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长幼师通
专注的您,每天读一篇我们的文章。一年后,您将成为更专业的自己!
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幼儿机体免疫力不足,易导致呼吸道、消化道疾病及小儿惊厥、高热等频频发生。引起这些疾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怎样让冬季疾病远离孩子?如何预防和处置冬季幼儿常见的水痘、手足口、流感、麻疹、猩红热等疾病呢?幼儿园有哪些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预防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冬季幼儿有哪些常见病?冬季气候寒冷干燥,易导致呼吸道的免疫力下降,是呼吸道疾病的多发季节,要谨防冬季易流行的呼吸道传染病,如手足口病、水痘、腮腺炎等。另外由于气候的寒冷,幼儿机体不能及时进行正常地调节,消化道疾病及小儿惊厥、高热等也频频发生。
引起这些疾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原因之一:睡眠过少
人体内有一种名为胞壁酸的物质,科学家们称其为睡眠物质,因为它既能催眠,又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比如:当人发烧患病时,多多睡觉就会使体内胞壁酸分泌增多,从而使人体的免疫机能增强。有些轻微的感冒,通过多睡觉可减轻或好转。如果儿童没有充足的睡眠,胞壁酸分泌少了,免疫机能也会随之降低。
原因之二:吃得过多
有些家长生怕孩子吃不饱,总喜欢给孩子多吃,可是吃得过多就爱生病。尤其是晚上,吃过饭没多久就睡觉,未消化的食物可产生内热,导致胃肠功能失调,抵抗力降低。父母可通过观察发现孩子是否吃得多,如孩子在睡眠中身子不停翻动,有时还会咬牙;原来吃什么都香,最近却明显地食欲不振:孩子常说自己肚子胀、肚子疼。细心的妈妈还可以发现孩子鼻梁两侧发青,舌苔白且厚。严重的甚至还能闻到孩子呼出的口气中有酸腐味。
免疫力升级处方:
1、膳食均衡:有的孩子不喜欢吃蔬菜,妈妈就让他多吃肉,这样做是十分不可取的。孩子的饮食一定要搭配合理,平时多吃些玉米、红薯、南瓜类的粗粮,多吃蔬菜、水果。
2、晚饭时间固定:晚饭后孩子的运动量明显减少,如果吃饭时间过晚,很容易积食。所以晚饭一般应在6点左右,这样到睡前胃里的食物就消化得差不多了。
3、饭量固定:掌握孩子吃饭大致的量,不要因为爱吃而超量。
原因之三:穿得过多
有些父母认为天气冷,孩子又小,要给他们多加衣服才对。殊不知,这样反而使孩子易生病。幼儿正处在快速生长期,属于阳性体质,火力大,尤其是男孩子,如果穿得过多,就会导致体内生热,造成中医所说的上火,继而出现感冒。再者,如果穿得过多,运动时出汗多,毛孔开放,毛细血管扩张,再遇冷,易外感风寒。
免疫力升级处方:
平时不要给孩子穿得过多,判断孩子是否穿得合适,可以摸手,如果手温热、无汗即合适。或摸后脖颈,以无汗为适宜。进行户外运动时,一定要给孩子穿轻便、透气,易于活动的外套。
原因之四:运动过少
冬天天气冷,父母平日很少带宝贝出门,再加上住在高楼大厦,更是懒得下楼。但是宝贝正处在成长期,运动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运动量过少,不仅动作的协调能力下降,抵抗寒冷的能力也会降低,因此就会出现稍受点凉就感冒的状况。
免疫力升级处方:
孩子每天要保证有两三个小时的室外活动时间。因为晨起天气较凉,所以可选择上午10点到下午4点的时间段在室外。在室外活动时,不必捂得过严,可露出脸、手,让阳光直接照在皮肤上,有利于体内钙质吸收。
另外,冬至以后,气候变得阴冷,室内和室外的温差也特别大,在这样一种特定环境下,人体内会产生一股燥气,使得嘴唇干裂。嘴唇干裂为细菌的侵入提供了机会,而且冬季可供食用蔬菜品种单调,新鲜的水果蔬菜少,人体内维生素B2摄入不足,这些因素都会引起感染发炎及口角糜烂。如卡他性口腔炎、口角炎、唇炎等。
寒冷的刺激是引起孩子腹痛的一个主要原因。冬天带孩子出去晒太阳要注意,因为晒了太阳后,全身毛孔张开,在室外易受风邪侵入;晒完后回家,室内外温差大,又容易受寒邪侵入,这样最易引起剧烈腹痛。
怎样让冬季疾病远离孩子?(1)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做好幼儿计划免疫。对于体质差、易感染疾病的幼儿,家长和幼儿园可根据疾病流行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免疫注射,同时还可给孩子服用板兰根、大青叶、金银花等中药,以加强预防病*性疾病的流行。
(2)按常规进行室内紫外线消*和食具、玩具、教具消*,对患病的幼儿正确诊断、及时治疗,医院诊治或隔离观察,防止流行病的扩散。
