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火把花、断肠草、紫金皮、紫金藤、雷公藤、掉毛草、胖关藤、红毛山藤。
出处:本品以火把花之名始载于《纲目》草部*草类钩吻条下。《植物名实图考》以昆明山海棠之名收载,云:"山海棠生昆明山中。树高丈余,大叶如紫荆而粗纹,夏开五瓣小花,绿心*蕊,密簇成攒。旋结实如风车,形与山药子相类,色嫩红可爱,山人折以售为瓶供。"按上描述及附图实为本种无疑。
昆明山海棠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植物,其*性为全株有*,以嫩芽、嫩叶和嫩枝*性最大,根次之。民间称为断肠草,有牛羊吃后痛断肠,不死皮毛也脱光之说。
该植物的花蜜亦有较大*性。农村常用于杀虫、灭螺、*鼠和*杀野兽。人误食后在数小时至3-5天内出现中*症状。人中*后神经系统的症状主要有头痛、头晕、四肢发麻、乏力,进一步发展为烦躁不安、精神亢进、幻觉,严重者可有阵发强直性惊厥,消化系统症状有口唇、食道和肠胃等粘膜广泛散在性出血糜烂和坏死,恶心、呕吐、强烈腹痛、腹泻。
药材基源:为卫矛科植物昆明山海棠的根。
原形态:落叶蔓生或攀援状灌木,植株高2-3m。根圆柱状,红褐色。小枝有棱,红褐色,有圆形疣状突起,疏被短柔毛或近无毛。单叶互生;叶柄长约lcm;叶片卵形或宽椭圆形,长6-12cm,宽3-6cm,先端渐尖,边缘有细锯齿,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上面绿色,下面粉白色。圆锥花序顶生,总花梗长10-15cm;花小,白色,花萼5;花瓣5;雄蕊5,着生于花盘的边缘;子房上位,三棱形。翅果赤红色,具膜质的3翅。花期夏季。
生境分部:生于山野向阳的灌木丛中或疏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
采制:秋后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栽培:该物种在贵州分布区狭窄,产藏量较小,应加以保护。
性状鉴别:根圆柱形,有分枝,略弯曲,粗细不等,直径0.4-3(-5.cm。栓皮橙*色至棕褐色,有细纵纹及横裂隙,易剥落。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皮部棕灰色或淡棕*色,木部淡棕色或淡*白色。气微,味涩、苦。
药理作用:昆明山海棠有免疫调节作用;有明显的抗炎效果;乙醇提取物有非常显著的抗生育作用,停药后可恢复其生育能力;有抗癌作用。
炮制:取原药材,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已切片者,除去杂质。
性味:苦,辛,微温,有大*
归经:肝,脾,肾经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止血,舒筋接骨,解*杀虫。主风湿痹痛,半身不遂,疝气痛,痛经,月经过多,产后腹痛,出血不止,急性传染性肝炎,慢性肾炎,红斑狼疮,癌肿,跌打骨折,骨髓炎,骨结核,副睾结核,疮*,银屑病,神经性皮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先煎;或浸酒。外用:适量,研末敷;或煎水涂;或鲜品捣敷。
注意:孕妇禁服。小儿及育龄期妇女慎服。不宜过量或久服。少数患者久服本品可引起闭经、精子减少或缺如,胃部疼痛等。超量服用,可致中*。中*症状可在数小时或3-5天内出现,神经系统的症状有头痛、头晕、四肢发麻、乏力、烦躁不安、精神亢进、幻觉,严重者可有阵发强直性惊厥;消化系统症状有口唇、食道和肠胃等粘膜散在性出血糜烂和坏死,恶心、呕吐、强烈腹痛、腹泻,大便中有血和粘膜的坏死组织,胃部烧灼感,后期可有肝脏肿大;心血管系统症状有脉弱而慢、心律不齐、早博,中*初期血压下降,后期有暂时性升高,心电图可见T波倒置,S-T波转移和心肌劳损等异常现象,严重者可出现混合型循环衰竭而死亡;呼吸系统症状有呼吸急促,肺下部有湿性啰音,急性期可见肺水肿,严重者可因呼吸突然停止而死亡。此外,还可出现尿闭、血红蛋白尿、体温升高、毛发脱落及皮肤糠状脱屑等。
各家论述:
1.《全国中草药汇编》:“祛风除湿,活血散瘀,续筋接骨。主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半身不遂,腰肌劳损,外用治骨折,外伤出血。”
2.《中国民族药志》:“治急性传染性肝炎,骨结核,睾丸及副睾结核,无名肿*,神经性皮炎,银屑病,*痧病(钩虫病),红斑狼疮,慢性肾炎蛋白尿,疟疾。”
3.《纲目》:“因其花红,而性热如火。”故名火把花。因药性*烈而名断肠草。
配伍:
1.风湿痹证。本品辛散苦燥一温一通,能“行十二经络”,善袪风湿,通经络而止痛,为治风寒湿痹日久关节肿痛麻痹良药。单用酒浸、煎服或与鸡血藤等配伍。《滇南本草》与当归、川牛膝、羌活、木瓜配伍酒浸,治筋骨疼痛,瘫痪痿软。
2.跌打损伤,骨折。本品辛能行散,善袪瘀通络,消肿止痛,续筋接骨,治跌打损伤,骨折肿痛,可单用外敷,亦可与天南星、半夏、川芎等配伍,如紫金皮散(《证治准绳》);或与芙蓉叶、生地*同用,如紫金膏(《证治准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