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
(1)红细胞计数(RBC)(单位:10^12/L)
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
(2)红细胞压积(HCT)(单位:%)
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脱水、大面积烧伤,补液的参考值;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
(3)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单位:fL)
大于正常值,营养不良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酒精性肝硬化、胰外功能不全、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再生之后、甲状腺功能低下;小于正常值,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全身性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分布宽度(单位:%)
大于正常值,用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与疗效观察,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诊断,贫血的分类;小于正常值,比正常人的红细胞更整齐,临床意义不大。
(5)血红蛋白浓度(HGB)(单位:g/L):
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单位:pg)
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
(7)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单位:g/L)
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
(8)白细胞计数(WBC)(单位:10^9/L)
大于正常值,常见于炎性感染、出血、中*、白血病等。其减少常见于流感、麻疹等病*性传染病及严重败血症、药物或放射线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小于正常值,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素等引起骨髓抑制,疟疾,伤寒,病*感染,副伤寒。
(9)单核细胞计数(MONO)(单位:10^9/L)
大于正常值,见于某些细菌感染、单核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传染病恢复期等;小于正常值,无重要临床意义。
(10)单核细胞比例(MONO%)(单位:%)
大于正常值,见于某些细菌感染、单核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传染病恢复期等;小于正常值,无重要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单位:10^9/L)
大于正常值,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败血症、心肌梗死、尿*症、糖尿病酮症酸中*及等;小于正常值,见于伤寒、副伤寒、病*性感染、疟疾、粒细胞缺乏症、化学药物中*、X线和放射线照射、抗癌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12)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单位:%)
大于正常值,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败血症、心肌梗死、尿*症、糖尿病酮症酸中*及等;小于正常值,见于伤寒、副伤寒、病*性感染、疟疾、粒细胞缺乏症、化学药物中*、X线和放射线照射、抗癌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13)淋巴细胞计数(LY)(单位:10^9/L)
大于正常值,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于正常值,免疫缺陷、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
(14)淋巴细胞比值(LY%)(单位:%)
大于正常值,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于正常值,免疫缺陷、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
(15)血小板计数(PLT)(单位:10^9/L)
