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安踏、特步、度等国产运动品牌集体交上半年成绩单。
其中,李宁、特步、度的营收、利润均双双增长,而去年营收超过阿迪达斯的安踏却出现净利润同比下滑。
财报显示,年上半年,处于国产运动品牌第一梯队的李宁营收同比增长21.7%至.1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1.6%至21.9亿元。但毛利率从55.9%下降至50%,净利率由19.2%下降至17.6%。对此,李宁主要归因于疫情反复和原材料成本上升。
而安踏也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营收同比增13.8%至.7亿元的同时,净利润却出现6.6%的下滑。另外,毛利率与年同期相比也下降1.2个百分点至62%。
具体而言,营收增长主要由电商渠道业务增长、DTC模式转型等致使收益增加,但净利润下降,主要是占据安踏营收半壁江山的高端子品牌FILA拖了后腿,后者在多个指标维度表现不佳。
这部分业务收入同比下降0.5%至.8亿元,首次出现同比下滑的情况;经营溢利同比下降6.5%至24.3亿元;毛利率则下降3.7个百分点。
对于FILA收入减少,财报解释为,受疫情影响,集中在高线城市和购物中心的实体店暂停运营,而FILA作为高端品牌,在高线城市布局较多,所受影响较大。毛利率下降则主要受零售折扣加大,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
实际上,自年下半年,FILA的收入增速就出现断崖式下跌,从上半年的51%跌落至6.8%。受此影响,从下半年开始,安踏股价总体一路走跌,从.2港元/股的最高点,跌至当前的95.3港元/股,几近腰斩。
年,安踏从百丽集团手中收购FILA品牌在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商标所有权和运营权,并于年收购新加坡地区的商标运营权。
这个定位一、二线城市群体的休闲潮流运动品牌,弥补了安踏在中高端产品上的空白。并且,乘着近年来复古风的流行,FILA给安踏带来的效益愈发显著。
翻阅历年财报发现,安踏自年首次公开FILA的经营数据。当年,FILA的营收占比为35.2%,并贡献了近4成的经营溢利,几乎与安踏品牌处于同等位置。此后,FILA的营收占比一直在4成以上,已然成为安踏的营收支柱。
不过,目前来看,FILA已经出现营收下滑的势头。在这种情况下,旗下收购来的迪桑特(Descente)、可隆(KolonSport)、亚玛芬(AmerSports)等其他品牌的营收增长势头较猛,或成为FILA之外的另一增长极。
国产运动品牌中位居第二梯队的特步、度,业绩表现均亮眼。
其中,特步营收同比增37.5%至56.8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38.4%至5.9亿元;度营收则同比增17.6%至36.5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37.2%至5.5亿元。
根据财报,特步营收主要由主品牌特步的分销和电商销售增长,以及专业运动品牌索康尼的电商收入增长所拉动。特步于年拿下美国百年跑鞋品牌索康尼在中国区的代理权,补充其专业、高端产品线。度则主要由度儿童业务、核心品牌产品及国际业务销量所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特步、度的门店网络主要集中在下沉市场。其中,度约76.7%的门店位于国内三线及三线以下城市,仅2成左右的门店位于一线及二线城市。特步也主打三四线城市。
实际上,光大证券研究所的《年"新国货"消费趋势报告》显示,相比于一、二线城市的都市青年,三、四线的小镇青年对国潮品牌的下单量额同比增幅更大。在这种情况下,定位下沉市场的特步、度竞争优势更大。
因此,从销售端来看,李宁、安踏被困在受疫情影响相对更大的一、二线城市,而"低端"的特步、度反倒吃到了下沉市场的国潮消费红利。
不过,在生产端,度也提到,其生产设施位于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泉州,将订单转至外包生产才降低了订单履行风险。而特步的鞋履和服装产品则分别有6成、9成以上的产能来自外包。
在这种情况下,"高端"的李宁、安踏上半年的业绩表现反倒不如更为大众的特步、度。
ZAKER新闻出品
文/熊悦
编辑/曾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