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认识。
2.病,即疾病;“证”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
3.同病异治的实质是证异治异。
4.精的概念源于“水地说”;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
5.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天地万物联系的中介。
6.阴阳对立制约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如“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等。
7.阴阳互根,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与阳之间的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互用,如“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等。
8.阴阳交感互藏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发生相摩、相错、相荡的相互作用。如“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9.阴阳的转化,如“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10.昼夜阴阳属性:上午属阳中之阳,下午属阳中之阴,前半夜属阴中之阴,后半夜属阴中之阳。
11.“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12.事物属性五行归类
13.五行相生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14.五行相克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任何一行都有“克我”和“我克”的联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15.五行相乘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相侮次序: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16.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生生金法和金水相生法四种。
17.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和泻南补北法四种。
18.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19.心的生理机能:主血脉、藏神。
20.肺的生理机能: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生理特性:肺为华盖;肺为娇脏;肺气宣降。
21.脾的生理机能:主运化;主统血。生理特性:脾气上升;喜燥恶湿;脾为孤脏。
22.肝的生理机能:主疏泄;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作用)。
23.肾的生理机能: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主水;主纳气。生理特性:主蛰守位;肾气上升。
24.心与肺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关系。
25.心与肾的关系主要从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君相安位来阐发。
26.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互资三个方面。
27.肝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以及阴阳互滋互制等方面。
28.胆的生理机能: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29.胃的生理机能:主受纳水谷;主腐熟水谷。
30.小肠的生理机能:主受盛化物;主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31.大肠的生理机能:主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32.膀胱的生理机能:汇聚水液;储存和排泄尿液。
33.三焦的生理机能:通行诸气;运行津液;“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34.与气生成的相关脏腑包括:
①肾为生气之根;
②脾胃为生气之源;
③肺为生气之主。
35.人体之气的功能包括:
①推动与调控作用;
②温煦与凉润作用;
③防御作用;
④固摄作用;
⑤中介作用。
36.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37.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功能主要有走息道以行呼吸、惯心脉以行血气和下蓄丹田以资先天三个方面。
38.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营气在脉中,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
39.卫气是运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因其有卫护人体,避免外邪入侵的作用。
40.与血生成相关的脏腑:①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②心肺对血液的生成起重要作用;③肾藏精,精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
41.影响血液运行的相关脏腑是心、肝、脾、肺等脏生理机能的相互协调与密切配合。
42.津质地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入血脉之内,起滋润作用。
43.液质地较浓稠,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起濡养作用。
