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听众给我留言,询问是否有某个专科的讨论群,或者某个专科的研究进展,或者麻烦我帮他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文献检索。首先特别感谢这些听众朋友对我节目的喜爱,对我文献检索能力的肯定。但是作为“一个人的团队”,每天的节目介绍12篇文章,至少要花6-7个小时,精力所限我实在无法一一满足你们的要求。
今天我想花几分钟时间聊一下节目和讨论群设置的初衷。顶级期刊非常喜欢团队合作的文章,编辑们非常清楚,多数医生都有过于专注于自己领域,团队合作十分难得。比尔·盖茨曾经说过,世界需要的是更多的“博才”,因为专才已经太多。即使你不是“博才”,如果你能把学科之间的点连接起来,这种连接的能力也是十分珍贵和稀有的。这就是为什么我把我的节目分成十个领域,我的意图是让1个专科医生听10个专科话题,而不是每个专科医生只听自己的专科话题,每天接受一点不同领域的影响,逐渐习惯从其他领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其次,搞科研要有创新的想法。创新来自灵感,灵感来自对大量、高质量文献的积累。通过来自多领域的信息刺激,创造力才能被激发。我知道的,有时你会有个想法,但因为没有查文献,所以不敢说出口;查了文献有觉得大海捞针;查到了文献却发现别人已经做过了。重点是,如果你每天听我的节目,每周60篇高质量的文献,每年就是篇顶级文章。渐渐的会发展出一种对好课题、好设计的直觉,也能感觉出什么是顶尖杂志编辑的喜欢的课题。听JournalClub的目的是就让你通过大量的、持续的接触,推断出编辑们到底喜欢什么。
总之一句话:我的意图是让1个人听10个节目,而不是10个人听10个节目。
风湿免疫星期一
RHEUMATOLOGYMONDAY
EPISODE96
RheumatologySLE缓解期停药后复发的预测因素
Rheumatology斑点追踪心超早期预测青少年系统性硬化症心功能异常
AnnRheumatDis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神经精神事件
Science子刊转录因子Mohawk能缓解骨关节炎进展
ArthrRheumatol抗风湿药物治疗COVID-19的综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几乎影响所有器官。全身症状包括乏力、发热、肌痛、体重减轻、关节痛、面部皮疹、口腔/鼻溃疡、心脏受累(心包炎、心肌炎、瓣膜病、冠心病)、血管炎、狼疮性肾炎、肺部受累(胸膜炎、肺炎、间质性肺病、肺高压、肺减缩综合征、肺泡出血)、胃肠道受累、神经精神障碍、血液系统受累、眼部受累等。实验室检查包括:几乎所有患者抗核抗体(ANA)均阳性,70%抗双链DNA抗体(dsDNA)阳性,30%抗Smith抗体(Sm)阳性,20-30%Ro/SSA和La/SSB抗体阳性,25%U1RNP抗体阳性。
今年2月的《第66期风湿免疫星期一》节目中,我们曾聊过红斑狼疮性肾炎相关的最新研究和进展,感兴趣可以点击链接重复收听。
《病例对照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死亡率、死亡原因和药物使用的影响》Rheumatology,年7月(1)
研究的目的是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原因特异性死亡率和性别特异性死亡率,并评估药物暴露对死亡风险的影响。研究纳入名患者和对照组。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全因死亡率比对照组高1.8倍,其中18-39岁患者比对照组高4.87倍。男性和女性患者的死亡率无显著差异。累积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与死亡率正相关,而低剂量累积羟氯喹降低死亡率45%。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因心血管疾病、感染、非传染性呼吸道疾病、事故或自杀导致的死亡率较高,而癌症死亡率较低。
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死亡率比一般人群高出1.8倍。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与死亡风险的增加有关,低剂量羟氯喹的使用显著降低了死亡率。
《回顾性队列研究:缓解期SLE患者停药后复发的流行率和预测因素》Rheumatology,年7月(2)
研究的目的是评估缓解期红斑狼疮患者停用免疫抑制剂后,复发的发生率和预测因素。纳入的例缓解期患者中,43.5%停用免疫抑制剂,其中75.5%因病情缓解停药,24.5%因依从性差/无法耐受而停药。停用免疫抑制剂后,平均随访时间为91个月。
