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周恩来总理曾向一位川籍中医问道:“你给我开的药为什么特别灵?”那位老中医风趣地回答说:“别人把你当总理医,我把你当病人医,总理的病非医生所医,病人的病,自是医生可医的。”此老者就是周恩来的保健医生蒲辅周。
以下是一篇名家采访名家的中医高端对话。
讲述者:蒲辅周(—),四川梓潼人,现代中医学家。精于内、妇、儿科,尤擅治热病。伤寒、温病学说熔于一炉,经方、时方合宜而施。在几次传染病流行时,他辨证论治,独辟蹊径,救治了大量危重病人,为丰富、发展中医临床医学作出了宝贵的贡献。曾任全国*协第三、四届委员。
记录者:何绍奇(-),四川梓潼县人,著名中医学者和中医临床家。一生为人正派,性格爽直,学风严谨;他精通医理,书读万卷,堪称“中医活字典”。
年蒲辅周先生访谈录(何绍奇)
三十六年前,我有幸在北京拜访了同乡前辈蒲辅周先生。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蒲老谈兴颇浓,他一边吸着叶子烟,一边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其间,有沈仲圭先生、陈鼎祺大夫来过,寒喧几句之外,我们老少两代的谈话没有停止过。我们都忘掉了窗外如火如荼的世事。蒲老这次的谈话,影响了我一生。香江教余,心境颇静,回想往事,恍然如昨。兹就记忆所及,追写出当年谈话的内容,浑金璞玉,以公同好。是为记。
?伤寒本寒而标热,故治用辛温,汗出热去;温病本热而标寒,故清热必兼透达。
?外感病重在辨表里寒热,内伤病重在辨虚实阴阳。
?张菊人先生改银翘散为银翘汤,说北方室外天寒地冻,室内却炉火不熄,如此,则寒郁于外,热固于中,银翘散中辛温的荆芥,升提的桔梗皆非其宜,当去之,加*芩、瓜蒌,我说:此固一说也,但不可视为定例,我用银翘散,治风温初起,无汗畏风者,怕它透达之力不足,还要加葱白呢。葱白辛润,汗而不伤,和麻桂羌防不同。表解热透,我一般不用苦寒药,用白虎汤亦嫌早,常用鲜芦根、鲜竹叶,衄者再加白茅根,此名“三鲜汤”。
?沈钧儒先生的公子,感冒发热,午后为甚,倦怠,纳少,口淡,尿少,自服银翘散,药后热不退,反增便溏。外感当分六淫,当辨何邪而区别治之。区区感冒,也不是只分风寒、风热那么简单。此乃阳气不足之体,感受寒湿,湿为阴邪,治当芳香淡渗,间可用刚,凉药伤中阳,湿就更难化了。我用平陈汤合三仁汤,二剂,即汗出,尿畅,热退。
?湿温或温邪夹湿,最容易见到湿热郁遏,阳气不能通达。徒清热而热不去,湿留之故也。叶天士说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常用芦根、通草、薏米、茯苓皮、滑石、竹叶。通阳不在温,是因为湿热混在一起,热在湿中,故与杂病不同,不能用温药如桂枝、肉桂、大茴香去通阳,小便利,则湿去热孤。利小便的药味淡,所以我把它概括为“淡以通阳”四个字。
?表未解未可攻里。即使表已解,热邪入里,当清,苦寒药也不要过量,在阳气不足之体,宁可再剂,不用重剂。否则,热中未已,寒中又起,粗工之用药也。不能看“炎”字两个“火”,就攻其一点不计其余。
