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疮性肾炎传染吗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秋季传染病预防株潭镇中心幼儿园多措并举
TUhjnbcbe - 2021/5/5 19:18:00
秋季传染病预防株潭镇公立中心幼儿园多措并举

秋季是儿童传染病高发的季节,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水痘、流行感冒等,这些传染病大多是呼吸道疾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进行传播。

幼儿园是儿童传染病传播的高发地之一,因此,株潭镇中心幼儿园多措并举,把秋季传染病的预防作为重要工作,家园共同努力,打造健康校园。

健全应急预案和预防制度

为了预防秋季传染病的在校园传播,幼儿园成立了应急领导小组,召开了教师会,让每一位老师都能提高警觉,认真做好每日的晨、午检,班级消*、幼儿勤洗手等工作,还要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发现疑似病例及时带回,取得家长的理解,配合幼儿园的工作。

各班配有传染病登记表,发现有确诊的学生,要及时登记上报,并且要电话追踪孩子是在哪里就诊,确诊时间等,不能有隐瞒。

晨检是幼儿园防范的第一道大门01认真进行晨检

每天早上,我们的传染病应急小组成员就会和保健医生一起在进入幼儿园的地方进行晨检,量体温、观察手部、咽喉等地方是否有异常,如无异常,就进行消*再去教室。

各班老师进行第二次检查

宝贝们在进入班级时,老师们还会进行第二次检查,确保没有“漏网之鱼”,把传染病的传播风险降到最低,也让家长能够放心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来。

安全教育活动课进行传染病的教学

让孩子懂得什么是传染病,如何进行个人的防护很重要,老师们精心准备ppt,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使孩子们了解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以及自己要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幼儿园每天进行两次消杀

幼儿园每天孩子午休时会进行一次教室内物品桌凳的消*工作,确保孩子们接触过的东西都是没有病菌的。每天下午放学后,保洁阿姨、保安叔叔和厨房人员会进行一次全园的消杀工作,各班也会开启紫外线灯。

传染病预防小知识

一、流行性腮腺炎

1.病因:腮腺炎病*

2.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⑵传播途径:通过唾液、飞沫传播;冬春季为流行高峰。

⑶易感者:学龄前儿童多发;患病后可获得终生免疫。

3.临床表现

⑴腮腺肿大、疼痛。可一侧或双侧同时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大,边缘不清,有微热、触痛,不发红,无化脓。颊粘膜腮腺管口红肿,张口或咀嚼酸性物时疼痛加重。

⑵中度发热,食欲减退,全身不适。

4.隔离和预防

⑴隔离患儿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失为止,但要至少于发病后10天。医院开据痊愈诊断证明,交医务室经大夫同意后方可回班。

⑵注意室内通风换气,勤晒被褥。

⑶对易感者可连服板兰根冲剂3-5天。

⑷接种流腮疫苗等。

5.治疗

⑴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多饮水,半流食,避免酸性食物,保持口腔清洁。

⑵对症处理:高热可用退热药,局部可敷以醋调金*散减轻疼痛。

⑶中医治疗:清热解*,消肿散瘀。 

⑷积极治疗合并症。

二、手足口病

1.病因:病*感染

2.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

⑵传播途径:直接接触传染源或通过鼻咽分泌物、粪便、飞沫传播;夏秋季多发。

⑶易感者:5岁以下儿童易感;对同类型病*有免疫力,维持时间尚不清楚。

3.临床表现

⑴口痛,厌食,低热。

⑵口腔粘膜可见小疱疹或溃疡,舌、颊粘膜、硬腭等处为多,偶尔波及牙龈、软腭、扁桃体和咽部。

⑶手、足掌背可见斑丘疹,后转为疱疹,2-3天后吸收,不留痂。也可见于臂、腿及臀部,躯干少见。

⑷病程短,症状轻。

4.隔离和预防

⑴隔离患儿二周。

⑵对患儿的鼻咽分泌物、粪便及污染物随时进行消*。

⑶注意室内开窗通风,物品消*等。

5.治疗

⑴对症处理:保持口腔卫生,口腔溃疡处可局部涂药。

⑵防止继发感染。

⑶中医治疗:清热解*。

三、水痘

1.病因:水痘带状疱疹组病*

2.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急性期病人。

⑵传播途径:飞沫或被疱疹浆液污染的物品。冬春季多见。

⑶易感者: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发病率高;病后可获得终生免疫。到成人期有20%的人可发生带状疱疹。

3.临床表现

⑴发热、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

⑵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初为红色细小斑丘疹,数小时后变为圆形的,有薄膜包围的"露珠"状疱疹,周围有红晕,伴有痒感,1-3天后疱疹变干结痂。以躯干、腰、头皮多见,四肢稀少,呈向心性分布;常成批出现,在同一时间内可见斑丘疹、疱疹、干痂。口腔粘膜、咽部、眼结膜也可见皮疹,破溃后形成溃疡。