(3)注意保持幼儿寝室活动场所良好的环境条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特别是长时间生活在门窗紧闭、有暖气和空调环境下的孩子,空气不流通,不利于小儿的健康。在有空调的环境中,应视情况调节室内的湿度。
(4)冬季幼儿也要进行适度的运动和锻炼。锻炼可增强幼儿体质,增强自身免疫力,才能抵御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蚀。
(5)合理穿衣,随时增减,防止受凉。有的家长给小儿穿衣过多,孩子稍有活动,汗水把内衣湿透,而小儿不会表示需要更换内衣,只能凭自身的体温把湿衣暖干,天天如此,容易伤风感冒,对健康不利。同时应随气候变化而增减,在活动前或进入有暖气房间时应脱去外衣。午睡时盖好被褥,保育员老师应勤查看,幼儿蹬被褥时及时盖好,以免孩子着凉引起其它大病发生,如肺炎、心肌炎、大叶性肺炎、急性肾炎。
(6)冬季天气寒冷,幼儿需要的能量和热量也相应增加。因此,应增加些能量高,热性的食物。如肉类、鱼类、家禽类、乳类、豆类等等。此外也要注意补充红枣、红豆等健脾补血的食物。
(7)冬季还要保证幼儿的饮水量。水是人体新陈代谢必不可少成分。幼儿代谢旺盛,需水量大,每节课后都应组织幼儿喝水,个别特异性体质的幼儿还要视情况增加饮水的次数。
冬季幼儿常见病,病的症状及病症治疗措施水痘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在幼儿园、小学等集体儿童机构内易造成流行。
流行病学:
(1)水痘患者为主要传染源,自水痘出疹前1~2天至皮疹干燥结痂时,均有传染性。
(2)主耍通过直接接触或喷嚏、咳嗽飞沬传播,也可由于接触被病*污染的玩具、衣服、用具等而得病,但少见。
(3)人群普遍具有易感性,但以4岁以内学龄前儿童发病最多,病后获得持久免疫,但可发生带状疱疹。
(4)流行特征:全年均可发生,冬春季多见。本病传染性很强,易感者接触患者后约90%发病,故幼儿园、小学等幼儿集体机构易引起流行。
潜伏期通常为十四到十六天。病变主要位于皮肤及粘膜,偶尔发生在内脏。临床表现为发病前2~3周内有水痘接触史,发疹前的前驱期无或极短,年纪越轻,越无前驱症状;幼儿可能一开始发烧就进入发疹期。依红斑、丘疹、水泡、脓泡之变化顺序发疹,丘疹会迅速发展成露珠状清澈水泡,然后再变混浊。因为变化的速度很快(约六至八小时),较早发出的疹子已变为脓泡,新的疹子可能还在红斑丘疹阶段,故在同一时间内可在同一部位看到各阶段变化之疹子,此为水痘之特色表现。疹子极痒,多集中分布于躯干(典型向心性分布),随后续向头及肩部蔓延,最后是四肢(上臂大腿较前臂小腿为多)。眼结膜、口腔与咽部粘膜、阴道粘膜都可能出现水痘。水疱容易破裂形成很浅的溃疡。所有病变最后均将结痂,此时就没有传染性。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治疗:
水痘患儿的病情一般比较缓和,很少有并发症,无须特殊治疗,常可自然痊愈,但要精心护理,以防止感染。要给病儿多喝水,并供给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应避免受凉感冒,注意衣物和用具的清洁消*,讲究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剪短指甲,避免小儿抓伤皮疹而引起感染。如果瘙痒严重,可搽一些止痒水,也可服用扑尔敏等药物;已有感染可局部涂一些消炎软膏,切忌使用肤轻松、皮炎平一类的软膏,以免造成全身性水痘。
预防措施:
1、加强水痘防病宣传,教育和培养孩子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以免传染病交叉感染。
2、冬春季节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
3、每天晨检,发现水痘患者应及时报告,隔离传染源,患病幼儿必须在家隔离治疗,待结痂干燥后方能复学(自发病起21天左右)。对接触过水痘病人的孩子最好也要隔离观察3周。
4、对易感儿童接种水痘疫苗,接种疫苗后15天产生抗体,30天时抗体水平达到高峰,抗体阳转率95%左右,免疫力持久,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水痘的有效手段。
手足口病
