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疮性肾炎传染吗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血常规检查
TUhjnbcbe - 2021/1/18 6:10:00

为方便医生了解患者身体情况,常常需要患者做血常规检查,即抽取患者部分血液进行检测。血常规在临床上有很多作用,一个小小的血常规可以看出很多的疾病,并且可以对某些疾病的治疗效果、预后做出判断。

血常规检查的相关常识

血常规的检查项目主要分为三大块,即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

1.红细胞系统:

红细胞系统包括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比容(HCT)。红细胞系统更多的和供氧相关,如果各项指标有所下降,就表明有贫血的症状,组织处于缺氧状态。各项指标升高则可能存在脱水、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的风险。

2.白细胞系统:

总的来说,白细胞指标过高则表明体内有炎症,过低则可能是病*感染或药物作用。具体来说,白细胞由五种白细胞组成:中性粒细胞最多,其它还有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各种细胞又具有不同功能。

3.血小板系统:血小板检查最基本的作用就是检测人体止血凝血速度。

1.红细胞(RBC)

红细胞即红血球。血液中的全部细胞中,红细胞是最多的,是血液中运输氧气的媒介,还具有免疫功能。红细胞为双凹面圆饼状,正常直径为6μm~9μm,低于6μm则为小红细胞,正常人偶见,超过9μm则为大红细胞,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

2.红细胞计数

红细胞生成与破坏发生异常会引发其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从而诱发疾病。红细胞数的正常参考值如下:

成年男性:(4.0~5.5)×10^12/L(万~万/mm3);

成年女性:(3.5~5.0)×10^12/L(万~万/mm3);

新生儿:(6.0~7.0)×10^12/L(万~万/mm3)。

3.血红蛋白(Hb)

我们的血液会呈现为红色,正该归功于血液中为数不少的血红蛋白,其作用主要是运输氧。其数量增减的意义往往和红细胞增减意义保持一致,但在不同类型的贫血中,两者的减低不一定会保持平行关系。

正常参考值:

成年男性:~g/L

成年女性:~g/L

新生儿:~g/L

儿童:~g/L

4.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增多或减少具体情况如下:

(1)增多

a.相对性增多

由于体内水分骤然减少,血液浓缩而造成红细胞含量相对增多。通常严重腹泻、长期剧烈呕吐造成的脱水、大量出汗、身体大面积烧伤会出现红细胞相对性增多;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和甲状腺功能亢进也会导致红细胞相对性增多。

b.绝对性增多

机体缺氧,体内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升高,骨髓释放红细胞速度加快等都可能造成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绝对值增多。

高山区居民,长期剧烈劳动或受到惊吓等都会造成生理上的红细胞绝对性增多。

排除生理性增多之后,就可能是由于先天性或后天性心肺疾病和血管畸形导致的病理性红细胞增多。常见疾病有肺源性心脏病、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等。

如果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增多完全没有代偿意义,机体也未出现任何缺氧现象的话,就要考虑肿瘤或肾脏疾病的风险,比如肝细胞癌、肾癌等。

(2)减少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减少与年龄有一定关联。人类在3个月大到15岁之间时,身体发育需要大量的原料,造成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数比成人少10%~20%;妊娠中、后期的孕妇则因为自身血液容量的增加造成的红细胞比容的降低、老年人的骨髓造血能力降低等都是生理上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的表现。

在病理上,红细胞数量的减少主要导致人体贫血状况,但不同原因引起的贫血有很大差异。骨髓造血功能的衰退往往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伴发的贫血等;造血物质的缺乏或利用障碍常引起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等。巨幼细胞性贫血表明身体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且患有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红细胞为直径15μm以上的巨红细胞。

红细胞破坏过多造成的红细胞数量减少也会导致贫血,比如地中海性贫血、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一些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造成的溶血性贫血等。

急性出血或消化道溃疡导致的慢性出血也会造成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的减少而出现贫血症状。

5.白细胞(WBC)

白细胞即白血球,通常称作为免疫细胞。白细胞不仅存在于血液和淋巴中,还大量分布在血液和淋巴之外。白细胞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吞噬病原并产生抗体,增强人体免疫抵抗力。