4.隔离和预防

⑴隔离至皮疹全部变干脱痂为止。但不得少于发病后2周。

⑵注意室内通风。

⑶对易感者接种水痘疫苗。

5.治疗

⑴对症处理:发热时用退热剂;保持皮肤、指甲清洁,避免抓破疱疹,如疱疹已破或有继发感染者,局部涂用1%龙胆紫等。

⑵有继发感染时可用抗生素。

⑶按医嘱进行其他相关治疗。

四、猩红热

1.病因:A组溶血性链球菌

2.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及带菌者。

⑵传播途径:由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玩具、毛巾、书、衣被等间接传播。冬春季多见。

⑶易感者:2-8岁儿童多发。

3.临床表现

⑴发热、头痛、咽部疼痛、颈前淋巴肿大。

⑵发热24小时出现皮疹,由中耳、颈部蔓延至躯干及四肢,24小时内遍布全身。皮疹为弥漫性针尖大小猩红色小丘疹,疹间无正常皮肤,有痒感。面部潮红,可见"口周苍白圈"、"杨梅舌"。 

4.隔离和预防

⑴隔离患儿至症状消失后一周;有化脓性并发症者隔离至炎症痊愈,医院开据痊愈证明方可返园。

⑵患儿病后3周内要注意经常查尿和心电图,及早发现和治疗肾炎、心肌炎等合并病症。

⑶对患儿的分泌物和污染物品进行消*。

⑷对易感儿童可口服板兰根、复方新诺明等。

5.治疗

⑴对症处理:用淡盐水漱口,高热时用退热剂。

⑵抗生素治疗。

五、流行性感冒

1.病因:流感病*

2.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

⑵传播途经: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多发于冬季和冬末春初。

⑶易感者:儿童以及其他易感人群。

3.临床表现

⑴突然起病,畏寒、高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中*症状。

⑵伴有轻度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⑶病程持续约一周。

4.隔离和预防

⑴隔离至热退后2天或症状消失为止。

⑵注意室内开窗通风。

⑶易感者可服用板兰根3-5日。

⑷增强体质,合理营养,保证充足睡眠。

⑸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⑹少去公共场所,不去病家串门。

⑺有条件者接种流感疫苗。

六、细菌性痢疾

1.病因:痢疾杆菌

2.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急慢性病人和带菌者。

⑵传播途径:传染源排出的粪便污染手、食物、水源、玩具等或经苍蝇污染食品,经口感染。

⑶易感者:普遍易感、感染后免疫力不巩固。

3.临床表现

⑴普遍型(典型菌痢):起病急,高热。大便每天10次以上,以粘液、脓血为主,便后又里急后中重感,伴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阵发性腹痛。

⑵轻型(非典型菌痢):不发热或低热。大便每天3-4次,便内脓血量不多或仅为粘液,无明显全身症状。2-3天内病情好转。

⑶重型:每天大便数10次,内有脓血,有里急后重感,全腹剧痛,伴呕吐、脱水、酸中*,全身症状不重。

⑷中*型:多见于2-7岁儿童。发病急骤,高热、惊厥、昏迷、休克、呼吸衰竭等全身中*症状明显,肠道症状常于24-36小时才出现。此型病情较重。

⑸慢性痢疾: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者,常见于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的婴幼儿,或急性痢疾不典型未经正规治疗、迁延不愈而致,体温正常或低热,大便性质不定,有粘液或粘液、脓血交替出现。

4.隔离和预防

⑴隔离至症状消失,大便镜检阴性,停药后大便培养两次阴性后,经医院开据痊愈证明方可返园。

⑵消*病人排泄物以及病人所用各种物品。

⑶注意个人和饮食卫生,不吃腐败、变质、不洁食物。

⑷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好粪便、水源。

5.治疗

⑴中*型:医院紧急处理。

⑵一般治疗。

⑶抗生素治疗。

七、麻疹

麻疹传染性极强,易感者多为儿童。

1.临床表现

患者初期症状和感冒差不多,发热3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首先起于耳后、发际处,主要是斑丘疹,皮疹迅速蔓延至面部、胸背、腹部、四肢及全身。皮疹3—4天后逐渐脱屑消退,逐渐康复。

2.预防措施

接种麻疹减*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最有力措施。麻疹没有特效药物,主要是护理好患者,减少并发症,寝室要温暖、湿润、空气清新,光线不宜过强。定时通风换气,要用温水清洗颜面、眼鼻分泌物,定时用盐水或漱口水漱口。

(风疹与麻疹的区别:手脚心没有疹子,出疹1-2天即消退,孕妇得后易使胎儿畸形。)

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秋季传染病预防株潭镇中心幼儿园多措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