不可混淆的概念:肠道病*EV71型感染是由人肠道病*71型(EV71)引起的疾病的总称,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手足口病,部分EV71感染患儿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重症患者出现病*性脑炎、病*性脑脊髓膜炎、肺水肿、肺出血等。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感染引起的临床症候群,具有临床表现多样的特点,多数病例临床表现较轻,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病例出现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引起脑炎、心肌炎、肺水肿、弛缓性麻痹等症状,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导致死亡。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有20多种,包括柯萨奇病*A组、肠道病*71型等。
肠道病*EV71型感染主要表现为手足口病,但也可表现为其他疾病,手足口病可以由肠道病*EV71型感染引起,也可以由柯萨奇病*A组等其他肠道病*感染引起,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但根据国内外资料,与其他肠道病*引起的手足口病相比,由肠道病*71型感染引起的疾病发生重症感染的比例较大,病死率也较高,重症病例病死率可达10%-25%。
发病特点:
(1)年龄段普遍偏小,最大的患者11岁,最小的才1岁左右,其中2-3岁的居多;成人也可感染。
(2)发病地区分散,且主要在农村地区。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差,不良个人卫生习惯易发病。
(3)大部分病例病情较轻,可治愈。少数患者可出现脑炎及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4)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常见于4~9月份。
传播途径:
1.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2.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3.饮用或食入被病*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临床表现:
患儿感染肠道病*EV71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部分病人早期有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反应。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在手足、臀部出现,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
预防措施:
正确的洗手是个人良好卫生习惯重要内容之一,能有效的防止肠道病*的传播。手指是健康最大的敌人,大家更要留意个人卫生的问题,并意识到洗手的重要性。
很多人误以为把肥皂放在手掌心,然后随便搓一搓、揉一揉,洗手过程就算完毕,这是不正确的。我们洗手时常常忽略清洗的五大处:手掌心、手指之间,手指头、指甲以及手腕的部分。
大多数人每次洗手的时间只有数秒钟,想要在如此短促的时间内将手上的细菌有效地清除掉,根本是不可能的。倘若按照正确的洗手方法,洗手时间应该介于一至两分钟。
推荐较合理的五步洗手法:湿、搓、冲、捧、擦。
一、湿: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擦上肥皂或洗手液。
二、搓手心、手臂、指缝相对搓揉20秒:
(一)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二)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
(三)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
(四)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五)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六)搓洗手腕,交换进行。
三、冲:用清水把手冲洗干净。
四、捧:用清水将水龙头冲洗干净,再关闭水龙头。
五、擦:用干净的毛巾/纸巾擦干或烘干机烘干。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感冒。病*分为甲、乙、丙三型,最常引起发病的是甲型。甲型流感病*易发生突变,出现新的亚型,引起大流行。由于人体对各型流感病*之间无交叉免疫能力,故每年都有不同范围的新亚型流感流行。流行性感冒的症状与普通感冒大致相似;亦有部分患者全身症状较普通感冒重,如:持续高热、头痛、肌痛、全身疲软无力等症;部分患者病程迁延,可持续2周或更长时间;老年患者及慢性病患者易出现下呼吸道合并症,以及心肌炎、肌炎、脑炎等并发症。
