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信息诈骗犯罪活动“爆表” 警方直指运营商不作为
《经济参考报》今天刊载题为《通讯信息诈骗爆表:打掉一茬又长一茬》的报道。报道指出,近年来通讯信息诈骗犯罪活动在我国愈演愈烈,背后除了诈骗手段不断翻新、隐蔽性极强之外,运营商的不作为更是难辞其咎。通讯信息诈骗
2008年以来,我国通讯信息诈骗发案数保持年均20%至30%的增速。2014年全国通讯信息诈骗犯罪发案50余万起,比2013年多出约20万起。今年以来,部分地区发案率再度爆表。
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二支队支队长薛勇说,随着移动互联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许多诈骗分子把注意力聚焦到移动客户端上,伪装成积分兑换银行账号异常等形式的手机木马程序层出不穷。此外,拨打诈骗窝点、络诈骗平台窝点、地下钱庄窝点往往藏匿在不同国家和地区。
多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警方人士表示,运营商完全有能力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多数安全漏洞,但这些问题一直以来没有得到重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运营商的不作为给诈骗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刑侦总队副总队长王铁峰等多位公安部门负责人表示,要通过立法手段明确银行和通讯部门在维护金融和信息安全工作中的义务,对于因自身产品存在的安全隐患或怠于履行安全监管、源头防范义务,而被犯罪分子利用实施犯罪,导致群众损失,必须要追究银行和运营商责任,并赔偿损失。现状逾九成诈骗案涉改号软件
近年来,我国逾九成通讯信息诈骗案件是通过改号实施的。众多诈骗团伙租用境外服务器,将络改号软件连接到服务器上,以此虚拟国家机关来电,骗取人们信任,给受害者造成严重损失。
通过改号软件实施诈骗,最终离不开境内运营商通道。福州、泉州等地公安机关负责人和办案民警认为,运营商对此类犯罪背后暴露的通讯安全漏洞没有足够重视,并未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常有运营商负责人称这是行业规则问题,企业无法改变。监管成本太高,不愿投入这笔钱,有的则干脆称对这类无法监管。多地民警一致认为,由于运营商拦截不力,能够虚拟任意号码的络仍处于无人监管状态。据新华社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