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血常规的水平在哪个层次?
什么是血常规?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与血浆组成了血液。
血常规分析,就是对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的「量和质」进行检测分析,从而辅助筛检疾病。
认识“血液三兄弟”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们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并在骨髓多种造血生长因子的调控下,最终分化、发育、成熟并释放到外周血液中,参与机体的代谢及功能活动。
在血液中,这3兄弟也是各司其职:
红细胞:携氧或二氧化碳的载体、维持酸碱平衡等;
白细胞: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反应;
血小板:参与凝血过程、保护毛细血管完整性。
血液中任何有形成分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全身的组织器官;反之,组织器官的病变也可引起血液成分发生变化。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血常规」报告单背后的数字真相。
血常规多了少了,啥意思?第一类
白细胞
1.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计数是测定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参考值:成人(4~10)×/L,儿童(5~12)×/L,新生儿(15~20)×/L。
白细胞增多:
?生理性:经期、妊娠分娩、活动进食、吸烟饮酒、情绪激动等。
?病理性:常见于细菌感染;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尿*症、酸中*;急性铅、汞中*;有机磷农药、催眠药等药物中*等。
白细胞减少:
?疾病原因:流行性感冒、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
?药物反应:磺胺药、解热镇痛药、部分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等。?特殊感染:如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乙肝病*感染、寄生虫感染等。
?放射线、化学制剂(如苯)对骨髓造血的抑制。
注:白细胞计数的影响因素众多,需结合白细胞分类计数、形态等指标综合判断。
2.白细胞分类计数(DLC)
白细胞包括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三大类。
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不同的影响因素可导致其数量或形态发生变化。
了解白细胞形态或分类的变化,比白细胞总数更能反映机体的生理或病理状态。第二类
红细胞
1.红细胞计数(RBC)
红细胞计数是诊断贫血的主要指标之一。
参考值
男性:(4.0~5.5)×/L
女性:(3.5~5.0)×/L
新生儿:(6.0~7.0)×/L
红细胞增多
?相对性增多
机体大量失水、血容量减少,导致血液浓缩。
如呕吐、腹泻、多尿、多汗、大面积烧伤。
?绝对性增多
生理性增多:如机体缺氧、高原生活、剧烈运动;胎儿、新生儿、剧烈运动或体力劳动、骨髓释放红细胞速度加快等;
病理性增多:如继发于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山病、肿瘤患者,原因不明的慢性骨髓功能亢进;
原发性增多:原因不明的慢性骨髓功能亢进,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减少
?造血物质缺乏:由营养不良或吸收不良而引起,如胃肠道疾病、酗酒、偏食等,引起铁、叶酸、维生素等造血物质不足,或蛋白质、铜、维生素C不足均可致贫血。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原发性或由药物、放射线等多种因素所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癌症骨转移等。
?红细胞破坏或丢失过多:如溶血性贫、出血等。
?继发性贫血:如各种炎症、结缔组织病、内分泌病等。
2.网织红细胞计数(Ret)
简单来说,网织红细胞就是尚未成熟的红细胞,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
参考值
成人0.~0.或绝对值(24~84)×/L
新生儿0.02~0.06
网织红细胞增多
骨髓红细胞系统增生旺盛:如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铅汞中*等。
网织红细胞减少
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溶血性贫血有再生障碍危象时、化学药物造成的造血功能减低等。
3.血红蛋白(Hb)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负责运输氧气和运出二氧化碳的功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但不能确定贫血的类型。
参考值
男性:~g/L
女性:~g/L
新生儿:~g/L
血红蛋白增多
?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病、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肾癌等。
?创伤:大量失水、严重烧伤等。
血红蛋白减少
?血红蛋白量减少的程度与红细胞相同:
见于大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及急、慢性肾炎所致的出血等。
?血红蛋白量减少的程度比红细胞严重:
见于缺铁性贫血;
慢性反复出血,如胃溃疡病、胃肠肿瘤、月经过多、痔疮出血等;
其他如缺乏维生素B12、叶酸的营养不良性贫血等。
4.红细胞沉降率(ESR)
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度,简称血沉。
除了生理性因素,当体内有感染或坏死组织的情况,血沉就可能加快。
参考值
男性:0~15mm/h;
女性:0~20mm/h。
生理性增快
小儿、经期、妊娠3个月至产后1个月。
病理性增快
?急慢性炎症;
?组织损伤及坏死如手术、创伤、心肌梗死等。
?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
?各种原因造成的高球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肝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肾炎、贫血、高胆固醇血症。
第三类
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PLT)
参考值(~)×/L。
血小板增多
?创伤:急性失血性贫血,脾摘除术后、骨折、m血后,可见一过性血小板增多。
?其他疾病: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病、类白血病反应、霍奇金病、恶性肿瘤早期、溃疡性结肠炎等。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生成减少: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骨髓转移瘤、骨髓纤维化、巨大血管瘤、全身性红斑狼疮、恶性贫血等。
?血小板破坏过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体外循环等。
?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稀释。
?其他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出血、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症、某些感染(如伤寒、黑热病、麻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粟粒性结核和败血症)、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坏血病、阻塞性*疸、过敏性紫癜等。
?药物中*或过敏:如甲砜霉素有骨髓抑制作用,可引起血小板减少;抗血小板药噻氯匹定、阿司匹林也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应用某些抗肿瘤药、抗生素、细胞*性药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等。
推荐阅读:
参考文献:
[1]吴蠡荪等.临床检验报告单解读[M]..
[2]吴晓蔓,权志博.临床检验基础[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编辑:一坨舒蕾投稿及合作:gansl
helian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