发病原因:
气候寒冷、门窗紧闭、少运动、抵抗力下降,是流感易流行的原因。
临床表现:流感潜伏期1~3日,最短数小时。
流感根据临床表现分以下几种临床类型:
①典型流感:急起畏寒高热,乏力,头痛,咽痛,有鼻塞、流涕、喷嚏、干咳、咽部可见充血,肺部闻干罗音。发热3~4日后热退,但上呼吸道症状及乏力可持续2周左右。
②其他类型流感:
1轻型流感:症状轻,病程2~3日。
2肺炎型流感:主要发生于老幼体弱者。典型流感1~2日后病情加重剧咳、吐粘痰或血痰,气急发绀,可伴发心力衰竭。双肺湿罗音,X线检查双肺散在絮状或结节状阴影。
3胃肠型和中*型流感:胃肠型流感除呼吸道症状外主要以腹泻、呕吐为特征。中*型极少见,主要表现为高热、血压下降,易发生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因为幼儿及老人抵抗力较差,也可能并发肺炎、支气管炎、脑炎、心肌炎等,严重者甚至会死亡。一般经过适当的治疗,通常需一周至二周的时间才会复原。
治疗:无特效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
①多喝水、多休息,使体力尽快复原,以对抗病*。
②一般及对症治疗:呼吸道隔离1周,戴口罩,多饮水。高热时酌情服用APC等解热镇痛药。有脱水者可适当补液。合并细菌感染时酌情选用抗生素。
③抗病*治疗:甲型流感早期用金刚烷胺效果。病*唑对各型流感均有疗效。
④中药治疗:感冒冲剂、银翘解*片、桑菊感冒片、感冒清均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
预防措施:
由于流感是病*性传染病,没有特效的治疗手段,因此预防措施非常重要。主要预防措施包括:
1、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
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流感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
2、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3、每天开窗通风数次(冬天要避免穿堂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4、在流感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不得已必须去时,最好戴口罩。
5、接种流感疫苗是目前为止预防流感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流感疫苗和流行病*株匹配的情况下,流感疫苗的保护效果为70-90%,即便是再次得了流感,接种过流感疫苗的人比没有接种疫苗的人症状要轻,病程会短,尤其是因流感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麻疹
麻疹是一种古老的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没有麻疹疫苗接种以前,几乎每一个儿童难以幸免麻疹病*的感染,也就是说除了世界上最孤立的角落外,麻疹的真实发病数基本上等于存活儿童数。我国在年开始实施计划免疫,由于麻疹疫苗接种率逐年提高,使麻疹发病率、死亡率都大幅度下降,麻疹的大流行基本上得到控制。近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部份儿童麻疹疫苗漏种或免疫失败,加之初免后随着年龄增加而免疫力逐渐降低等原因,致使麻疹仍有不断的发生,且表现如下新的特点:
1、发病年龄后移。过去麻疹发病多为5岁以下儿童,尤以1~2岁最多。现在麻疹除8个月以内婴儿发病外,其它多数为较大儿童或成人发病,特别是成人发病呈明显增多趋势。
2、轻型或非典型患者增多。过去典型麻疹具有“烧三天、出(疹)三天、退三天”的特征,麻疹诊断比较容易,如今典型麻疹比较少见,发热、上呼吸道炎症及全身中*症状较轻,常无麻疹黏膜斑。皮疹形态及出疹顺序也随着有所改变。
3、成人麻疹增多且症状比较典型。接种麻疹疫苗后几乎都能获得保护,但成人多数未接种疫苗,特别是外市人口,因无麻疹免疫,常易感染,成人感染麻疹症状较重,发热多在39℃~40℃,早期可有麻疹黏膜斑,皮疹也为典型。
4、发病季节改变。未使用麻疹疫苗前,麻疹以10月至次年2月为高发季节,普种麻疹疫苗后,高发季节后移至每年3~5月份。
流行病学:
麻疹是由麻疹病*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流涕、咳嗽、眼结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