?辨证论治的真谛是甚么?是“一人一方”。病同,其证也同,也未必用同样的方药,还要看体质、时令、地域、强弱、男女而仔细斟酌,不要执死方治活人。
?麻*汤不是发汗峻剂,大青龙才是发汗峻剂。大青龙汤的麻*是麻*汤的一倍呢。
?石膏用量也不宜过重。药罐子有多大?那么大量怎么煎?有人动辄就用今制半斤、一斤。再说,是药总有利弊,不能只看到石膏清热之力,而不怕它伤阳损胃。
?热邪与燥屎相合,不得已而有承气之设,仲景先生于此谆谆告诫:一服利,止后服,得下余勿服。一次会诊,一小儿食滞,发热,已经用过许多抗生素无效,不食,腹胀,但鼻准光亮,一医主张用大承气,我说脾虚之质,鼻准光,必自利,不必用下,不妨消导。但他坚持,正在讨论时,护士来报,拉稀便了。
?王清任一心苦苦探索医学真谛,其精神可敬。他的活血化瘀方,如血府逐瘀汤,果是气滞血瘀,用之多效。但强调气血,将七情六淫一概抹煞,就未必有当。其方,有效者,也有不效者,未如所言之神。如说通窍活血汤可治十年、廿年紫脸印,多少付可见效,实际用之无效。
?曾见有人久病恶寒,人着单,彼着夹,人着棉,彼衣裘,冬天生着火炉,犹自呼冷。此真阳虚也。可考虑用玉屏风散,加附子、姜、枣,剂量不必太重,阳气复振,营卫和谐,或可见效。
?有人三天两头感冒,前人称为数数伤风,可用玉屏风散,营卫不调者合桂枝汤。
辛温峻汗,表阳愈伤,病愈不解。苦寒则伤中阳,脾胃一倒,病变蜂起。
?肾盂肾炎,临床颇常见。因其尿频尿急,我常用五苓合二妙,加大茴香一个,琥珀五分,以解膀胱之困,肉桂只用三、五分而不宜多。
?有很多病,只宜调而不宜治。与其药石杂投,损伤胃气,不如不服药。我自己就有痰饮宿恙,多年来,我一直不服药,中西药一概不服。唯注意调饮食,适寒温而已,虽然衰弱,但又多延了一些岁月。
六十年代初,我在广东从化温泉疗养,有人来访,他有多种慢性病,终年西药、中药不离口,每次吃一大把药。而日见消瘦,饮食不思,餐后还有腹胀。我说,古人说“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药石杂投,本已见弱的脾胃如何负担得起?脾胃一倒,就不好办了,我建议他不妨减少用药,他顾虑重重。我让他先减一点试试,果不其然,减一点,各方面的感觉反而好一点。最后他终于甩掉了终年吃药的包袱。
希冀吃药来健康长寿,无异于痴人说梦。治病用药无非是借药性之偏,来纠正疾病的阴阳之偏。从古至今,未见有吃药长寿的。
编者按:《捍卫阳气不生病——纪念一代大医李可》在“四逆汤,养生护阳气”一节有这么一段话:
田原:如果说自我调理的话,您建议他们一个什么样的大法呢?
李可:大法,平常就用四逆汤保养就行,它自然就会让所有伏寒都外透了。四逆汤是个根本,它主要就是补先天元阳,帮助阳气通达的,阳气所到之处,任何病都生不了,一旦阳气不到,就是病。这是我一贯以来的观点。
田原:可是更多人认为,先天这个元阳很不好补。
李可:是啊,所以这个方子要坚持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阳气的受损,怎么可能一两天就完全修复?要比较长时间的,小剂量,作为一种养生品,就像我们喝茶一样,渴了就喝一点。
田原:总而言之,它的大理就是把很多伏藏的疾病驱逐出去?
