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血液中细胞通常分为三类: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系统主要是反应供氧状态,白细胞系统主要是反应免疫状态,血小板系统主要是反应凝血状态
形态上白细胞分为5种类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
白细胞参考值范围
成人:(4—10)×/L。
新生儿:(15—20)×/L
6个月至2岁:(11—12)×/L
白细胞增多
(1)生理性主要见于月经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妇女、剧烈运动、兴奋激动、饮酒、餐后等,新生儿和婴儿高于成人。
(2)病理性主要见于各种细菌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或坏死、白血病、恶性肿瘤、尿*症、糖尿病酮症酸中*以及有机磷农药、催眠药等化学药物的急性中*,应用某些升白细胞的化学药物也会促使白细胞增高。
白细胞减少
(1)疾病主要见于流行性感冒、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
(2)用药:应用磺胺药、解热镇痛药、部分抗生素、抗甲状腺制剂、抗肿瘤药等。
(3)特殊感染:如革兰阴性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感染(风疹、肝炎)、寄生虫感染(疟疾)等。
(4)其他:放射线、化学品(苯及其衍生物)等的影响
参考值: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0-7.0)×/L,百分数50%-70%。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05-0.5)×/L,百分数0.5%-5%。
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0-1)×/L,百分数0%-1%。
淋巴细胞绝对值(0.8-4.0)×/L,百分数20%-40%。
单核细胞绝对值(0.12-0.8)×/L,百分数3%-8%。
中性粒细胞
<1.5×/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0.5×/L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增多:
生理因素—下午较早晨高;剧烈运动、饱餐、淋浴后、高温或寒冷时均可出现暂时性升高。
病理因素—细菌感染(如金葡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严重外伤、大面积烧伤。
减少:
病*感染,如流感、病*性肝炎、水痘、风疹、巨细胞病*等;
物理、化学因素损伤,如X线等物理因素,铅、汞等化学物质,氯霉素、磺胺类药物、抗甲状腺药物等。
淋巴细胞
增多:
病*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病*性肝炎、柯萨奇病*、腺病*、巨细胞病*等;
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减少: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放疗、免疫缺陷病等。
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
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食物过敏等;寄生虫病;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等。
减少:
常见于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临床意义不大。
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
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结肠炎、药物、食物过敏等;
其他,传染病如水痘、流感等,均可见其升高。
减少:
临床意义不大
在白细胞中,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常见于细菌感染,降低常见于病*感染、物理化学损伤;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常见于病*感染,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均跟过敏有关;
儿童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在生后4~6天和4~6岁时两者比例是相等的
红细胞参考值范围
男性:(4.0-5.5)×/L。
女性:(3.5-5.0)×/L。
新生儿:(6.0-7.0)×/L。
红细胞增多
(1)相对性增多:是因为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见于严重呕吐、腹泻、排尿过多、休克、多汗、大面积烧伤,由于大量失水,血浆量减少,血液浓缩,使血液中的各种成分浓度相应增多,仅为一种暂时的现象。
(2)绝对性增多:见于①生理性增多,如机体缺氧和高原生活、胎儿、新生儿、剧烈运动或体力劳动、骨髓释放红细胞速度加快等;②病理代偿性和继发性增多,常继发于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山病和肿瘤(肾癌、肾上腺肿瘤)患者;③真性红细胞增多,为原因不明的慢性骨髓功能亢进,红细胞计数可达(7.0-12.0)×/L。
红细胞减少
(1)造血物质缺乏:由营养不良或吸收不良而引起,如慢性胃肠道疾病、酗酒、偏食等,引起铁、叶酸、维生素等造血物质不足,或蛋白质、铜、维生素C不足均可致贫血。
(2)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原发性或由药物、放射线等多种理化因素所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癌症骨转移等,可抑制正常造血功能。
(3)红细胞破坏或丢失过多:如先天失血或后天获得性溶血性贫血、急慢性失血性贫血、出血等。
(4)继发性贫血如各种炎症、结缔组织病、内分泌病等。
血红蛋白(血色素)参考值范围
男性:-g/L
女性:-g/L
新生儿:-g/L
血红蛋白增多
(1)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病、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以及某些肿瘤如肾癌等。
(2)创伤:大量失水、严重烧伤等。
血红蛋白减少
(1)出血:血红蛋白量减少的程度与红细胞相同,见于大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及急、慢性肾炎所致的出血等。
(2)其他疾病:血红蛋白量减少的程度比红细胞严重,见于缺铁性贫血,是由慢性反复出血所引起,如胃溃疡病、胃肠肿瘤、妇女月经过多、痔疮出血等;红细胞减少的程度比血红蛋白量严重,见于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如缺乏维生素B12、叶酸的营养不良性贫血及慢性肝病所致的贫血等。
血小板计数(PLT)的参考值范围:(-)×/L
血小板减少
(1)血小板生成减少: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急性白血病、骨髓转移瘤、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髓瘤、巨大血管瘤、全身性红斑狼疮、恶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2)血小板破坏过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体外循环等。
(3)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稀释。
(4)其他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出血、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症、某些感染(如伤寒、黑热病、麻疹、出血热多尿期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粟粒性结核和败血症)、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坏血病、阻塞性*疸、过敏性紫癜等。
(5)用药:药物中*或过敏。如甲砜霉素有骨髓抑制作用,可引起血小板减少;抗血小板药噻氯匹定、阿司匹林也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应用某些抗肿瘤药、抗生素、细胞*性药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等。
血小板增多
(1)创伤:急性失血性贫血,脾摘除术后、骨折后可见一过性血小板增多。
(2)其他疾病: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病、类白血病反应、霍奇金病、恶性肿瘤早期、溃疡性结肠炎等。
红细胞沉降率(ESR)
红细胞沉降率是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在单位时间内的沉降距离,简称血沉。凡体内有感染或坏死组织的情况,血沉就可加快,提示有病变的存在
参考值范围
男性:0-15mm/h
女性:0-20mm/h
血沉增快
1.生理性增快
见于女性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至分娩后3周内)
2.病理性增快
(1)炎症:风湿热、结核病、急性细菌性感染所致的炎症等
(2)组织损伤及坏死:如手术、创伤、心肌梗死等
(3)恶性肿瘤:迅速增长的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则血沉多正常
(4)各种原因造成的高球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肝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肾炎、贫血、高胆固醇血症。
PCT和CRP皆为临床常用的炎症标志物
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是肝细胞产生的在炎症、应激时急剧上升的蛋白,能帮忙发现和清除病原体,有抗炎的效果
在正常患者血清中,CRP含量极微,通常不超过5mg/L,并在人体内长期保持稳定,因此微量的CRP变化就可以提示人体生理状况改变
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无激素活性的降钙素前肽糖蛋白,在严重系统感染特别是细菌感染的条件下,释放到患者循环系统的可溶性蛋白,表达水平不受非感染因素影响,降钙素原可作为鉴别诊断脓*血症的一个可靠指标,数值升得越高,患者情况越糟,如持续升高,则预后不佳,如明显下降,则病情好转
细菌感染时,C反应蛋白升高较为明显;病*感染时,C反应蛋白降低或不升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