大于正常值,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状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静脉血栓形成,运动后;小于正常值,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播散性红斑狼疮,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
(16)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单位:%)
大于正常值,血小板体积大小悬殊不均衡。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等;小于正常值,提示血小板减少。
(17)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单位:fL)
大于正常值,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脾切除、慢粒、巨大血小板综合症、镰刀细胞性贫血等。可作为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较早期指症;小于正常值,脾亢、化疗后、再障、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18)大型血小板比例(P-LCR)(单位:%)
大于正常值,需要配合其他检查才能判断;小于正常值,需要配合其他检查才能判断。
(19)血小板压积(PCT)
大于正常值,血小板在血液中含的比例高;小于正常值,血小板在血液中含的比例低。便常规:
一、粪便的外观
临床意义:病例情况下,粪便的外观可呈现不同的改变。患者在解大便时,应该顺便观察一下粪便的颜色及形状,可根据下面的介绍对自己消化道和粪便的问题做个初步判断。
1、稀糊状或稀汁、稀水样便:多见于各种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肠炎。
2、*绿色稀水样便,并含有膜状物:可能是伪膜性肠炎。
3、米泔样粪便(白色淘米水样),内含粘液片块:常见于霍乱及副霍乱,此为烈性传染病,须及早隔离治疗。
4、当粪便内含有肉眼可见的较多的粘液时:多为小肠炎症及直肠炎症。
5、粪便中含有肉眼可见的浓血时称为浓血便:常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或直肠癌、局限性肠炎等。
6、粪便中含有鲜红色血块/血液:常见于痔疮或肛门裂所出的鲜血,多刚着于秘结粪便的表面。
7、黑色粪便也称柏油便,形如柏油,质软并富有光泽,多为各种原凼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其潜血试验为阳性;而服用药物所致的黑色便无光泽且潜血试验为阴性。
8、冻状便,形如胶冻,表面似有一层膜:常见于肠易激综合征腹部绞痛后排出的粪便,也可见于慢性细菌性痢疾病人排出的粪便。
8、冻状便,形如胶冻,表面似有一层膜,常见于肠易激综合征腹部绞痛后排出的粪便
也可见于慢性细菌性痢疾病人排出的粪便。
9、钡餐造影术后粪便可暂时呈*白色。新牛儿粪便中排出*白色乳凝块提示消化不良。
10、细条状或扁条状便表明直肠狭窄,多见于直肠癌。
11、干结便多早硬球状或羊粪样,见于便秘者或老年排便无力者。
二、粪便显微镜检查
临床意义:粪便显微镜检查如发现以下内容可能提示某些问题。
1、白细胞增加:肠炎时白细胞数量一般少于15个/HPF、细茼性痢疾或阿米巴样痢疾时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加,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病时白细胞数量也会增加,并能查到较多的嗜酸性白细胞。
2、红细胞增加:常见于下消化道出血、肠道炎症、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直肠癌、直肠息肉、痔疮出血、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等。阿米巴痢疾时粪便中红细胞数量明显多于白细胞,细菌性痢疾中红细胞数量往往少于白细胞。
3、粪便中发现寄牛虫卵、虫体或原虫发现,则可确定有相应的寄生虫或原虫感染,这足有关寄生虫感染直接最肯定的证据。
4、其他发现:当粪便中有较多的淀粉颗粒或脂肪滴出现时,可能与腹泻、肠炎或慢性胰腺炎有关;如有夏科雷登是结晶出现,则可以怀疑为阿米巴痢疾或钩虫病;如有大量的上皮细胞出现,说明肠壁有炎症,如坏死性肠炎、溃烂性肠癌等;溃疡性结肠炎或细菌性痢疾时可发现大量吞噬细胞。此外在粪便检查中还可发现肿瘤细胞、脂肪小滴等。
三、粪便潜血检查,也叫隐血试验、逆血试验
粪便潜血试验是用来检查粪便中隐藏的红细胞或血红蛋白的一项实验。这对检查消化道出血是一项非常有用的诊断指标。
临床意义
1、消化道癌症早期,有20%的患者可出现潜血试验阳性,晚期病人的潜血阳性率可达到90%以上,并且可呈持续性阳性,因此粪便潜血检查可作为消化道肿瘤筛选的首选指标。