李可:来路就是去路。
编者认为以上针对阳虚而且体内寒湿比较明显的人适用但不宜久服,若体瘦而阴虚郁热之人则当禁用,李可曾说“北方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都可以用‘四逆汤’作为保健”,此话就言过其实了。
?《金匮》论恶阻,说设有医治逆者,到了第三个月还呕吐不止的,则绝之。楼英说其意是摒绝医药,和之养之,以待胃气来复。古人说“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就是说,这样仍不失为一个中等水平的医生。
编者按:?蒲老本《内经》“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论,极重视胃气。结合他数十年之临证经验,对保胃气法作了全面的总结。约有七法:一、胃阴受损者,助津液以保气化,即仿叶氏甘寒益胃阴法;二、余热未尽,胃阴又伤者,遵《伤寒论》清余热,生胃津的竹叶石膏汤法;三、热结阳明者,《伤寒论》急下存阴,即所以保胃气,但须中病即止;四、中阳困乏者,当辨其困于寒湿或劳倦伤脾,或素禀不足,前者以辛热温散祛邪,后者以甘温养胃为主;五、病后胃弱,饮食调养,无拘泥于营养成分而过食伤胃,尤宜用损谷保胃气之法;六、感受六淫,影响胃纳脾运者,逐外邪即可以保胃气;七、七情所致消化锐减者,非药能解,须言语开导方为正治。
?要是把医生分作三等,我只能算中等之中。
编者按:此话可能是针对岳美中教授所论《医有五等》而言,且岳说:“医生这个职业的特殊之处,在于他一举手,一投足都接触病人,医术好些精些,随时可以助人、活人;医术差些粗些,随时可以误人害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医生可以说是病人的“司命工”。一个医生,如果不刻苦学习,医术上甘于粗疏就是对病人的不负责任。”“中医是一门艰深的科学,易学而难精。医生也绝不是泛泛地认得几味药,记得几个方就是方。《内经》有上工、中工、粗工之分,把医分三等。《周礼·医师章》也依技术的高低,考核的优劣,而决定为工为徒,职位升迁。今天的中医,除了年长者尊为老中医以外,多没有什么区别,其实细细一究,可分为五等。”
1.初等医生,叫开方医生。这种人只会念《汤头歌诀》、《药性歌括四百味》、《药性赋》,于中医学术实际上还是门外汉。平日打听名医好开什么方药,依样葫芦,拿去应诊,看病用方与抄方无异,冀其有效,自不可能。
2.二等医生,叫用药医生。这种人正是学过中医基本理论,懂得生理病理、理法方药,但是应用不好。一般的病可治,病情稍一复杂就束手无策。因为所学尚在皮毛,辨证自然不精,全凭自己对症用药,纳呆则麦芽、山楂,头痛则白芷、川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胸无定见,幸中自少。
3.三等医生,叫辨证医生。这种人正是受过老师教导,学有师承,对于中医学下过一番功夫,比较精通,有点根底,会辨一点证,也能够综合分析,辨证论治。虽然学有渊源,但是经验不够,所以旁人能治的病,他能治,旁人治不好的病,他也治不好。现在所谓好医生,大致属于这一类。
4.四等医生,叫入细医生。这种人学验俱富,最为可贵。能够纯熟地运用中医理论辨证论治,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遇着复杂的病,不论头绪多么繁杂,病情多么凶险,一经他手,辨证如理乱丝,轻拢慢捻渐得丝头,用药如解死结,徐引缓导,切中症结。别人治不好的病,他能治好许多,一方一药之投,看似平淡,而渐入佳境,在从容和缓之中,即愈大症。这种医生内里蕴藏了深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堪称名医。
5.最上等医生。旁人治不了的病一到他手,往往妙手回春。辨证分析,准确入微;论治方药,贴切对病。可惜这种意林妙手,在今天所见甚少。明了了医有五等,习医者学有方向,万不可浅尝辄止。一边投师访友,从人学;一边钻研典籍,从书学;一边勤于临证,从病学。要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敢于反躬自省,臻于至美,终可成为四五等医生。只有艺精,才能活人。愿天下为医者共勉之。