在停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在8个月和57个月的随访后,有24.7%和67.6%患者出现复发(P0.和P=0.)。缓解期停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抗疟药物维持治疗(风险比0.)和疾病缓解时长(风险比0.)是对抗疾病复发的独立保护因素。
结论:停用免疫抑制剂后,红斑狼疮复发并不少见;抗疟药物和缓解时间长的患者复发风险降低。
《代谢组学研究:血清L-焦谷氨酸可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潜在诊断生物标志物》Rheumatology,年4月(3)
来自南方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采用代谢组学平台对3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25例对照组的血清进行分析,旨在寻找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生物学标记物。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标本中,花生四烯酸、鞘磷脂、单酰甘油、溶血磷脂酰乙醇胺、溶血磷脂酰胆碱和腺苷的水平明显减少。单酰甘油和L-焦谷氨酸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组显著增加。此外,L-焦谷氨酸具有较高的敏感性(97.22%)和特异性(83.33%)。
结论:L-焦谷氨酸是系统性红斑狼疮一种有前景的生物标志物。
《前瞻性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神经精神事件》AnnalsofRheumaticDiseases,年3月(4)
这个国际系统性红斑狼疮初始队列中,前瞻性地评估了神经精神事件的归因、结果以及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每年评估19个由红斑狼疮或非红斑狼疮原因引起的神经精神事件,例患者中52.3%发生了神经精神事件,31.0%归因于系统性红斑狼疮。
在前2年的随访中,神经精神事件的相对危险度为6.16,在最初评估时没有精神事件事件则74%的可能性在10年后不会发生。大多数神经精神事件在10年后缓解,但这类患者死亡率高于无事件患者(16%vs6%),而且生活质量综合得分较低(p0.)。
结论:神经精神事件最常发生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前后出现,尽管大多数缓解,但它生活质量降低和死亡率升高有关。
系统性硬化的相关心脏问题
心脏受累在系统性硬化症(SSc)中很常见10~30%,亚临床心脏病变发生率估计在70%以上,弥漫型系统性硬化中更为严重。心脏受累的机制包括反复的冠状动脉微血管缺血和心肌炎症导致缺血坏死、再灌注损伤和心肌纤维化。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心包炎、心包积液、左心舒张和收缩功能障碍、右心收缩功能障碍、心肌炎、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
今年2月的《第66期风湿免疫星期一》节目中,我们曾聊过系统性硬化症相关的最新研究和进展,感兴趣可以点击链接重复收听。
《SAnCtUS研究:心脏磁共振预测系统性硬化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研究》Rheumatology,年8月(5)
室性心律失常是系统性硬化患者最常见的心血管死亡原因。研究者旨在利用心血管磁共振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结果转化为有形的风险预测评分系统。这项前瞻性、多中心的研究,纳入名患者,平均随访1年。
经多变量校正后,只有磁共振T2像和磁共振晚期钆增强是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预测因子,而与室上性心律失常无关。研究者创建了一个基于这两项结果的四类评分系统SAnCtUS评分系统,评分越高、心律失常风险越大。所有非持续性室速的患者评分都是最高分4分。4分的患者比1-3分的患者室速危险增加3.86倍。而且这种风险与左室射血分数和基础室速的发生无关。
结论:心脏磁共振T2像和晚期钆增强是系统性硬化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预测因子。
《回顾性队列研究:系统性硬化症心肌炎具有独特的临床、组织学和预后特征》Rheumatology,年9月(6)
作者回顾性分析了心肌炎心肌内膜活检的资料,概述了系统性硬化症相关心肌炎(SSc-VNM)、孤立性病*阴性心肌炎(VNM)和其他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相关的心肌炎(a-VNM)在临床、组织学和预后方面的特征。研究纳入了12名SSc-VNM患者、12例i-VNM和10例a-VNM。
