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第六节病*性肝炎病人的护理
采分点必背:
采分点1:病*性肝炎简称肝炎,,是指由多种嗜肝病*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采分点2:甲型肝炎、戊型肝炎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部分乙型、丙型及丁型可转化为慢性肝炎并可发展为肝硬化,且与肝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采分点3:病*性肝炎中,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的有甲型肝炎、戊型肝炎。
采分点4:甲型肝炎以儿童发病率高,而戊型肝炎则主要发生于青壮年,孕妇罹患戊型肝炎后则较易发展为重型肝炎;
采分点5:病*性肝炎中,主要经血液途径传播的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
采分点6:丁型肝炎病*为缺陷病*,它的复制需HBsAg的存在,故它与乙型肝炎的发病不论是同时或先后发生,病情均较重。
采分点7:潜伏期:甲型肝炎5-45天,平均30天;乙肝炎30~天,平均70天;丙型肝炎15-天,平均50天;丁型肝炎28-天;戊型肝炎10-70天,平均40天。
采分点8:急性肝炎分为急性*疸型肝炎、急性无*疽型肝炎两种类型。
采分点9:急性*疸型肝炎*疸前期表现为食欲减退、厌油、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同时还可有畏寒、发热、疲乏及全身不适等。
采分点10:急性*疸型肝炎中,甲型及戊型肝炎起病较急,常有38℃以上的发热。乙型肝炎起病较缓慢,多无发热或发热不明显。
采分点11:急性*疸型肝炎*疸期的体征:常见肝大、质地软,有轻度压痛及叩击痛;部分病人有轻度脾大。
采分点12:急性无*疸型肝炎较*疸型肝炎多见,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症状,此类型常不易被发现,成为容易被忽略的重要传染源。
采分点13:慢性肝炎的病程超过半年,常见乙、丙、丁型肝炎。体征表现为面色晦暗、蜘蛛痣、肝掌、肝脾大。
分点14:重型肝炎可分为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三种类型。其中以慢性重型肝炎最为常见。
采分点15:急性重型肝炎起病较急,早期即出现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尤其是病后10天内出现肝性脑病、肝脏明显缩小、肝臭等。
采分点16:亚急性重型肝炎病程可长达数月,易发展成为坏死性肝硬化。
采分点17:慢性重型肝炎是在慢性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重型肝炎。
采分点18:重型肝炎临床可表现为精神神经系统症状,早期可出现计算能力下降、定向障碍、精神行为异常、烦躁不安,嗜睡、扑翼样震颤等,晚期可发生昏迷、深反射消失。
采分点19:淤胆型肝炎以肝内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又称为毛细胆管炎型肝炎。
采分点20:肝炎后肝硬化是在肝炎基础上发展为肝硬化,表现为肝功能异常、门静脉高压症。
采分点2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在肝功能检测中最为常用,是判定肝细胞损害的重要指标。
采分点22:急性*疸型肝炎时ALT常明显升高;慢性肝炎时ALT可持续或反复升高;重型肝炎时ALT随*疽迅速加深而下降。
分点23:病*性肝炎血清检查中,血清白蛋白下降、球蛋白升高和A/G比值下降见于慢性肝病。
采分点24:*疽型肝炎时直接和间接胆红素均升高。淤胆型肝炎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采分点25: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检查中,PTA与肝损害程度成反比可用于重型肝炎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
采分点26:*疸型肝炎尿胆原和尿胆红素明显增加,淤胆型肝炎时尿胆红素增加,而尿胆原减少或阴性。
采分点27:血清抗-HAV-lgM是甲肝病*(HAV)近期感染的指标,是确诊甲型肝炎最主要的标志物。
采分点28:血清抗-HAV-lgG见于甲型肝炎疫苗接种后或既往感染HAV的病人。为保护性抗体。
采分点29:表面抗原(HBsAg)阳性见于乙肝病*(HBV)感染者。
采分点30:HBV感染后3周血中首先出现HBsAg。
采分点31:表面抗体(抗-HBs)阳性主要见于预防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或过去感染HBV并产生免疫力的恢复者。
采分点32:e抗原(HBeAg)只出现在HBeAg阳性的血清中。HBeAg阳性提示HBV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
采分点33:核心抗体(HBcAb)主要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如检测到HBcAb,表明HBV有复制。
采分点34:乙型肝炎病*脱氧核糖(HBVDNA)和DNAP(DNA聚合酶)均位于HBV的核心部分,是反映HBV感染最直接、最特异和最灵敏的指标。
采分点35:HBVDNA定量检测有助于乙型肝炎抗病*治疗病例选择及判断疗效。
采分点36:丙型肝炎病*核糖核酸(HCVRNA)在病程早期即可出现,而于治愈后很快消失,因此可作为丙型肝炎抗病*治疗病例选择及判断疗效的重要指标。
采分点37:丙型肝炎病*抗体(抗-HCV)见于丙型肝炎急性期,病愈后可消失。.