(一)传染源:患者为唯一传染源。一般认为出疹前后5天均有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麻疹病*大量存在于发病初期病人的口、鼻、眼、咽分泌物及痰、尿、血中,通过病人打喷嚏、咳嗽等途径将病*排出体外,并悬浮于空气中,形成“麻疹病*气溶胶”。易感者吸入后即可形成呼吸道感染,也可伴随眼结膜感染。除主要经空气飞沫直接传播外,麻疹病*也可经接触被污染的生活用品,作为机械携带工具,在短时间短距离起到传播作用,引起感染。
(三)易感人群:未患过麻疹,也未接种麻疹疫苗者均为易感者。病后有较持久的免疫。
临床表现:潜伏期为10~14天。
本病典型经过分三期。
(一)前驱期:又称出疹前驱期,持续2~4天,但体弱,重症或滥用退热剂者可延至7~8天。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炎症,急起发热,咳嗽、流涕、喷嚏、畏光流泪,结膜充血、眼睑浮肿。咳嗽逐日加重。少数病人病初1~2日在颈、胸、腹部出现风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或荨麻疹,数小时即退,称为前驱疹。此时在悬雍垂、扁桃体、咽后壁、软腭处亦可见到红色斑点,出疹期才消退。
(二)出疹期:于第4病日左右开始出疹,一般持续3~5天。皮疹首先开始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躯干与四肢,待手脚心见疹时,则为“出齐”或“出透”。皮疹初为细小、稀疏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4mm。24小时内转变为椭圆形、表浅、有薄膜包围的“露珠”状疱疹,周围红晕,大小不等。然后疱液从清亮转为云雾状,后干燥结痂。疹间可见正常皮肤,皮疹出透后转为暗棕色。病情严重时,皮疹可突然隐退。皮疹分布呈向心性,以躯干、头、腰部多见。皮疹分批出现,斑疹、丘疹、疱疹及结痂等各期皮疹同时存在。口腔、咽部和结膜可见小红丘疹,继之形成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经1~3周结痂脱落,无色素沉着及疤痕,但如继发感染可留下永久性小疤痕。
全身中*症加重,体温高达40℃,精神萎糜、嗜睡,有时谵妄抽搐。面部浮肿,皮疹,眼分泌物增多,甚至粘连眼睑不易睁开,流浓涕,上述表现之面貌称为麻疹面容。
(三)恢复期:皮疹出齐后,中*症状明显缓解,体温下降,约1~2日降至正常。精神食欲好转,呼吸道炎症迅速减轻,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并留有糠麸样细小脱屑及淡褐色色素沉着,以驱干为多,1~2周退净。若无并发症的典型麻疹全程10~14天。
治疗:对麻疹病*至今尚未发现特异的抗病*药物,故治疗重点在加强护理,对症处理和防治并发症。
(一)护理:
1、隔离患者应卧床休息,在家隔离、治疗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患者应住院隔离治疗,隔离期延长5天。
2、居室空气新鲜,保持适当温度和湿度,衣被不宜过多。
3、保持皮肤及眼、鼻、口腔、皮肤保持清洁,用温热水洗脸,生理盐水漱口,用抗生素(红霉素)眼膏或(氯霉素,诺氟沙星)眼药水保护眼睛,防止继发感染。
4、饮食宜富营养易消化,并应多喂温开水。不用忌口,恢复期尚应加餐。
(二)对症处理:高热时可给小剂量退热剂,咳剧时予以镇咳药等。体弱病重者可早期给丙种球蛋白肌注,少量多次输血或血浆。近年报告给麻疹病人补充维生素A,一次10万~20万IU口服,可减轻病情,使病死率下降。
(三)防治并发症:1.肺炎2.喉炎3.心血管功能不全。
预防措施:
1、对病人采取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至疹后10天。
2、接触的易感儿隔离观察21天。
3、病室通风换气进行空气消*,患儿衣被及玩具曝晒2小时,减少不必要的探视预防继发感染。
4、流行期间不带易感儿童去公共场所,托幼机构暂不接纳新生。
5、为提高易感者免疫力,对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可接种麻疹疫苗。接种后12日血中出现抗体,1个月达高峰,故易感儿接触病人后2日内接种有预防效果。对年幼、体弱的易感儿肌注人血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接触后5日内注射可免于发病,6日后注射可减轻症状,有效免疫期3~8周。
注意事项:
1.单纯出麻疹,孩子无其他并发症,一般没有危险,家长不要慌张,按医生嘱咐在家对病儿进行细致护理,可顺利恢复。需要时家长可以请负责本地段的保健人员到家里来访视,指导治疗与护理。不要带孩子到处去看病,这样万一着凉,疹子出不透,就容易发生并发症。或再感染上其他疾病。同时也会把麻疹传染给别人。