2、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溃疡病人粪便潜血试验多为阳性,或呈现间断性阳性。
3、可导致粪便中出现较多红细胞的疾病,如痢疾、直肠息肉、痔疮出血等也会导致潜血试验阳性反应。
注意事项:如果实验室采用化学法测定粪便潜血,患者应该在三灭内不要进食含动物血类、瘦肉类食物,含较多叫绿素类的蔬菜,这些可能会造成实验结果的假阳性反应。采用单抗法测定粪便潜血则不必顾及上述食物的影响。
四、粪便棼丹Ⅲ染色检查,英文名:SUDANⅢ
苏丹Ⅲ为一种脂肪染料,可将粪便中排出的中性脂肪染成珠红色,易于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辨认。
临床意义:人们每天食入各类食物包括脂肪,正常食入的中性脂肪经胰脂肪酶消化分解后被重新吸收,如粪便中出现过多的中性脂肪则提示胰腺的正常消化功能可能减退,或肠蠕动亢进,特别是在慢性胰腺炎和胰头癌时多见。此外肝脏代偿功能失调、脂肪性痢疾、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时也可出现阳性结果
五、粪胆素和粪胆原测定
临床意义:正常粪便中无胆红素而有粪胆原和粪胆素,因此实验结果与其他项目不同,正常情况下是阳性。当粪胆素含量减少时表明有胆道梗阻,完全梗阻时粪便外观呈白陶土样,粪胆素和粪胆原实验呈阴性。如粪胆原和粪胆素含量增加,对溶血性疾病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六、粪便寄生虫检查
临床意义:
1、非致病性寄生虫:①原虫类:结肠阿米巴、微小阿米巴、嗜碘阿米巴、双核阿米巴。②鞭毛虫类:唇鞭虫、人肠毛滴虫、中华肠内滴虫。
2、致病性寄生虫:①原虫类:溶组织阿米巴(包囊和滋养体)、蓝氏贾第鞭毛虫(毛囊和滋养体)。②蠕虫类:蛔虫、蛲虫、钩虫、日本血吸虫、姜片虫、鞭虫、肝吸虫等。尿常规:
异常结果:
1、尿液颜色,红色为血尿:急性膀胱炎、泌尿道结石、肿瘤、肾结核乳白色(乳糜尿)、血丝虫病、泌尿道化脓性感染。深*色或红茶样:*疸。
2、尿透明度,混浊:有大量结晶、血液、脓液及乳糜尿时。
3、尿酸硷度(尿pH值),了解尿液的酸硷度,对诊断某些肾脏或代谢性疾病可提供重要线索。
4、尿比重,在病理状态时,尿比重的增减主要根据肾脏的浓缩功能而定。比重低见于慢性肾炎,尿崩症。
5、显微镜检查:红细胞,增多:泌尿系统结石、肾盂肾炎、肾炎、结核、急性膀胱炎、泌尿系统肿瘤。白细胞:增多:泌尿系统感染、结核。
颗粒管型,持续多量出现于急、慢性肾炎。
透明管型,肾炎、肾盂肾炎、发热性疾病有时少量出现。
6、化学检查:蛋白,阳性:肾炎、慢性肾炎;泌尿系统感染、高热、肾结核。
糖,阳性:糖尿病。酮体,阳性:过度饥饿,严重糖尿病。
尿胆元,大于正常见于肝炎,肝癌等引起的*疸及溶血性*疸。
胆红素,阳性:阻塞性*疸。
需要检查的人群:泌尿系统疾病患者。肝功能:
异常结果:(1)、谷丙转氨酶升高:急性和慢性病*性肝炎,饮酒引起的肝脏损伤,药物引起的肝脏损伤,其他引起ALT异常因素(脂肪肝、肝癌等)
(2)、谷草转氨酶:
谷草转氨酶(AST)增高60u/L;心肌梗死急性期、急性肝炎、药物中*性肝细胞坏死、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活动期、肝癌、心肌炎、肾炎、肌炎。
(3)、ALT/AST比值结果分析:
AST大幅度升高意味着肝细胞损伤比较严重。因此,在临床上往往把ALT/AST的比值作为一个诊断指标和病情监测指标来看。
、γ谷氨酶转肽酶(GGT)的结果分析:
GGT主要是来自肝胆系统,因此,它主要是肝胆疾病的监测项目。
①肝脏炎症:GGT轻度和中度增高。
②肝胆其他疾病:肝癌、肝阻塞性*胆、胆汁性肝硬化、胆管炎、胆囊息肉、胆结石、胰腺炎、胰头癌、胆道癌等、GGT明显升高。
(5)、胆红素的结果分析:
①肝细胞受到损伤时如肝炎时,直接和间接胆红素会明显升高。
②胆道疾病,尤其是胆囊结石、胆道息肉、胆囊炎等、血中直接胆红素显著升高。
③溶血性疾病使血液中的胆红素来源增加,肝脏处理不及,造成间接胆红素明显增加。
(6)、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的结果分析:
血液中蛋白的含量可以反映肝脏功能,如果蛋白质降低就表示肝脏合成功能受损害,是病情比较严重的表现,如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等。一些非肝脏疾病也可以使血液中蛋白质发生变化,所以分析结果时要注意一些生理性的影响因素。
需要检查人群:肝功能损伤患者或是健康体检中。
肾功能:
异常结果: (1)血尿素氮(BUN)
临床意义:增高:急慢性肾炎、重症肾盂肾炎、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肾功能障碍,心衰、休克、烧伤、失水、大量内出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前列腺肥大、慢性尿路梗阻等。
(2)血肌酐(Scr)
临床意义:增加:肾衰、尿*症、心衰、巨人症、肢端肥大症、水杨酸盐类治疗等。减少:进行性肌萎缩,白血病,贫血等
(3)血尿素
