药物中*。
5、脱温苗过于追求体重、卖相,精料饲喂过多且过于集中,未给雏鹅留足消化代谢时间。
6、管理不细致,雏鹅饮用水源不清洁,器具不清洗,时常发生漏水、断水。
7、种鹅饲料霉菌*素超标,*素累积后通过蛋传,导致雏鹅肝肾损伤,代谢功能障碍。
8、新型鹅星状病*导致雏鹅痛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