系统性硬化症患者心肌纤维化程度更高,而且心肌纤维化程度与皮肤受累程度和室性心律失常均有直接相关性。系统性硬化症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心力衰竭的比例较高。在心脏磁共振中,与其他患者相比,系统性硬化症患者的心肌水肿几乎检测不到。虽然所有患者均接受免疫抑制治疗,但系统性硬化症患者死于心脏并发症死亡的比例达50%,显著高于其他两组的0%和8.3%,心脏原因死亡与心肌纤维化程度相关。
结论:系统性硬化症相关心肌炎的患者,心力衰竭比例高、心肌纤维化程度高,预后差。
《病例对照研究: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早期检测青少年系统性硬化症的心室功能障碍》Rheumatology,年6月(7)
心脏受累是青少年系统性硬化症死亡的最重要原因。研究使用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旨在提早发现并诊断心室功能障碍。研究共纳入共有18例患者,其中2/3为女性。
基线状态,心电图异常3例,射血分数(EF)降低1例,左室整体纵向应变(LV-GLS)异常3例,右室整体纵向应变(RV-GLS)异常5例。18个月时,EF保持稳定。36个月时,9例患者中有7例出现EF值下降。与此同时,LV-GLS也从-21.6%恶化到-18.2%(P=0.01)。基线时LV-GLS和RV-GLS与青少年系统性硬化症严重指数显著相关(P=0.和P=0.02)。
结论:斑点追踪较标准超声心动图对心脏受累的诊断更为敏感,随着时间的推移,LV-GLS逐渐恶化,这是左心室功能不全的迹象,几个月后EF出现下降。
《全国性队列研究: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结果》Rheumatology,年9月(8)
研究从美国国家住院病人样本中提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冠心病发病率,和接受支架手术后的预后情况。
在接受支架术的住院患者中,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占1.4%(n=)。系统性硬化症患者住院并发症风险比为1.13,全因死亡率风险比为1.32,出血事件风险比为1.50,脑卒中风险比为1.36,均显著高于没有自身免疫病的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组的患者并发症与对照组没有差异。系统性红斑狼疮出血的几率更高,风险比1.19;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全因死亡率降低,风险比0.79。
结论:系统性硬化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所有的不良临床结果的发生率均增加,系统性红斑狼疮出血风险增加。
肿瘤科免疫科
《系统综述:自身免疫性疾病与胸膜肺实质弹力纤维增生症》Rheumatology,年12月(9)
胸膜肺实质弹力纤维增生症(PPFE)的表现以胸膜上叶和胸膜下肺实质纤维化为主,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胸膜肺弹力纤维增生症的表现。这项系统回顾文献综述,讨论了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胸膜肺实质弹力纤维增生症的患病率、预后和与免疫抑制治疗的潜在联系。共纳入20篇论文、76例胸膜肺弹力纤维增生症患者,包括20例系统性硬化症。9例类风湿关节炎,6例干燥综合征,5例重叠综合征,3例ANCA相关性血管炎,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的症状,发生率77%。患者常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一氧化碳扩散能力下降。随访期间,58%的患者影像学进展,56%的患者一般临床症状恶化,50%表现为功能恶化,35%保持稳定。
结论:这篇系统综述证实了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存在胸膜肺实质弹力纤维增生症特征。风湿免疫科医生应当意识到这种疾病表现预后不良。
转录因子Mohawk能缓解骨关节炎进展
《基础研究:转录因子Mohawk促进半月板修复、缓解骨关节炎进展》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年12月(10)
半月板撕裂是常见的膝关节损伤和主要的骨关节炎危险因素。知识缺口限制了半月板损伤和退行性变治疗的发展,这与控制半月板细胞表型的转录因子有关。