采分点38:血清或肝组织中的HDVAg和(或)HDVRNA阳性对丁型肝炎有确诊意义。
采分点39:戊型肝炎常检测是抗-HEV-lgM及抗-HEV-lgG。
采分点40:病*性肝炎的治疗原则为综合性治疗,以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治疗;避免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采分点41:甲、戊型肝炎按肠道传染病隔离3-4周;乙、丙、丁型肝炎按血源性传染病及接触性传染病隔离。
采分点42:为阻断母婴传播,对新生儿最适宜的预防方法是应用乙肝疫苗+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
采分点43:慢性肝炎(包括乙型、丙型、丁型)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取抗病*、调整免疫.保护肝细胞;防止纤维化、改善肝功能、改善微循环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
采分点44:*疸消退期肝炎病人应补充蛋白质,以优质蛋白为主,如牛奶、瘦猪肉、鱼等。
采分点45:肝炎腹水病人应给予半卧位,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监测本重或腹围,防止皮肤压疮,遵医嘱静脉补充白蛋白,补充优质高蛋白饮食。
历年考题
1、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D)
A.粪-口传播
B.水传播
C.食物传播
D.血液传播
E.媒介传播
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似,包括:①血液传播;②性传播;③生活密切接触、母婴途径均可传播丙型肝炎。
2.患者,女,32岁。因“乏力、欲缺乏5天,尿*1天”来诊,经实验室检查诊断为急性病*性肝炎(甲型)。对于其5岁的儿子,,适宜的做法是(E)
A.不需采取任何措施
B.预防性服用抗病*药物
C.进行相关检查,若未感染可不做处理
D.进行相关检查,若未感染可注射人丙种球蛋白
E进行相关检查,若未感染可注射高价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甲型肝炎易感者可按种甲型肝炎疫苗,对未感染者可注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以防止发病。
第五章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第七节艾滋病病人的护理
采分点必背:
采分点1:艾滋病又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HIV)所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和血液传播。
采分点2:HIV在外界的抵抗力不强,对热敏感,56℃30分钟就可灭活,25%以上浓度的乙醇、0.2%次氯酸钠和漂白粉都能将其灭活。但对0.1%甲醛、紫外线、γ射线不敏感。
采分点3:病人和HIV无症状病*携带者是AIDS的传染源,病*主要存在于病人的血液、精液、子宫、阴道分泌物中,其他体液如唾液、眼泪和乳汁也有传染性。
采分点4:性接触传播为AIDS的主要传播途径。
采分点5:AIDS的高危人群为男性同性恋者、多个性伴侣者、静脉药物依赖者、血制品使用者。
采分点6:艾滋病可以分为急性期(I期)、无症状期(Ⅱ期)、和艾滋病期(Ⅲ期)3期。
采分点7:艾滋病无症状期(Ⅱ期)无任何症状,可检出HIV以及HIV核心蛋白和包膜蛋白的抗体。此期持续2-10年或更长。
采分点8:艾滋病期(Ⅲ期)是艾滋病病*感染的最终阶段。此期临床表现复杂,易发生机会性感染及恶性肿瘤,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及器官,常有多种感染和肿瘤并存。
采分点9:艾滋病可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其中肺泡字菌肺炎最为常见,是本病机会性感染死亡的主要原因。
采分点10:艾滋病可有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其中口腔和食管炎症或溃烂最为常见,表现为吞咽疼痛和胸骨后烧灼感。还可以有腹泻、体重减轻。
采分点11:艾滋病可有皮肤黏膜的相关症状,表现为紫红色或深蓝色浸润或结节、口腔感染等。
采分点12:艾滋病血常规检查可见不同程度贫血,血小板减少。红细胞动态沉降率加快,白细胞计数降低。
采分点13:HIV-1抗体p24和gp,用ELISA法连续两次阳性,经免疫印迹法或固相放射免疫沉淀法证实阳性可确诊。
采分点14:HIV多采用综合治疗,如抗HIV病*治疗,预防和治疗机会性感染,增加机体免疫功能,支持疗法以及心理方面的关怀。其中以抗病*治疗最为关键。
采分点15:艾滋病期病人应在执行血液/体液隔离的同时实施保护性隔离。
采分点16:艾滋病期病人用药期间应监测全血细胞计数,以防止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采分点17:艾滋病病人应学会抗病*药、抗真菌药、预防用药方面的知,包括药物剂量、服用时间和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等。