6.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即计数单位体积的血液中白细胞的数目,正常参考值如下:

成人:(4.0~10.0)×10^9/L

儿童:(5.0~12.0)×10^9/L

6-24个月:(11.0~12.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排除剧烈运动、受惊吓、刺激、紫外线照射、体力劳动造成的生理性白细胞数量变化外,病理性的白细胞计数变化不容忽视。

白细胞增多:各种细菌急性感染、炎症、尿*症、严重烧伤、组织损伤、白血病等。

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症,造血功能障碍,伤寒,疟疾等。如果是患者在接受放疗过程中出现白细胞减少现象,应当立即停止化疗。

7.白细胞分类

(1)中性粒细胞

50%~70%的白细胞为中性粒细胞,它主要起防御的作用,能够吞噬细菌和异物。排除生理性变化,其病理性增多和减少常见如下病症:

中性粒细胞增多:急性感染,代谢性疾病,变态反应和中*等。

中性粒细胞减少:骨髓发育不全,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感染,甲状腺机能亢进等。

中性白细胞比例增高多意味着感染(特别是细菌感染)存在,淋巴细胞增高多见于慢性疾病及长期接受放射线照射,嗜酸性白细胞增高时,往往说明体内有过敏原存在引起的过敏,如寄生虫(蛔虫多见),过敏性炎症,过敏反应等。PLT减少时,可能会有出血,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增高时,说明血液呈高凝状态,易发生血栓。

(2)淋巴细胞

有20%~40%的白细胞为淋巴细胞,也是机体免疫功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婴儿、儿童常出现生理性的淋巴细胞增多。

病理性的增多常见于百日咳、病*感染导致的疾病等等;

病理性的减少可能是机体自身存在免疫缺陷或长期受到放射线影响等等。

(3)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作用,在白细胞个头最大,正常值为3%~8%。儿童、婴儿、吸烟人士或处于卵泡期的女性等会出现生理性的单核细胞增多,孕妇或高海拔地区居民会出现生理性的单核细胞减少。

单核细胞病理性增多常见于疟疾、黑热病、贫血等导致的单核细胞增多症,梅*,败血症,活动性肺结核等;

病理性减少意义不大,需结合其它指标判断。

(4)嗜酸性粒细胞

这类细胞在白细胞中所占比例约为0.5%~5%,数量会出现24小时周期性波动,早晨细胞数减少,午夜时分数量增多。

病理性增多大多是因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钩虫病、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病,湿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传染性疾病,风湿性疾病等;

病理性减少的临床意义不大,多见于伤寒,烧伤或长期接受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等。

(5)嗜碱性粒细胞

最后这一类细胞不超过白细胞总数的1%,具有抗凝血、改变细胞通透性的作用。增多可能是因为骨髓纤维化症或罕见的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等;减少多见于荨麻疹等I型超敏反应,甲亢,严重感染或出血等。

8.血小板(PLT)

血小板具有止、凝血以及修复破损血管的作用,正常参考值为(~)×10^9/L,低于5万/μL(50×10^9/L)则有出血危险。

血小板增多:多见于缺铁性贫血、癌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血小板减少:急性白血病、脾功能亢进等。

9.血沉(ERS)

血沉即红细胞沉降速率,其速度的快慢和血液浓度以及红细胞之间的聚集能力有关,临床检验一般采用魏氏法来确定参考值,即:

儿童:0~10mm/h;

50岁:男性0~15mm/h,

女性0~20mm/h;

50岁:男性0~20mm/h,

女性0~30mm/h;

85岁:男性0~30mm/h,

女性0~42mm/h。

女性月经期、妊娠期后三月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常见生理性血沉速度加快、病理性加快多与各种炎症相关,也见于组织损伤或坏死、肿瘤等,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肾炎、贫血等也都可见血沉加快,因此血沉只能作为一项参考,并不能单独确诊某一病例。

血沉减慢可能是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导致。

-06-15-23:00血常规解读      ▼更多精彩推荐,请
1
查看完整版本: 血常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