西班医院的研究人员,通过对37个人体组织的RNA测序数据、以及半月板和关节软骨的RNA测序数据,发现转录因子Mohawk在半月板中高度富集。在人半月板细胞中,转录因子Mohawk调控了半月板标记基因、骨关节炎相关基因和其他转录因子的表达,包括Scleraxis、SRYBox5(SOX5)和Runt域相关转录因子2(RUNX2)。在间充质干细胞中,腺病*转染转录因子Mohawk后,接种到转化生长因子β3(TGF-β3)偶联的无细胞、半月板支架上,可增加半月板损伤模型中糖胺聚糖含量、细胞外基质,改善半月板生物力学性能。腺病*转染转录因子Mohawk到小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模型中,可抑制半月板和软骨损伤,降低骨性关节炎的严重程度。
结论:Mohawk转录因子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半月板损伤后组织修复和预防骨关节炎的治疗靶点。
抗风湿药物治疗COVID-19
《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抗风湿药物治疗COVID-19》ArthritisRheumatology,年1月(11)
抗风湿疗法已用于治疗COVID-19及其并发症,这篇文章对相关临床证据进行了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共纳入了45篇文章(4个随机对照试验,29个队列研究,12个病例系列)。
在3个队列研究中,羟氯喹的使用与死亡率没有显著相关性(风险比1.41)。在2个偏倚风险较高的队列研究中,IL-1受体阻滞剂阿那白滞素的使用与较低的死亡率相关(风险比0.25)。关于其他抗风湿病治疗的证据是不确定的,大多数研究偏倚风险很高。
结论:羟氯喹的使用与COVID-19死亡率无关。目前,支持抗风湿病疗法在COVID-19中的证据不足。
巴瑞替尼可改善COVID-19肺炎患者的呼吸功能
《观察性队列研究:巴瑞替尼可改善COVID-19肺炎患者的呼吸功能》Rheumatology,年1月(12)
JAK抑制剂巴瑞替尼(baricitinib)可阻断病*进入肺组织,防止细胞因子风暴。这项观察性研究,入组了中重度COVID-19肺炎患者共例,入组时氧合指数(PaO2/FiO2)mmHg。这些患者已接受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以及羟氯喹,然后随机纳入糖皮质激素组,或巴瑞替尼+糖皮质激素组。
与糖皮质激素组相比,巴瑞替尼+糖皮质激素组中患者从住院到出院的血氧饱和度与氧浓度的比值(SpO2/FiO2)改善更显著(P0.)。糖皮质激素组的患者,在出院时需要吸氧的患者比例更多(62.0%vs25.8%,P0.),出院1个月后吸氧比例也更高(28.0%vs12.9%,P=0.)。
结论:中重度COVID-19肺炎患者中,与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相比,巴瑞替尼联合糖皮质激素可使肺功能得到更大改善。
参考文献
1. BultinkIEM,deVriesF,vanVollenhovenRF,LalmohamedA.Mortality,causesofdeathandinfluenceofmedicationuseinpatientswith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vsmatchedcontrols.Rheumatology(Oxford)..
2. ZenM,SacconF,GattoM,MontessoG,LarosaM,BenvenutiF,etal.Prevalenceandpredictorsofflareafterimmunosuppressantdiscontinuationinpatientswith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inremission.Rheumatology(Oxford).;59(7):-8.
3. ZhangQ,LiX,YinX,WangH,FuC,WangH,etal.MetabolomicprofilingrevealsserumL-pyroglutamicacidasapotentialdiagnosticbiomarkerfor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Rheumatology(Oxford)..
4. HanlyJG,UrowitzMB,GordonC,BaeSC,Romero-DiazJ,Sanchez-GuerreroJ,etal.Neuropsychiatriceventsin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alongitudinalanalysisof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