2.急性期病儿有高热时,如按医生的吩咐吃少量退热药,或用温水给病儿擦浴等,都可以使体温下降,但必须注意,退热不要退得太快、太低,出汗过多,可能会造成病儿“虚脱”,或者疹子没有发透,役决就回去了。一般退至38℃左右就行。
3.自从小儿普遍采用麻疹疫苗预防接种以来,城市小儿麻疹发病明显减少,但在学龄期或青年期往往出现了较多病例,这就需要在适当的年龄阶段进行再免疫。
猩红热
猩红热又名烂喉痧,是由一种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小儿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小儿对猩红热有普遍的易感性。主要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幼儿园、学校等人群密集之处可发生流行;冬春季节由于气候寒冷,室内活动较多,若不经常通风,发病较多。也有少数是通过皮肤创伤或产道侵入,引起"外科型"或"产科型"猩红热。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正常人鼻咽部,皮肤可带菌。猩红热病人自发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时期的传染性最强,脱皮时期的皮屑无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破损的皮肤传播;偶可见细菌污染玩具、食物、生活用具等经口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人对猩红热普遍易感,儿童尤其以3-7岁是主要的易感人群,感染后人体可产生2种免疫力,可获得较长久的抗菌和抗红疹*素能力。
(四)流行特征:在我国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多见。临床表现:此病潜伏期一般在2~4天,病人起病急骤,初起怕冷,发烧38~40℃左右
局部表现:病菌进入体内后,首先落脚于咽部,引起咽炎及扁桃体炎。咽部出现充血发红,扁桃体红肿,有时上面有脓性分泌物,称化脓性扁桃体炎。病变可蔓延到邻近淋巴结,导致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疼痛,可有压痛,称为急性淋巴结炎。如淋巴结炎再扩展,可累及周围组织也发生红肿,称为蜂窝组织炎。有时可化脓形成脓肿。
全身症状:是由菌血症和*血症引起的。可有发热、呕吐、腹痛等表现。在发病后24小时内可出现皮疹,典型皮疹呈弥漫性细小点状,稍隆起,触摸有粗糙感,似鸡皮疙瘩,色鲜红,手指压后红色暂退,松手后出现苍白指印,很快又恢复原色。皮疹在受压部位及易摩擦的皱折处,如腹股沟部、束腰带处更明显,密集呈红色线条状。病人还感到皮肤发痒。皮疹多在3-4天消退后,不留色素沉着,但可见脱屑及脱皮。
特征性表现:面部无皮疹、只有红晕,因在口周不出现使口周相对苍白,显示“口周苍白圈”。病初舌面尚有特殊表现:舌苔灰白、边缘充血红肿。伸出舌头一看,好像杨梅,又叫“杨梅舌”。
并发症:猩红热可并发中*性肾炎和和中*性心肌炎,还可发生变态反应性病变。发生过猩红热疾病的小儿还有可能感染第二次、第三次。
治疗:
1、一般治疗:做好呼吸道隔离,急性期应卧床休息;供给充足水分和营养;保持皮肤清洁,防止继发感染。
2、抗菌治疗:首选青霉素,足量静滴,疗程7~10天;重症病人加大青霉素用量,并予静脉注射,或两种抗生素联合应用;如有青霉素过敏,可选用红霉素、头孢霉素等药物。
3、居室应通风,有条件时尽量让患儿隔离独居,避免传染给别人,也可防止其他感染。在急性期要卧床休息,为防止猩红热引起的心肌炎、肾炎,病儿应绝对卧床2~3周。
4、饮食可给予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在发热出疹时应让患儿多饮水。注意口腔卫生,可用淡盐水漱口,一日3~4次,清除鼻腔分泌物,用青霉素软膏涂口唇和鼻腔。
5、皮疹退后可出现皮肤脱屑,有痒感,要保持皮肤清洁。可涂炉甘石洗剂或75%酒精。忌穿绒布或化纤内衣裤,以免加重瘙痒。脱皮时可涂凡士林或液体石蜡,有大片脱皮时需用剪刀剪掉,嘱病儿不能用手强行剥离,以免引起皮肤感染。
6、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在发病2~3周时注意小便颜色是否加深,如尿液似酱油色或洗肉水色,尿量减少,面部、四肢浮肿,以及出现关节红肿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7、病愈后1个月内,医院检查化验,及时发现并发症。
预防措施:
(1)托幼机构要在流行期认真做好晨、午检工作,早期发现可疑者。
(2)流行季节,虽然天气很冷,室内也要做到通风换气,每日至少2次,每次15分钟。儿童要加强体育锻练,多做户外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