按岳老给自己的要求:“要入细。不可只学皮毛,不入骨髓;只解大意不求规律;只识藩篱不求堂奥。入细,还要防止轻淡,轻淡则流于薄弱,薄弱则不能举大证;要防止琐屑,琐屑则陷于支离。支离则不能集中主力,也不能理细症。”以及自身治学与临证感悟:“仅学《伤寒》,易涉于粗疏,只学温热易涉于轻淡;粗疏常致于偾事,轻淡每流于敷衍。应当是学古方而能入细,学时方而能务实;入细则能理复杂纷乱之繁,务实则能举沉寒痼疾之重。从临床疗效方面总结,治重病大证,要注重选用经方:治脾胃病,李东垣方较好;治温热及小病轻病,叶派时方细密可取。把这些认识用之于临床,确乎有法路宽阔、进退从容之感。”岳老给自己定位在“四等医生,叫入细医生”行列,而“最上等医生”显然是为蒲老而设,而蒲老竟然认为自己“居中”而已,确是自谦之语。
??学拳三年,敢打天下;再学三年,寸步难行。孙真人也说过:学医三年,便谓天下无不可治之病,行医三年,始信世间无可用之方。
编者按:《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能使良医得早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罗天益说:医之病,病在不思。医生所思的,就是辨证论治,而非其它。我坚信唯物论辨证法,不向机械唯物论投降,我也这么教我的学生。他们总怕我保守,不给他们我的秘方、验方,我说我没有什么秘方、验方,我用的都是古人的方,要秘方、验方,去查类书嘛,我教你们的是辨证论治。他们又说,辨证论治,难哪!我说:孙悟空七十二变,是他掌握了变的方法。不要偷懒,学嘛,没有快捷方式可走的。
?有位广东来的进修生,在门诊跟我抄方。有一天,病人少,她说:蒲老,可不可以让我给你把个脉,我说:好。诊毕,她皱着眉头,说:有结代脉,我说:是结脉?是代脉?她想了一下,说是代脉。我说你不错呀,能看出来。她说三四动止应六七,蒲老你不会出事吧?我说那你就过六七天再看。过了六七天,她再诊我的脉,说还是那样。我说,你看,我不是活得好好的吗?痰浊瘀血阻滞心脉也会出现脉结代,未必就“三四动止应六七”。
编者按:详见中医龙门阵之三:诊脉须识常与变I
?眩晕,有虚有实。我会诊过一位美尼尔氏病患者,先后采用过滋水平肝,熄风潜阳,泻肝和胃未愈,脉滑、苔腻,我认为其本属阴虚,标为痰热的辨证不错,用药则须斟酌。既挟痰热,便当清化热痰为主,早用滋腻,会助痰热,清泻肝火,亦非其治。我建议改用温胆汤加味而愈。
?子宫脱垂,古称阴挺,多由劳倦气虚不能固摄所致,我常用补中益气汤。补中,健全脾胃;益气,增强功能。每用加鳖头一个,炙酥入煎。
?有人说,古方中用人参的,就一定要用人参。我说不一定,仲景先生生当汉代,那时辽东尚未开发呢,故白虎加人参汤,理中汤所用人参,皆是*参。四川的泡参,也很好,其色白中带*,其味甘淡,入脾肺经补气,加之其体疏松,补而不壅,补气而不留邪。若嫌力薄,可以多用点嘛。我在成都治一血崩妇女,补气摄血,泡参用至四两而效。泡参其价甚廉。梓潼凤凰山的桔梗,长卿山的柴胡,也都是很好的药。这种柴胡,叫竹叶柴胡,色绿,用茎,北柴胡用根。
?三物备急丸是仲景方。其功在攻下冷积而止腹痛。伤于生冷瓜果,积久不化,非一般消导药可效。有人病此,求治于某老,其用药,无非楂曲平胃之类,服二十剂无效。此病非攻不能去其积,非温不能已其寒,我用三物备急丸的大*干姜,不用巴豆,改用阿魏而效。巴豆猛峻,不可轻用,即用,也要注意炮制方法去油用渣,并严格掌握用量。我有个学生,素来用药谨慎,一次处方开巴豆五分,患者服后即暴吐泻不止,所谓“一匕误投,覆水难收。”后来我调治了许久才好。
?对某些慢性疾病,我推崇煮散,即把药碾成粗末、混匀,每用五、六钱,水一盏,煮七、八分钟,去渣,适寒温饮之。一日一、二次,不伤胃气,药效也易于发挥,犹如轻舟速行也。
?便秘勿轻言泻下,如肝失疏泄,用四逆散,气机升降复常,大便自通。脾虚运化不好,我用甘麦大枣汤而效。或以这样的治法神奇,其实不过“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而已”,何神奇之有﹗?用药要丝丝入扣,不多一味无谓的药,不少一味对证的药。
?用药丝丝入扣,不是多而杂,用药杂乱,是初涉临床者的通病。