44.气为血之帅包括: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45.血为气之母包括:血能养气、血能载气。
46.气与津液的关系包括: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生气、津能载气。
47.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48.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足手阴经在胸部交接。
49.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规律:上肢内侧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上肢外侧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下肢内侧,内踝尖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尖上八寸以上则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下肢外侧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50.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肺。
51.督脉为“阳脉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
52.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血海”。
53.带脉约束纵行诸经;固护胞胎,主司带下。
54.跷脉主司下肢运动;司眼睑开合。
55.阴维脉有维系联络全身阴经的作用;阳维脉有维系联络全身阳经的作用。
56.十二经别循行分布特点:离、入、出、合。
57.经络的生理功能:沟通联系、运输渗灌、感应传导、调节作用。
58.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季节性、相兼性、外感性、地域性。
59.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
60.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6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易扰心神,易伤津耗气;多夹湿。
62.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易阻气机;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63.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64.火热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火热易扰心神;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易生风动血。
65.疠气的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66.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67.情志内伤,最易损伤心肝脾三脏。
68.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69.瘀血致病的症状特点:疼痛;肿块;出血;色紫黯;可出现肌肤甲错,脉涩或脉结代等。
70.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71.真虚假实,即“至虚有盛候”;真实假虚,即“大实有羸状”。
72.阳偏胜,则为实热证;阴偏胜,则为实寒证;阳偏衰,则为虚寒证;阴偏衰,则为虚热证。
73.阴盛格阳,即为真寒假热证;阳盛格阴,即为真热假寒证。
74.气逆常见于肺、胃、肝。
75.寒从中生:多因先天禀赋不足,阳气素虚,或久病伤阳,或外感寒邪,过食生冷,损伤阳气,以致阳气虚衰所致。
76.未病先防包括养生以增强正气和防止病邪侵害(避其邪气、药物预防等);既病防变包括早期诊治和防止传变(阻截病传途径、先安未受邪之地)。
77.正治:又称“逆治”。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78.反治:又称“从治”。包括热因热用(用于真寒假热证)寒因寒用(用于真热假寒证)、塞因塞用(用于真虚假实证)、通因通用(用于真实假虚证)。
79.“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适用于虚热证;“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适用于虚寒证。
80.因时制宜:“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
8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82.精亏神衰失神:精神萎靡,甚或神识不清,面色无华,语言错乱,两目晦暗,反应迟钝,动作艰难。邪盛神乱失神: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猝然昏倒,两手握固,牙关紧急。
83.少神: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等。
84.假神:久病、重病患者,精气本已极度衰竭,而突然一时间出现某些神气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如精神转佳,目光转亮;言语不休,想见亲人;欲进饮食,两颧泛红如妆。
85.赤色主热证,亦可见于戴阳证;白色主虚证(血虚、气虚、阳虚)、寒证、失血证;*色主虚脾虚、湿证;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瘀血、剧痛。
86.片状脱发(斑秃)提示血虚受风;有头皮发痒、多屑、多脂提示血热化燥。
87.《素问.刺热》划分法:左颊候肝,右颊候肺,额候心,鼻候脾,颏候肾。
88.目的脏腑分属:眼胞为肉轮,属于脾脏;两眦为血轮,属于心脏;白睛为气轮,属于肺脏;黑睛为风轮,属于肝脏;瞳仁为水轮,属于肾脏。
89.目睛凝视:固定上视(戴眼反折)、固定前视(瞪目直视)瘿气、固定侧视(横目斜视)提示肝风内动或精气衰竭,或痰热内闭。
90.双睑下垂者,见于先天不足,脾肾亏虚。
91.牙齿干燥如石提示阳明热盛;燥如枯骨提示肾阴枯竭。