(3)病室用具要用消*水清洗,室内通风换气。
(4)预防性服药:对与病人有密切接触的小儿,要做咽拭培养,阳性带菌者须给予药物预防。目前,一般采用肌肉注射青霉素或口服磺胺药物,连续用药7天,一般咽拭培养可转阴。
鉴别:
幼儿园冬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冬季是麻疹、流脑、手足口等各种呼吸道等多类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大多数冬季传染病通过空气飞沫或接触传播。作为幼儿园,主要做好各项班级日常卫生消*工作,以防幼儿传染病的流行。
1.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净化室内环境、保持空气清新。
班级老师应每天定时开窗户适度通风,保持空气流通,让阳光射入室内。早晨来园后,先用有效浓度消*液擦玩具柜及室内家具、门把锁等处。然后用清水擦试一遍。防止幼儿病从口入。
2.抓好入园幼儿的晨检工作。
幼儿一入园,保健老师就注意观察孩子的精神状况,对发热、精神状况不佳的幼儿进行密切地观察,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若发现有3名以上的幼儿出现相同症状时,园里会及时采取相应的消*隔离措施,并根据病情及时上报。
3.班级老师每天要对缺席幼儿及早查明原因。
如因患传染病请假,则要上报园级,保健老师对园内幼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如孩子在家庭里接触传染病人,家长要及时通知幼儿园。
4.消*工作是疾病预防工作的关键。
幼儿园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消*措施,对孩子的生活、活动空间采用开窗通风和每日紫外线灯消*,用消*水拖地,幼儿餐具、餐桌、毛巾、水杯等生活用具严格按要求进行定期消*。定时把幼儿被褥清洗消*。严把食物的采购、储存、加工、烹调制作关,不购买三无食品和变质的食品,做到生熟分开、每餐有留样,要求各班用温开水给幼儿嗽口,防止幼儿喝生水等。
5.利用教学、宣传橱窗等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
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督促幼儿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常剪指甲、勤换衣服。要求班级开展卫生方面的主题活动,让孩子树立起自我保护意识,掌握简单的卫生生活常识。
6.加强日常工作保育。
尽量避免带孩子到人多的地方去,幼儿园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体育活动,增强幼儿体质。在膳食方面要加强营养,让孩子多吃蔬菜、水果。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根据气候变化,随时注意为幼儿增减衣服。鼓励幼儿讲究个人卫生,做好个人防护。传染病流行期间,尽量少去人群集中的公共场所。作为家长,要为孩子做好相应的预防接种,如接种流感、肺炎等疫苗。
7.幼儿园应提醒家长认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报告。
“三早”有助于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加重。切忌不要给孩子乱吃药而延误病情。
文章来源于网络,感谢原创作者的辛苦创作的付出,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内容来自网络,因无法核实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年1月5日-6日长沙幼儿园品牌建设之顶层设计与人力资源管理-高级研修班
您将收获:
1.如何创建品牌幼儿园?
2.如何规划创建品牌幼儿园的顶层设计?
3.如何制定幼儿园3-5年的发展规划?
4.如何组建一支超强凝聚力、执行力的管理团队?
5.园所教师流动大,如何让新教师快速适应幼儿园的工作?
6.幼儿园如何留住骨干教师及稳定团队?
7.如何科学合理设计薪酬与绩效管理体系?
8.如何提升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
9.幼儿园如何培养中层干部?如何提升教师自行力?
10.如何指导中层干部建立具体的成长规划和行动计划?
报名详询:(田老师)名额有限,预报名从速!
欢迎幼教同仁们针对幼儿园管理,安全管理,环境创设,区域游戏,教学教研,团队建设,家园共育经验等分享,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