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执医整理的西医诊断学知识点,必须学习
1、下列哪项可见血白细胞总数增多A、伤寒杆菌感染B、再生障碍性贫血C、急性失血D、使用氯霉素影响E、脾功能亢进2、下列选项常可出现血沉明显增快,除哪项外
A、风湿病病情趋于静止时
B、亚急性细菌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C、重度贫血
D、心肌梗死
E、多发性脊髓瘤
3、下列引起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增多的是
A、睡眠
B、妊娠末期
C、休息
D、缺氧
E、情绪激动
4、下列疾病可出现凝血时间缩短的是
A、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
B、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C、DIC早期
D、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E、严重肝病
答案与解析1、C
答案解析:伤寒杆菌感染出现暂时性白细胞减少,脾功能亢进时粒细胞破坏过多,再障和使用氯霉素可使白细胞总数减少。
2、A
答案解析:风湿病、结核病血沉加快的程度与病情轻重有关,活动期血沉加快,好转是血沉减缓,非活动期血沉可恢复到参考范围。
3、B
答案解析:妊娠超过5个月,白细胞可达15x/L以上,妊娠最后一个月波动于(12-17)x/L,分娩时白细胞可达34x/L,分娩后2-5日恢复正常。
4、C
答案解析:DIC早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CT缩短,其余各选项均导致CT时间延长。
细目一血液的一般检查及临床意义(下)
要点二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一)参考值白细胞计数:成人(3.5~9.5)x/L。5种白细胞的百分数和绝对值见下表。(二)临床意义成人白细胞数>9.5xl09/L称为白细胞增多,<3.5x10/L称为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的增减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1.中性粒细胞(1)中性粒细胞增多生理性增多见于新生儿、妊娠后期、分娩、剧烈运动或劳动后。病理性增多分为反应性增多和异常增生性增多两种。反应性增多见于:①急性感染:化脓性感染最常见,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肺炎链球菌肺炎阑尾炎等;也可见于某些病*感染,如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狂犬病等;某些寄生虫感染,吸虫病等。②严重组织损伤:如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等。③急性大出血及急性溶血:如消化道大出血、脾破裂或输卵管妊娠破裂等。④急性中*:如代谢性酸中*(尿*症、糖尿病酮症酸中*)、化学药物中*(安眠药中*)、有机磷农药中*等。⑤恶性肿瘤: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特别是消化道肿瘤(如胃癌、肝癌等)。⑥其他:如器官移植术后排斥反类风湿关节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痛风、严重缺氧及应用某些药物(如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异常增生性增多见于:①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②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骨髓纤维化等。(2)中性粒细胞减少中粒细胞绝对值1.5x/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0.5x/L称为粒细胞缺乏症。病理性减少见于:①感染性疾病:病*感染最常见,如流行性感冒、病*性肝炎、麻疹、风疹、水痘等;某些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及副伤寒等;某些原虫感染,如恙虫病、疟疾等。②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非白血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③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④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如脾功能亢进,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脏肿大(如肝硬化等)。⑤药物及理化因素的作用:物理因素如X线、y射线、放射性核素等;化学物质如苯、铅、汞等;化学药物如氯霉素、磺胺类药、抗肿瘤药、抗糖尿病药物及抗甲状腺药物等,均可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3)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中性粒细胞的核象是指粒细胞的分叶状况,它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正常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分叶以3叶居多,但可见到少量杆状核粒细胞(1%~5%)。1核左移:当周围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5%),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称为核左移,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也可见于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反应急性中*等。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增高,称为再生性左移,表示机体反应性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核左移而白细胞总数不增高,甚至减少,称为退行性左移,表示机体反应性低下,骨髓造血功能减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2核右移:正常人血中的中性粒细胞以3叶者为主,若5叶者超过3%时称为核右移。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少,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或缺乏造血物质所致。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6-巯基嘌呤)之后。在感染的恢复期出现一过性核右移是正常现象:若在疾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提示预后不良。2.嗜酸性粒细胞(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①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荨麻疹、药物过敏反应、血清病等。②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③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丝虫病等。④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的极期、应激状态(如严重烧伤、大手术)、休克、库欣综合征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等。3.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转移癌、慢性溶血、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上罕见)等。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4.淋巴细胞(1)淋巴细胞增多①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性肝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等;某些杆菌感染,如结核病、百日陔、布氏杆菌病等。②某些血液病:急性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③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粒细胞缺乏症时,由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但绝对值并不增高。(2)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的治疗,接触放射线,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3)异形淋巴细胞增多人外周血中偶可见到(2%)。增多主要见于病*感染性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等。5.单核细胞增多见于:①某些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活动性结核病、疟疾、急性感染的恢复期等。②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要点三网织红细胞计数
