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一、A1单选题
1、关于Ⅳ型超敏反应错误的是()。A、无明显个体差异B、发生慢C、与抗体、补体有关D、与效应T细胞和吞噬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和细胞*性介质有关E、在抗感染免疫清除抗原的同时损伤组织CⅣ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特点是:①发生慢,接触变应原后24~72小时发生,故称迟发型超敏反应;②与抗体、补体无关,而与效应T细胞和吞噬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和细胞*性介质有关;③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和过程基本同细胞免疫应答,无明显个体差异,在抗感染免疫清除抗原的同时损伤组织。2、花粉引起的支气管哮喘属于()。A、Ⅰ型变态反应B、Ⅱ型变态反应C、Ⅲ型变态反应D、Ⅳ型变态反应E、非变态反应AⅠ型超敏反应的致敏阶段是由变应原进入机体引起,凡经吸入或食入等途径进入体内后能引起IgE类抗体产生并导致变态反应的抗原性物质称为变应原。常见的变应原有:鱼虾、蟹贝、牛奶、鸡蛋;花粉、尘螨及其排泄物。3、无需补体组分参与的效应是()。A、免疫黏附B、溶解细菌C、抗B抗体与B型红细胞的溶解D、ADCCE、调理作用DADCC效应:对固定的组织细胞,在抗体IgG和IgM介导下,与具有IgGFc受体和补体C3b受体的巨噬细胞、NK细胞等结合,释放蛋白水解酶、溶酶体酶等,使固定组织溶解破坏。不需要补体组分参与。4、不属于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是()。A、Arthus反应B、肾小球肾炎C、系统性红斑狼疮D、类风湿关节炎E、传染性变态反应E常见的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有:(1)局部免疫复合物病:如Arthus反应及类Arthus反应。(2)全身免疫复合物病:①血清病;②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③慢性免疫复合物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④过敏性休克样反应:见于临床上用大剂量青霉素治疗梅*、钩端螺旋体病时出现的与过敏性休克相同的临床表现。5、迟发型超敏反应(Ⅳ型超敏反应)中最重要的细胞是()。A、B细胞B、MΦC、Th1D、Th2E、嗜碱性粒细胞CⅣ型超敏反应中,抗原经APC加工处理后,以抗原肽MHC-Ⅱ类或Ⅰ类分子复合物的形式提呈给具有相应抗原识别受体的Th细胞和Tc细胞,使之活化、增殖、分化、成熟为效应T细胞,即炎性T细胞(Th1细胞)和致敏Tc细胞。6、下列不属于Ⅰ型变态反应的是()。A、过敏性哮喘B、过敏性鼻炎C、接触性皮炎D、过敏性胃肠炎E、荨麻疹C超敏反应也称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常见的Ⅰ型变态反应有过敏性休克、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胃肠炎和荨麻疹。7、为了更准确的估计患者皮试反应性,皮试时设阳性和阴性对照,阳性对照液常用()。A、变应原的稀释保存液B、变应原提取液C、生理盐水D、二硝基氟苯E、盐酸组胺E为了更准确的估计患者皮试反应性,试验时同时作阴性和阳性对照。阳性对照常用盐酸组胺,阴性对照用生理盐水。8、一种破伤风类*素抗体(抗体1)能与发生二硫键全部断裂而变性的破伤风类*素发生反应;另一种破伤风类*素抗体(抗体2)不能与因同种原因变性的破伤风类*素发生反应。对于这一实验结果,最可能的解释是()。A、抗体1对破伤风类*素无特异性B、抗体2对破伤风类*素上的构象决定簇有特异性C、抗体1对破伤风类*素的氨基酸序列有特异性D、抗体2对二硫键有特异性E、B和C正确E一种破伤风类*素抗体(抗体1)能与发生二硫键全部断裂而变性的破伤风类*素发生反应;另一种破伤风类*素抗体(抗体2)不能与因同种原因变性的破伤风类*素发生反应。对于这一实验结果,可以解释为抗体2对破伤风类*素上的构象决定簇有特异性或抗体1对破伤风类*素的氨基酸序列有特异性。9、寄生虫学免疫诊断皮内试验,24小时后局部出现阳性反应属于()。A、Ⅰ型变态反应B、Ⅱ型变态反应C、Ⅲ型变态反应D、Ⅳ型变态反应E、以上都不是DⅣ型变态反应在接触抗原后48~72h内观察结果。皮内试验的阳性结果以红肿和硬结为主,斑贴试验的阳性结果以红肿和水疱为主。10、属于Ⅰ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A、肾小球肾炎B、风湿病C、过敏性休克D、免疫性溶血性贫血E、接触性皮炎C常见的Ⅰ型变态反应有过敏性休克(药物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胃肠炎和荨麻疹。11、对金属镍的皮肤变态反应()。A、是由IgE介导的B、由嗜碱性粒细胞的浸润C、可用P-K试验诊断D、是由对镍和蛋白复合物致敏的T细胞引起E、可用组胺拮抗药进行有效治疗D皮肤接触一些化学物质如二硝基氟苯以及镍、铬等可引起接触性超敏反应。