第五章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第八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的护理
采分点必背:
采分点1: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指由乙型脑炎病*引起,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采分点2:人和动物感染乙脑病*后,可发生病*血症,成为传染源。其中猪是乙脑的主要传染源及中间宿主。
采分点3:非流行区任何年龄人群均对乙脑易感,以隐性感染最为常见,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采分点4:乙脑病人多为10岁以下小儿。
采分点5:乙脑在夏秋季流行,呈高度散发性,与气温、雨量、蚊虫滋生密度高峰有关。
采分点6:乙脑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极期、恢复期、后遗症期五期。
采分点7:乙脑前驱期一般为1-3天,起病多急骤,体温在l-2天内高达39-40C,伴头痛、恶心、呕吐。
采分点8:乙脑极期可持续7天左右。主要表现为脑实质受损症状。
采分点9:乙脑极期的意识障碍表现程度不等,包括嗜睡、谵妄、昏迷、定向力障碍等,持续1周左右。
采分点10:高热、惊厥、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症状,三者相互影响,呼吸衰竭常为致死的主要原因。
采分点11:特异性IgM抗体在乙脑发病后3-4天即可出现,2周达到高峰,有早期诊断价值。
采分点12:全面支持和对症治疗。处理好高热、惊厥、呼吸衰竭是抢救乙脑病人的关键。
历年考题
1.某社区护土拟向社区居民宣传乙脑的预防知识,在强调接种乙脑疫苗的同时,还应动员社区居民做好(D)
A.家禽管理
B.家畜管理
C.灭蝇工作
D.灭蚊工作
E.灭鼠工作
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蚊虫是乙脑主要传播媒介。所以,社区护士向社区居民宣传乙脑的预防知识,在强调接种乙脑疫苗的同时,还应动员社区居民做好灭蚊工作。
第五章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第九节猩红热病人的护理
采分点必背:
采分点1:猩红热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咽峡炎、草莓舌、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退疹后片状脱皮为特征。
采分点2:链球菌及其*素侵入机体后,主要产生化脓性病变、中*性病变、变态反应性病变3种病变。
采分点3:猩红热病人及带菌者为传染源,自发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传染性最强。
采分点4:猩红热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也可由食物、玩具、衣服等物品间接传播。
采分点5:猩红热皮疹多在发热后第2日出现,始于耳后、颈部、上胸部,迅速波及全身。
采分点6:猩红热的皮疹特点为针尖大小的充血性皮疹,压之褪色,触之有砂纸感,疹间无正常皮肤,有痒感。
采分点7:猩红热的常见并发症为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有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病等。
采分点8:猩红热病人取咽拭子或其他病灶分泌物培养,可检测到溶血性链球菌。
采分点9:青霉素为治疗猩红热的首选药物。对青霉素过敏或耐药者可用红霉素或第一代头孢菌素治疗。
采分点10:猩红热急性期病人应绝对卧床,可给予适当物理降温及药物降温,忌用冷水或乙醇擦浴。
采分点11:猩红热脱皮时可涂凡士林或液状石蜡,有大片脱皮时嘱患儿不用手强行撕脱,须用消*剪剪掉,以防感染。
采分点12:与猩红热病人密切接触者需观察7天。
历年考题
1.患儿,男,6岁。1天前突发高热,体温达39℃,并伴有咽痛、吞咽痛。今晨发现耳后、颈部及上胸部出现分布均匀的丘疹,舌头肿胀,呈杨梅舌。正确的护理措施是(B)
A.严密隔离
B.呼吸道隔离
C.消化道隔离
D.保护性隔离
E.无需隔离
根据题千此病诊断为猩红热,猩红热自发病前34小时至疾病高峰传染性最强,应呼吸道隔离至症状消失1周,连续3次咽拭子培养阴性。
2.患儿,女,5岁。发热,出疹3天,诊断为猩红热收住院,医生嘱家长在病程2-3周时检查尿液。护士应向家属解释,检查的目的是(A)
A.了解有无肾损害
B.为控制活动量提供依据
C.决定饮食调整方案
D.了解药物副作用
E.了解疾病恢复情况
猩红热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少数起病后2-3周可发生变态反应性心脏、肾脏及关节的病变。
今日荐读
点击下方图片,看趣文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