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信息网——这里总有您需要的猪业资讯
欢迎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记得在文末点赞哦!也欢迎您分享给更多的人
—————————————————
近期个别猪场发现猪丹*引发的思考猪丹*是由猪丹*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取慢性经过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急性表现为败血症或者在皮肤上发生的特异性红疹,慢性型表现为非化脓性关节炎或增生性心内膜炎。
猪病及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家猪是猪丹*杆菌的主要储主。带菌猪可通过粪便、口鼻分泌物向外排菌;急性病猪通过粪便、尿液、唾液和鼻液大量排菌。大量野生哺乳动物及鸟类携带猪丹*杆菌,成为该病原的广泛储主,也可从其他各种家养动物中(如:牛、马、羊、禽和犬等)分离到病原,是该菌潜在储主。本菌也发现在土壤中,目前证实土壤只是该菌的临时传播媒介。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炎热多雨季发病较多。本病常呈散发性或呈地方流行性,有时呈爆发性流行。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3~5天,最短为1~2天,长的可达8天以上。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和慢性型。
急性型:又称败血症,多见于流行初期;体温升高达40~42℃,高温期出现寒战症状;沉郁、步态僵硬或跛行,结膜充血;初期粪干结,后期转为腹泻;发病1~2天或死亡前,以耳根、颈下、胸前、腹下及四肢内侧等部位出现红斑,指压退色;病程2~4天,死亡率达80%-90%。
亚急性型:又称疹块型,其特征是皮肤表面出现疹块;体温升高达41℃,常见于发病2~3天在胸、腹、背、肩、四肢等处的皮肤发生疹块;初期充血,指压退色,后期淤血,呈紫黑色,压之不退;疹块出现后,体温逐渐下降,病猪多自行康复;病程约为1~2周。
慢性型:多由急性型或亚急性型转化而来,以关节炎(多见于腕,附关节),或心内膜炎,或两者病发为主要症状;少数病猪呈皮肤坏死症状,多发生于背、耳、肩、蹄、尾等处肤。
急性败血型:以全身急性败血症变化和体表皮肤出现丹*红斑为特征。如脾肿大呈樱桃红色;肾常见急性出血性肾小球肾炎变化,呈暗红色或深红色;全身淋巴结肿大,呈浆液性出血性炎症变化;胃肠粘膜呈急性浆液性或出血性炎症变化,尤以胃底部和十二指肠最为严重。根据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从急性感染猪中分离到猪丹*杆菌及可进行确诊。活病畜可采用血培养进行诊断。
防控
1.加强猪只的饲养管理,做好防疫卫生工作,提高猪群的自然抵抗力。从其他猪场购进猪只,必须先隔离观察2~4周,确认健康后方可合入大群饲养。注意杀死或驱除蚊、蝇和鼠和鼠类,定期用消*液消*,粪便垫草要经堆积发酵处理后方可利用。
2.加强交通检疫、屠宰检疫及农贸市场的检查;如发现病猪或带菌产品,应立即进行隔离消*,处理产品,杜绝病原传播。
3.按免疫程序注射猪丹*菌苗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4.紧急防治。当猪群中发生该病时,应及时进行隔离治疗。病猪污染的猪圈,用具等应彻底消*,粪便、垫草应进行烧毁或堆积发酵处理。病猪尸体和解剖的内脏器官应深理或烧毁。对同群未发病猪只治疗用青霉素、金霉素,在临床上用药时应注意通过药敏实验选择敏感药物。停药后立即进行一次全群大消*,待药效消失后再接种一次菌苗,对患慢性猪丹猪的病猪应尽早淘汰。
近两个月来,笔者在两个猪场发现猪群中保育猪和母猪均出现疑似猪丹*症状病猪,经釆血分离细菌以及组织切片镜检,确诊该病为猪丹*,处于急性期。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病情得于控制。
图1病猪皮肤表面出现疹块
图2心肌和心内膜炎
图3全身淋巴结肿大
图4肾肿大,非化脓性肾炎
本次所见发病正值七八月高温高湿季节,发病场前几个月曾多次引种,场内有多处进行维修基建,饲养员离职和入职频繁,场内管理较为松散,加上两场五年来未接种丹*菌苗。
笔者认为以上生物安全措施的漏洞是导致此次丹*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我国养猪业目前正处于转型调整时期,受国家*策和市场行情的影响。管理规范,资金实力强,*府允许的猪场正在改建或扩建;管理水平低,资金实力弱或*策不允许的猪场处于倒闭状况。近期猪场普遍较稳定,少见烈性、爆发性、大面积流行疾病,但零星散发的疾病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乃是忽视了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和落实,存在许多漏洞,尤其是引种的检测、隔离和驯化工作执行不严格,常常导致引种后一两个月猪群表现不稳定。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应在饲养管理、引种、营养、环境、疫病防控各个环节得于体现和重视。所有改变和打破猪场正常生产秩序的操作都要考虑到是否存在生物安全风险,进行生物安全评估,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规避风险,方能保证猪群的健康,养猪效益得以保障。
文|特邀作者_邓衔柏
来源:《猪业》年第5期
到文章下方“写留言” 留下你的观点!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