原因一是病机不明,病机不明,用药就不能击中要害。二是急于见功,这样就势必见一症用一药,甚至用几种药,这就成了唐书说的“广络原野”。三是瞻前顾后,用一味热药,怕太热,加一味凉药;用一味泻药,怕有伤,加几味补药。
曾有学生治一个气喘病人不效,来找我,还说是不是没有按老师的经验加葱白,我看他的处方,一味热药,一味凉药,下面又是一味热药,一味凉药,我就问他,这是寒喘,还是热喘?他不能答,这就是病机不明,所以用药杂乱。果是寒证,用凉药岂非雪上加霜?用药杂乱,就像打架一样,你这里一拳头打出去,他那里拉着你的手,那哪能打得中?
我年轻时用药也杂,后来我临叶天士医案,才发现他的用药真乃巧呀。古人说“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说到达药,当然还是要向仲景先生学习。他是深知药物利弊的。不识药,对它的利弊拿不准,用一味不行,那就多用几味,想不杂乱都不成了。
作者:何绍奇教授简介
何绍奇(-),四川梓潼县人,著名中医学者和中医临床家。医院拜师学医,毕业后先后在乡、区、县医院工作十余年。年~年任梓潼卫校教师、绵阳卫校西学中班教师。年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届中医研究生班,年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留院任教。年晋升为讲师,年晋升副教授,主讲《金匮要略》、《中医各家学说》等课程。年~年应欧洲中医进修培训中心邀请,赴荷兰工作,被聘为该中心终身教授、阿姆斯特丹门诊部主任、荷兰中医学会学术部专家。年~年应聘为北京医科大学药物依赖研究所研究员,从事中医戒*药的研究。同时兼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所治则治法研究室客座研究员。年被聘为中国中医药报第二届编辑委员会常务委员。年到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任教。
何绍奇教授在中医药学术及临床方面具有高深的造诣。年出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医卷》副主编、病证分支主编。主要著作有《实用中医内科学》(编委)、《现代中医内科学》(主编)、《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等。他一生为人正派,性格爽直,学风严谨;他精通医理,书读万卷,堪称“中医活字典”;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用药果敢,屡起疑难大症。中国中医药报从年起为其开设《绍奇谈医》专栏,刊载了他的治学心得和临床经验80余篇,文笔犀利,文风朴实,内容涉及医理、临床、医史、医话、中药等,字字珠玑,见解独到,吸引了大批读者。他在香港任教期间,忘我工作,贡献良多,深受学生和同事的爱戴。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网络,以分享的原则转录,仅作学术交流。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使用不当,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好书介绍《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蒲辅周》
《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蒲辅周》一书,除作者对蒲老学术思想的系统论述之外,书中还收录有尚未出版的蒲老遗著《介寿堂随笔》选,以及其子蒲志孝和蒲老学生根据往来信函、书刊眉批整理的医学相关论述。但由于本文篇幅有限,不能展示书中蒲老论述的全貌,推荐有心向学的读者前往书中细细研读。(注:此非售书推荐)
编辑:逍遥游
版权声明及投稿须知
欢迎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