临床意义:升高表示急慢性肾炎、重症肾盂肾炎、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肾功能障碍,心衰、休克、烧伤、失水、大量内出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前列腺肥大、慢性尿路梗阻等
(4)血尿酸
临床意义:增加:痛风、急慢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恶性贫血、肾衰、肝衰、红细胞增多症、妊娠反应、剧烈活动及高脂肪餐后等。
(5)尿肌酐(Cr)
临床意义:增高:饥饿、发热、急慢性消耗等疾病,剧烈运动后等。减低:肾衰、肌萎缩、贫血、白血病等。
(6)尿蛋白
临床意义:正常人每日自尿中排出约40-80蛋白,上限不超过mg,其中主要为白蛋白,其次为糖蛋白和糖肽。这些蛋白的0.60(60%)左右来自血浆,其余的来源于肾、泌尿道、前列腺的分泌物和组织分解产物,包括尿酶、激素、抗体及其降解物等。生理性增加:体位性蛋白尿、运动性蛋白尿、发热、情绪激动、过冷过热的气候等。
(7)选择性蛋白尿指数(SPI)
参考值:正常情况:SPI0.1-0.2表示选择性一般SPI0.2表示选择性差。
临床意义:当尿中排出大分子IgG的量少时,表示选择性好。相反,表示选择性差。
(8)β2-微球蛋白清除试验
临床意义:增高:肾小管损害。本试验是了解肾小管损害程度的可靠指标,特别有助于发现轻型患者。
(9)尿素清除率
临床意义见菊粉清除率。儿童纠正清除值=1.73/儿童体表面积×实得清除值儿童体表面积与成人相差甚大,纠正公式为:最大清除值=1.73/儿童体表面积×实得清除值。
(10)血内生肌酐清除率
内生肌酐清除率降至0.5-0.6ml·s-l/m2(52-63ml/min/1.73m2)时为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如0.3ml·s-1/m2(31ml/min/1.73m2)为肾小球滤过功能严重减退。
(11)尿素氮/肌酐比值(BUN)
临床意义:增高:肾灌注减少(失水,低血容量性休克,充血性心衰等),尿路阻塞性病变,高蛋白餐,分解代谢亢进状态,肾小球病变,应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等。降低:急性肾小管坏死。
(12)酚红(酚磺太)排泄试验(PSP)
临床意义:肾小管功能损害0.50(50%)时,开始表现有PSP排泄率的下降。降低: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血管硬化症,范可尼综合征,心衰,休克,重症水肿,妊娠后期,尿路梗阻,膀胱排尿功能不全等。
需要检查的人群:可疑的肾病患者。生化:医院不一样,生化1,生化2,生化4木有收集完整。
肿瘤标志物:CA:
癌抗原15-3是乳腺癌的辅助诊断指标,但在乳腺癌早期敏感性不高。早期阳性率为60%,转移性乳腺癌阳性率为80%。癌抗原15-3也是术后随访,监测肿瘤复发、转移的指标。增高:见于乳腺癌、肺癌、结肠癌、宫颈癌等。乳腺、卵巢等非恶性肿瘤阳性率一般低于10%。CA:
癌抗原19-9指一种与胰腺癌、胆囊癌、结肠癌和胃癌等相关的肿瘤标志物,又称胃肠道相关抗原。癌抗原19-9对胰腺癌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好的特异性,其阳性率在85%-95%之间,且随手术后与病情好转而降低。CEA: CEA测定主要用于结肠直肠癌、胃癌、胰癌、肝细胞癌、肺癌、乳癌以及甲状腺髓质癌的临床监测,亦见于绒毛膜癌、骨癌、前列腺癌和卵巢癌,但无早期诊断价值。
此外,CEA轻度增加也见于某些良性消化道疾病如肠梗阻、胆道梗阻、胰腺炎、肝硬化、结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以及吸烟者和老年人。这些消化道良性疾病患者中25%的人血清CEA可暂时性升高。NSE:
肺癌和神经母细胞瘤的肿瘤标志物,可用于鉴别诊断、病情监测、疗效评价和复发预报。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监测小细胞肺癌的复发,比临床确定复发要早4-12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还可用于神经母细胞瘤和肾母细胞瘤的鉴别诊断,前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异常增高而后者增高不明显。
增高:见于小细胞肺癌、神经母细胞瘤、神经内分泌细胞肿瘤(如嗜铬细胞瘤、胰岛细胞瘤、黑色素瘤)等。AFP:
升高:
(1)主要见于原发性肝癌、恶性畸胎癌、卵巢胚胎性肿瘤,胃癌肝转移、病*性肝炎、肝硬化等。
(2)另外,还可见于胃癌、胰腺癌、结肠癌、胆道细胞癌、畸胎瘤、卵巢癌、睾丸肿瘤等。
(3)急性肝炎、肝硬化者大多AFPng/mL;60%的肝细胞癌、睾丸癌、非精原细胞的生殖细胞癌患者AFPng/mL。
孕妇血清AFP异常升高,应考虑胎儿脊柱裂、无脑儿、脑积水、肾变性、胎儿宫内窒息、先兆流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