此种反应属于Ⅳ型超敏反应。Ⅳ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T细胞与相应致敏原作用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变性坏死为主的炎症反应。所以对金属镍的皮肤变态反应是由对镍和蛋白复合物致敏的T细胞引起。12、Ⅱ型超敏反应又称()A、速发型超敏反应B、迟发型超敏反应C、细胞*型超敏反应D、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E、Arthus反应C自身组织细胞表面抗原与相应抗体(IgG、IgM)结合后,在补体、巨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下,引起细胞溶解和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应答,即为Ⅱ型变态反应,又称为细胞*型超敏反应,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13、可直接特异性杀伤靶细胞的是()。A、巨噬细胞B、中性粒细胞C、K细胞D、NK细胞E、致敏Tc细胞E致敏Tc细胞可通过释放穿孔素和蛋白酶,直接破坏抗原特异性的靶细胞,引起组织坏死。14、可刺激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过敏性介质的成分是()。A、C1q,C1sB、C3b,C4bC、C3a,C2bD、C2a,C5aE、C3a,C5aE免疫复合物经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产生C3a、C5a,C等过敏*素和趋化因子,使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造成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渗出和水肿。15、速发型超敏反应中引起皮肤奇痒的物质是()。A、白三烯B、前列腺素C、组胺D、激肽E、ECF-AC速发型超敏反应中引起皮肤奇痒的物质是组织胺。组织胺可以引起鼻塞、打喷嚏、流涕、喉咙发痒、眼皮肿胀等现象。16、过敏原皮肤试验准备前,制备抗原的步骤错误的是()。A、收集原料B、粉碎与匀浆C、脱脂与提取D、过滤与分离E、装载一起保存E过敏原皮肤试验准备前,不同抗原的制备方法不同,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收集原料;②粉碎与匀浆;③脱脂与提取;④过滤与分离;⑤分装保存。17、在Ⅱ型超敏反应中()A、细胞*性抗体直接引起靶细胞溶解B、TC细胞参与反应而导致细胞被杀伤C、组胺的释放在早期起重要作用D、补体活化导致细胞或组织损伤的机制E、中性粒细胞杀伤作用导致组织损伤DⅡ型超敏反应是自身组织细胞表面抗原与相应抗体(IgG、IgM)结合后,在补体、巨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下引起细胞溶解和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应答,又称为细胞*型超敏反应,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18、DTH反应()。A、去除补体可以增强B、可经血清被动转移C、依赖于T细胞D、抗体可以增强其反应E、去除巨噬细胞可以增强CⅣ型超敏反应也称为DTH反应,是由效应T细胞与相应致敏原作用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变性坏死为主的炎症反应。发生慢,接触变应原后24~72小时发生,故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19、脱敏疗法治疗Ⅰ型超敏反应机制错误的是()。A、大剂量、短间隔、连续多次注射抗*素,然后再大量注射进行治疗B、治疗过程中防止发生超敏反应C、小剂量变应原进入机体,仅与少数致敏细胞上的IgE结合D、脱颗粒后释放活性介质较少,不足以引起临床反应E、少量的介质可被体液中的介质灭活物质迅速破坏A在治疗Ⅰ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时,可采用小剂量、短间隔(20~30min)、连续多次注射抗*素的方法进行脱敏,然后再大量注射进行治疗,不致发生超敏反应。脱敏注射的原理:可能是小剂量变应原进入机体,仅与少数致敏细胞上的IgE结合,脱颗粒后释放活性介质较少,不足以引起临床反应,而少量的介质可被体液中的介质灭活物质迅速破坏。短时间内,经多次注射变应原,体内致敏细胞逐渐脱敏,直至机体致敏状态被解除,此时再注射大量抗*素不会发生变态反应。但这种脱敏是暂时的,经一定时间后,机体又可重建致敏状态。20、Ⅰ型变态反应可通过下列哪种成分转移给正常人()。A、患者的致敏淋巴细胞B、患者的血清C、致敏淋巴细胞释放的转移因子D、巨噬细胞释放的淋巴细胞激活因子E、患者的红细胞B正常人血清中IgE含量极低,而变态反应病患者血清中IgE含量较高,特别是特异性IgE含量异常增高。