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急性发热
的诊治经验
急性发热是指体温超过38.0℃,持续时间在1周内的发热。急性发热儿科最常见的症状,发病急,可伴有或不伴有明显的局部症状与体征,有时病因不好明确。现总结各系统容易出现急性发热的常见疾病及需要警惕的事项,希望对临床工作有所帮助。
1.呼吸系统疾病
(1)常见急性发热疾病主要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喉炎、急性中耳炎、急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肺炎等。
(2)需要警惕大叶性肺炎伴有肺实变的患儿早期可能仅有发热,无明显咳嗽,肺部听诊无啰音,诊断不易,有时容易误诊,应注意患儿的精神状态等情况,尽早行胸部正位片明确诊断;近年来流感逐渐增多,症状较普通上呼吸道感染重,持续高热,伴有咳嗽,在流感季节要多加注意。
2.消化系统疾病
(1)常见急性发热疾病主要有急性胃肠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阑尾炎或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急性肠梗阻,急性腹膜炎,急性暴发性肝炎等。
(2)需要警惕中*性菌痢,该病早期没有明显的腹痛、腹泻症状,主要表现为持续高热,甚至惊厥、休克,容易误诊为其他系统疾病,在夏季要多加警惕,必要时行直肠指检获取粪便标本明确诊断;急性阑尾炎早期腹痛可能不固定于右下腹,仅表现发热,腹痛,要注意转移性右下腹痛表现。
3.泌尿系统疾病
(1)常见急性发热疾病主要有急性泌尿系感染,急性膀胱炎,急性肾盂肾炎,溶血尿*综合征等。
(2)需要警惕婴儿期泌尿系感染因无明显主诉容易误诊,所以对于年龄小于6个月的孩子特别是女婴急性发热,应常规检查尿常规。
4.神经系统疾病
1)常见急性发热的疾病主要有热性惊厥,神经系统感染(如病*性脑炎、化脓性脑炎、结核性脑炎等),脑脓肿,急性中*性脑病、急性脊髓炎,多发性硬化等。
(2)需要警惕婴幼儿神经系统感染早期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可能不明显,无明显头痛等主诉,要注意精神状态,有无呕吐等表现,必要时留院观察;急性中*性脑病患儿临床症状与脑炎相似,有时可能直接诊断为感染性脑炎而忽视原发疾病的诊治,要重视病史及脑脊液变化,以免忽视原发病。
5.血液系统疾病
(1)常见急性发热疾病主要有急性淋巴结炎,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粒细胞减少症,急性溶血,感染性DIC等。
(2)需要警惕急性白血病虽然发病率低,但多数是通过发热和出血等症状就诊,血常规检查结果异常而怀疑该病,所以对于发热儿童血常规结果有异议的一定要多加注意,必要时可行血涂片分类以筛除急性白血病。
6.心血管系统疾病
(1)常见急性发热疾病主要有感染性心肌炎、感染性心内膜炎及心包炎等。
(2)需要警惕近年来肠道病*感染导致的暴发性心肌炎明显增多,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但有时早期仅仅表现为发热,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无明显心悸、乏力等不适,容易误诊,所以对于伴有明显消化系统症状而精神萎靡、心率异常的发热患儿要高度重视。
7.骨骼系统疾病
(1)常见急性发热疾病主要有急性骨髓炎,急性化脓性关节炎等。
(2)需要警惕急性骨髓炎起病即呈现败血症表现,高热,昏迷,甚至伴有多脏器感染及功能损害,局部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为其他系统疾病。
8.风湿性疾病
(1)常见急性发热疾病主要有风湿热,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渗出性多形红斑等。
(2)需要警惕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患儿早期持续发热,无明显其他症状及体征,抗生素治疗3-5天而效果欠佳,此时要考虑本病可能;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风湿热临床表现亦不典型,有时无法按照Jones诊断标准作出诊断,要特别注意鉴别。
9.病*性感染疾病
(1)常见急性发热疾病主要有麻疹,风疹,幼儿急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疱疹性咽峡炎及手足口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2)需要警惕幼儿急疹早期仅仅表现为高热,出疹前难以鉴别,要密切结合患儿年龄、症状、体征等作出诊断,但要与神经系统感染等疾病鉴别;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早期也难以分辨,特别是重症病例有时早期不易区分,要严格掌握可能出现重症的各种指征。
10.分类不明性发热
(1)常见急性发热如急性中暑,接种疫苗后发热,服用药物后发热,某些肿瘤性疾病导致发热等。
(2)需要警惕服用药物后发热有时很难鉴别,要注意是否有应有特殊药物史,是否有皮疹、寒战等体征,在除外器质性疾病后方可诊断;接种疫苗也可以导致发热,临床无特殊表现,与呼吸道感染等疾病难以区分,要详细询问病史。急性发热虽然为儿童期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但有时病因并不十分明确,所以临床工作中要仔细掌握各系统最可能出现发热的各种疾病,依据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仔细分析,查找病因。
急性发热虽然为儿童期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但有时病因并不十分明确,所以临床工作中要仔细掌握各系统最可能出现发热的各种疾病,依据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仔细分析,查找病因。
参考文献
[1]罗双红,舒敏,温杨,等.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中国循证儿科杂志[J],,11(2):81-96.
[2]桂永浩,薛辛东.儿科学(第3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
[3]胡亚美,江载芳,申昆玲,沈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
点击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