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未完全成熟的过渡型红细胞。1.参考值百分数0.~0.(0.5%~1.5%),绝对值(24~84)x/L。2.临床意义网织红细胞计数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状态,对贫血的鉴别诊断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1)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状态①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溶血性贫血和急性失血性贫血时明显增多;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时可轻度增多。②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如急性白血病)。(2)贫血治疗的疗效判断指标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细胞贫血患者,治疗前网织红细胞可轻度增多,给予铁剂或叶酸治疗3~5天后,网织红细胞开始升高,7~10天达到高峰。治疗后2周逐渐下降。(3)观察病情变化溶血性贫血和失血性贫血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网织红细胞逐渐减低,表示溶血或出血已得到控制;反之,如持续不减低,甚至增高者,表示病情未得以控制,甚至还在加重。要点四血小板计数
1.参考值(~)x/L。2.临床意义血小板x/L称为血小板增多,x/L称为血小板减少。(1)血小板增多①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大出血及溶血之后、脾切除术后等。②原发性增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早期等。(2)血小板减少①生成障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骨髓纤维化晚期等。②破坏或消耗增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淋巴瘤、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③分布异常:见于脾肿大,如肝硬化。要点五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红细胞沉降的速度。1.参考值成年男性0~15mm/h;成年女性0~20mm/h。2.临床意义(1)生理性增快见于妇女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60岁以上高龄者。(2)病理性增快①各种炎症:细菌性急性炎症、结核病和风湿热活动期。②组织损伤及坏死:较大的组织损伤或手术创伤时血沉增快。急性心肌梗死血沉增快;而心绞痛时血沉则正常。③恶性肿瘤: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④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如慢性肾炎、多发性骨髓瘤、肝硬化、感染性心内膜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⑤贫血和高胆固醇血症时血沉可增快。要点六C反应蛋白(CRP)检测
CRP是一种能与肺炎链球菌C-多糖发生反应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主要由肝脏产生,广泛存在于血清和其他体液中,具有激活补体、促进吞噬和免疫调理的作用。CRP测定对炎症、组织损伤、恶性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1.参考值免疫扩散法:血清10mg/L。2.临床意义(1)CRP增高见于各种急性化脓;性炎症、菌血症、组织坏死、恶性肿瘤等的早期。(2)可作为细菌感染与非细菌感染、器质性与功能性疾病的鉴别指标,一般细菌性感染、器质性疾病CRP增高。细目二血栓与止血检查
要点一出血时间测定
1.参考值6.9+2.1分钟(测定器法),超过9分钟为异常。2.临床意义出血时间(BT)延长见于:①血小板显著减少:如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②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③毛细血管壁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维生素C缺乏症。④某些凝血因子严重缺乏:如血管性血友病、DIC。要点二血小板凝聚试验
1.参考值采用血小板聚集仪比独法进行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因加入的血小板致聚剂不同,参考值不同。2.临床意义(1)PAgT增高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糖尿病、脑血管疾病、高脂血症、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人工心脏和瓣膜移植术等。(2)PAgT减低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尿*症、肝硬化、骨髓增生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白血病等。要点三凝血因子检测
(一)活化部分凝血活酶原时间(APTT)测定APTT是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的凝血状况的筛选试验。1.参考值32~43秒(手工法),较正常对照延长10秒以上为异常。2.临床意义(1)APTT延长①血浆Ⅷ、Ⅸ、XI因子缺乏:如重症A、B型血友病和遗传性因子XI缺乏症。②凝血酶原严重减少:如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③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如先天性纤维蛋白缺乏症。④纤溶亢进:DIC后期继发纤溶亢进。⑤APTT又是监测肝素治疗的首选指标。(2)APTT缩短见于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如DIC早期、脑血栓形成、心肌梗死等,但灵敏度、特异度差。(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1.参考值11~13秒。应有正常对照,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为异常。2.临床意义(1)PT延长①先天性凝血因子异常:如因子Ⅱ、Ⅴ、Ⅵ、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减少。②后天性凝血因子异常: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DIC后期及应用抗凝药物。(2)PT缩短主要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如DIC早期、脑血栓形成、心肌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性骨髓瘤等。(三)血浆纤维蛋白原(Fg)测定1.参考值2~4g/L(凝血酶比浊法)。2.临床意义(1)Fg增高见于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肾炎、多发性骨髓瘤、休克、大手术后、急性感染、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恶性肿瘤及血栓前状态等。(2)Fg减低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和肝硬化等。要点四纤溶活性检测
(一)血浆D-二聚体测定1.参考值0~0.mg/L。2.临床意义本试验为鉴别原发性与继发性纤溶症的重要指标。(1)继发性纤溶症为阳性或增高见于DIC,恶性肿瘤,各种栓塞,心、肝、肾疾病等。D-二聚体增高对诊断肺栓塞、肺梗死有重要意义。(2)原发性纤溶症表现为阴性或不升高。(二)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1.参考值阴性。2.临床意义(1)阳性见于DIC的早、中期。但在恶性肿瘤、上消化道出血、外科大手术后、败血症、肾小球疾病、人工流产、分娩等也可出现假阳性。(2)阴性见于正常人、晚期DIC和原发性纤溶症。要点五口服抗凝药治疗监测
世界卫生组织(WH0)推荐应用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作为首选口服抗凝药治疗监测的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是对口服抗凝药治疗监测简便、敏感、快速、实用的实验室首选指标。WHO用INR将PT报告方式标准化,规定在PT测定时必须报告INR,这对临床医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INR是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确定)。1.参考值1.0+0.2。2.临床意义WHO推荐应用INR作为首选口服抗凝剂的监测试验,建议INR维持在2.0~2.5为宜,一般不超过3,小于1.5提示抗凝无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