所以Ⅰ型变态反应可以通过血清转移给正常人。21、高亲和性的可结合到肥大细胞上的IgE分子部位是()。A、Fab段B、CH2功能区C、H链恒定区D、HVR区E、Fc段E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具有高亲和性IgEFc受体,可与IgE的Fc段结合。22、新生儿溶血症可能发生于()。A、Rh-母亲首次妊娠,胎儿血型为Rh-B、Rh+母亲首次妊娠,胎儿血型为Rh+C、Rh-母亲再次妊娠,胎儿血型为Rh+D、Rh+母亲再次妊娠,胎儿血型为Rh+E、Rh-母亲再次妊娠,胎儿血型为Rh-C新生儿溶血症主要见于母子间Rh血型不合的第二胎妊娠。血型为Rh阴性的母亲因流产或分娩过Rh阳性的胎儿时,Rh阳性RBC进入体内产生了抗Rh抗体(IgG类),当她再次妊娠Rh阳性的胎儿时,母体内的抗Rh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Rh阳性RBC结合,通过激活补体和调理吞噬,使胎儿RBC溶解破坏,引起流产或新生儿溶血。23、重症肌无力在损伤机制上属于()。A、细胞免疫功能缺陷B、Ⅱ型超敏反应C、体液免疫功能低下D、巨噬细胞缺陷E、NK细胞活性低下B重症肌无力在损伤机制上属于Ⅱ型超敏反应型疾病。重症肌无力是抗受体抗体介导的功能受抑制的病症。80%以上患者有针对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补体参与发病过程。神经肌肉传导障碍导致晨轻暮重、活动后加重、休息可减轻的渐进性骨髓无力及各种受累器官的症状。因受体内吞和在胞内的降解,受体数目减少。24、Ⅲ型超敏反应重要病理学特征是()。A、红细胞浸润B、巨噬细胞浸润C、淋巴细胞浸润D、嗜酸性粒细胞浸润E、中性粒细胞浸润E中性粒细胞浸润是Ⅲ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病理特征。局部聚集的中性粒细胞在吞噬免疫复合物的过程中,释放蛋白水解酶、胶原酶、弹性纤维酶和碱性蛋白等,使血管基底膜和周围组织损伤。25、检测淋巴因子与下列哪项超敏反应有关()。A、Ⅰ型超敏反应B、Ⅱ型超敏反应C、Ⅲ型超敏反应D、Ⅳ型超敏反应E、Ⅰ、Ⅱ型超敏反应DⅣ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抗原经APC加工处理后,以抗原肽-MHC-Ⅱ类或Ⅰ类分子复合物的形式提呈给具有相应抗原识别受体的Th和Tc细胞,使之活化、增殖、分化、成熟为效应T细胞,即炎性T细胞(Th1)和致敏Tc细胞,当致敏Tc细胞再次遇到相应抗原刺激后,炎性T细胞可通过释放TNF-β、IFN-γ、IL-2、IL-3等细胞因子,激活巨噬细胞和NK细胞,引起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致敏Tc细胞则通过释放穿孔素和蛋白酶,直接破坏抗原特异性的靶细胞,引起组织坏死。26、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病人的皮损部位活体组织学检查,其特点为()。A、动脉壁有Ig和补体沉积B、表皮坏死C、水肿D、中性粒细胞浸润E、小血管周围有单个核细胞浸润E迟发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T细胞与相应的致敏原作用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变性坏死为主的炎症反应。所以皮损部位活体组织学检查可见小血管周围有单个核细胞浸润。27、不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细胞是()。A、嗜碱性粒细胞B、肥大细胞C、浆细胞D、NK细胞E、嗜酸性粒细胞DⅠ型超敏反应的致敏阶段,变应原进入机体,刺激机体特异的B淋巴细胞,使其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分泌产生针对特异变应原的IgE抗体。此抗体吸附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与肥大细胞结合释放储存的组胺、嗜酸粒细胞激肽原酶等。28、补体经典途径的主要激活物是()。A、免疫复合物B、酵母多糖C、细菌脂多糖D、肽聚糖E、凝聚的IgAA补体的作用:免疫复合物经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产生C3a、C5a,C等过敏*素和趋化因子,使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造成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渗出和水肿;并吸引中性粒细胞在炎症部位聚集、浸润。膜攻击复合物可加剧细胞损伤。29、初次注入大量抗*素的马血清所引起血清病的发病机制属于()。A、Ⅰ型超敏反应B、Ⅱ型超敏反应C、Ⅲ型超敏反应D、Ⅳ型超敏反应E、Ⅴ型超敏反应C血清病是通常在初次接受大剂量抗*素(马血清)1~2周后,出现发热、皮疹、关节肿痛,全身淋巴结肿大、荨麻疹等症状。