92.伪膜:咽部溃烂处表面覆盖一层白腐,形如白膜者。伪膜坚韧,不易剥离,重剥则出血,或剥去随即复生,此属重证,多是白喉,又称“疫喉”,因肺胃热*伤阴而成,属烈性传染病。
93.斑为皮肤出现深红色或青紫色、片状斑块,平摊于皮肤,摸之不应手,压之不退色;疹为皮肤出现红色或紫红色粟粒状疹点,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退色。
94.痰白清稀量多,属寒痰;白滑量多,易咯出,属湿痰;痰清稀多泡沫,属风痰。
95.指纹达于风关,属邪气入络,邪浅病轻;指纹达于气关属邪气入经,邪深病重;指纹显于命关属邪入脏腑,病情严重;指纹直达指端(透关射甲)属病情凶险,预后不良。
96.指纹鲜红,属外感表证、寒证;指纹紫红,属里热证。
97.淡白舌主气血两虚、阳虚。
98.绛舌主里热亢盛、阴虚火旺。
99.紫舌,主血行不畅。
.胖大舌多主水湿内停、痰湿热*上泛。
.瘦薄舌多主气血阴液不足。
.齿痕舌多主脾虚、水湿内停证。
.强硬舌多见于热入心包,或高热伤津,或风痰阻络。
.痿软舌多见于伤阴,或气血俱虚。
.颤动舌为肝风内动的表现,可因热盛、阳亢、阴亏、血虚等所致。
.歪斜舌多见于中风、喑痱或中风先兆。
.吐弄舌两者皆因心、脾二经有热所致。
.舌苔的润燥主要反映体内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
.舌淡苔剥或类剥:多为血虚或气血两虚。
.镜面舌而舌色红绛:胃阴枯竭,胃乏生气。
.灰黑苔主阴寒内盛,或里热炽盛。
.新病音哑或失音者,多属实证,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袭肺,或痰湿壅肺,肺失清肃,邪闭清窍所致,即所谓“金实不鸣”。
.久病音哑或失音者,多属虚证,多因各种原因导致阴虚火旺,肺肾精气内伤所致,即所谓“金破不鸣”
.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的症状。多属邪热内扰神明所致,属实证。
.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的症状。多因久病脏气衰竭,心神散乱所致,属虚证。
.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语止,首尾不续的症状。多因心气虚弱,神气不足,或气郁痰阻,蒙蔽心神所致,属阴证。
.错语:病人神识清楚而语言时有错乱,语后自知言错的症状。虚证多因心气虚弱,神气不足所致,多见于久病体虚或老年脏气衰微之人;实证多为痰湿、瘀血、气滞阻碍心窍所致。
.咳声短促,呈阵发性、痉挛性,连续不断,咳后有鸡鸣样回声,并反复发作者,称为顿咳(百日咳),多因风邪与痰热搏结所致,常见于小儿。
.咳声如犬吠,伴有声音嘶哑,吸气困难,是肺肾阴虚,疫*攻喉所致,多见于白喉。
.日哺潮热属阳明腑实证;骨蒸潮热属阴虚火旺;湿温潮热属湿郁热蒸。
.战汗:疾病好转或恶化的转折点。
.头汗:多因上焦热盛,或中焦湿热蕴结,或病危虚阳上越,或进食辛辣、热汤,饮酒,使阳气旺盛,热蒸于头。
.绞痛多因瘀血、气滞、结石、虫积等有形实邪阻闭气机,或寒邪凝滞气机所致。
.口干但欲漱水而不欲咽,兼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者,为瘀血内停。
.饥不欲食,兼脘痞,胃中有嘈杂、灼热感,舌红少苔,脉细数者,是因胃阴不足,虚火内扰所致。
.口甜多见于脾胃湿热或脾虚之证;口黏腻见于痰热内盛、湿热蕴脾及寒湿困脾之证。
.大便时干时稀多因肝郁脾虚所致;大便先干后溏,多属脾虚。
.涩脉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势不匀。见于气滞、血瘀和精伤、血少。
.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等,或为胃气衰败者。亦见于老年健康者。
.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多见于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证。亦是青壮年的常脉,妇女的孕脉。
.濡脉浮细无力而软;弱脉沉细无力而软。
.伏脉常见于邪闭、厥病和痛极的病人。
.结脉脉来缓慢,时有中止,止无定数;促脉脉来数而时有一止,止无定数;代脉脉来数而时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还。
.表证和里证的辨别,主要审察寒热症状,内脏证候是否突出,舌象、脉象等变化。
.寒证与热证的鉴别,应对疾病的全部表现进行综合观察,尤其是恶寒发热、对寒热的喜恶、口渴与否、面色的赤白、四肢的温凉、二便、舌象、脉象等,是辨别寒证与热证的重要依据。
.真热假寒:指内有真热而外见某些假寒的“热极似寒”证候。其临床表现有四肢凉甚至厥冷,神识昏沉,面色紫暗,脉沉迟。身热,胸腹灼热,口鼻气灼,口臭息粗,口渴引饮,小便短*,舌红苔*而干,脉有力。
.真寒假热:指内有真寒而外见某些假热的“寒极似热”证候。其临床表现有自觉发热,欲脱衣揭被触之胸腹无灼热、下肢厥冷;面色浮红如妆,非满面通红;神志躁扰不宁,疲乏无力;口渴但不欲饮;咽痛而不红肿;脉浮大或数,按之无力;便秘而便质不燥,或下利清谷;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舌淡,苔白。
.胸腹的冷热是辨别寒热真假的关键,胸腹灼热者为热证,胸腹部冷而不灼热者为寒证。
.寒淫证以恶寒甚、无汗、头身或胸腹疼痛、苔白、脉弦紧等为主要表现。
.暑淫证以发热口渴、神疲气短、心烦头晕、汗出、小便短*、舌红苔*干等为主要表现。
.湿淫证以身体困重、肢体酸痛、腹胀腹泻、纳呆、苔滑脉濡等为主要表现。
.喜证以喜笑不休、精神涣散等为主要表现。
.悲恐证以情绪悲哀或恐惧、胆怯易惊、神疲乏力等为主要表现
.气不固证以自汗,或大便、小便、经血、精液、胎元等不固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痰饮、悬饮、支饮、溢饮的鉴别
分类临床表现
痰饮:饮停胃肠脘腹痞胀,呕吐清涎,胃中振水音,肠间水声辘辘
悬饮:饮停胸胁胸胁饱满、胀痛,咳嗽、转侧则痛增,脉弦
支饮:饮停心肺胸闷心悸,气短不能平卧等
溢饮:饮溢四肢肢体沉重、酸痛,或浮肿,小便不利
.心火亢盛证以发热、心烦、吐衄、舌赤生疮、尿赤涩灼痛等为主要表现。
.痰蒙心神证与痰火扰神证均有神志异常的表现,均可或见神昏,但痰蒙心神证为痰浊,其症以抑郁、痴呆、错乱为主,有痰无火,无热证表现;痰火扰神证则为痰热,其症以神志狂躁、神昏谵语为主,既有痰,又有火。