主要是体内马血清尚未清除就产生了相应抗体,两者结合形成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循环免疫复合物所致。血清病常见的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之一。30、不可能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有()。A、结核菌素B、染料C、真菌D、麻风杆菌E、破伤风类*素E迟发型超敏反应是由胞内寄生菌(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病*、真菌等引起的感染。如结核病人肺部空洞的形成、干酪样坏死、麻风病人皮肤的肉芽肿形成、以及结核菌素反应等均是由Ⅳ型超敏反应引起的组织坏死和单核细胞浸润性炎症。31、DTH皮肤试验阳性与下列物质有关()。A、抗体、补体和CKB、抗原、抗原致敏的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C、抗原抗体复合物、补体和中性粒细胞D、IgG抗体、抗原和肥大细胞E、抗原、巨噬细胞和补体BⅣ型变态反应在接触抗原后48~72h内观察结果。皮内试验的阳性结果以红肿和硬结为主,斑贴试验的阳性结果以红肿和水疱为主。皮肤试验阳性与抗原、抗原致敏的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有关。3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常发生()变态反应。A、Ⅰ型B、Ⅱ型C、Ⅲ型D、Ⅳ型E、Ⅶ型C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一般发生于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2~3周,由体内产生的相应抗体与链球菌可溶性抗原如M蛋白结合后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所致。常发生Ⅲ型超敏反应。33、某孕妇为Rh-,第一胎分娩Rh+胎儿,为防止再次妊娠的Rh+胎儿产生溶血症,应给Rh母亲注射()。A、抗Rh因子抗体B、Rh抗原C、免疫抑制剂D、免疫增强剂E、以上都不是A新生儿溶血症主要见于母子间Rh血型不合的第二胎妊娠。血型为Rh阴性的母亲因流产或分娩过Rh阳性的胎儿时,Rh阳性RBC进入体内产生了抗Rh抗体(IgG类),当她再次妊娠Rh阳性的胎儿时,母体内的抗Rh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Rh阳性RBC结合,通过激活补体和调理吞噬,使胎儿RBC溶解破坏,引起流产或新生儿溶血。若该母亲曾接受过Rh阳性输血则第一胎胎儿也可发生溶血。预防措施为:分娩Rh阳性胎儿72小时内给母体注射Rh抗体(抗D抗体),预防再次妊娠Rh阳性胎儿发生新生儿溶血症。34、属过敏性鼻炎确诊常用依据的诊断方法是()。A、皮肤试验B、非特异性鼻黏膜激发试验C、特异性鼻黏膜激发试验D、血清总IgE测定E、嗜酸性粒细胞检测A过敏性鼻炎的诊断试验主要包括特异性过敏原皮肤试验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这两种诊断试验都是检测人体内是否对某些过敏原敏感。但是皮肤试验较为便宜,过敏原浸出物获得容易,得出结果较快,为过敏性鼻炎常用的确诊依据。二、A3/A4案例分析患儿,男性,7岁,肺炎,经青霉素过敏试验阴性后静脉滴注青霉素,15min后,患儿诉腹部稍痛,10min后加剧,哭闹不止,面色变*,呈痛苦状,诊断为青霉素过敏。立即改用10%葡萄糖ml加10%的葡萄糖酸钙10ml静脉滴注,并肌注肾上腺素0.25mg,地塞米松5mg,异丙嗪12.5mg。30min后,患儿症状消失。1、该患儿发生的超敏反应类型为()。A、Ⅰ型B、Ⅱ型C、Ⅲ型D、Ⅳ型E、不确定AⅠ型超敏反应的特点是:由抗体IgE引起;发生快;引起效应器官功能紊乱,无实质性病理损害;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趋向。2、输血反应属于()型超敏反应性疾病。A、Ⅰ型B、Ⅱ型C、Ⅲ型D、Ⅳ型E、混合型B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有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以及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3、下列不是血清中总IgE的测定方法的是()。A、放射免疫吸附试验B、酶联免疫测定法C、化学发光法D、凝胶扩散法E、电化学发光法D血清中总IgE是针对各种抗原的IgE的总和,正常情况下血清IgE含量很低,仅在ng/ml水平,故用凝胶扩散法不能测出。●红斑狼疮细胞(LE)检查
●检验危急值的临床意义
●凝血筛查试验的前世今生
●食物不耐受的临床意义及应用
●微量白蛋白尿(MAU)检测的临床意义
●基于CLSI细菌耐药机制表型检测方法
有用,就点一个“在看”吧戳原文,检验医学推荐用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