.寒湿困脾以纳呆、腹胀、便溏、身重、苔白腻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肝阳上亢证以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烦躁、腰膝酸软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肝火炽盛证以头痛,烦躁,耳鸣,胁痛等与火热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肾阳虚证以腰膝酸冷、性欲减退、夜尿多与虚寒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肾气不固证以腰膝酸软,小便、精液、经带、胎气不固与气虚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心肾不交证以心烦、失眠、腰酸、耳鸣、梦遗与虚热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心脾气血虚证以心悸、神疲、头晕、食少、腹胀、便溏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肝胆湿热证以胁肋胀痛、胁下痞块、*疸、口苦等肝胆疏泄失常症状为主,尚可出现寒热往来及阴部瘙痒,妇女带下*臭等症。
.肝胃不和证以脘胁胀痛、嗳气、吞酸、情绪抑郁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阳明病实证以潮热汗出、腹满痛、便秘、脉沉实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营分证以身热夜甚,口不甚渴或不渴,心烦不寐,甚或神昏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无苔,脉细数。
.血分证临床表现:身热夜甚,躁扰不宁,甚或谵语神昏,斑疹显露、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舌质深绛,脉细数;或见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目睛上视,牙关紧闭,脉弦数。
.阳明热炽证以壮热、大汗、渴饮、脉洪大而数为辨证要点。
.甘: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苦:有泄、燥湿、坚阴的作用。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泻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
.咸: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
.相须:两种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疗效。
.相使: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种药物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相畏:一种药物的*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
.相杀:一种药物能够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副作用。
.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作用。
.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硫*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后下:指某些气味芳香的药物,久煎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而降低药效,须在其他药物煎沸5~10分钟后放入,如薄荷、青蒿、香薷、木香、砂仁、沉香、白豆蔻、草豆蔻等。
.包煎:指那些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宜先用纱布袋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如蛤粉、滑石、青黛、旋覆花、车前子、蒲*及灶心土等。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发汗力缓,外感风寒有汗、无汗均可应用。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
.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宜后下。
.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消肿。
.桑叶:甘、苦,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
.升麻:解表透疹,清热解*,升举阳气。
.石膏与知母:均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石膏清解力强,重在清泻火热,并偏重于清泻肺胃实火;知母则滋阴润燥力强,重在滋润肺、胃、肾阴,常用于阴虚火旺证。
.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连:苦,寒。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止血,安胎。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连翘:清热解*,消肿散结,疏散风热。主治痈肿疮*,瘰疬痰核。
.贯众:清热解*,凉血止血,杀虫。
.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祛瘀。
.青蒿: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不宜久煎。
.大*: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逐瘀通经。
.芒硝: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清热消肿。溶服。
.秦艽归胃、肝、胆经。祛风湿,通络止痛,退虚热,清湿热。
.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藿香:化湿,止呕,解暑。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车前子: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包煎。
.瞿麦用于热淋,金钱草用于石淋;石韦用于血淋;萆薢用于膏淋;海金沙用于各种淋证,痛甚者。
.虎杖:利湿退*,清热解*,散瘀止痛,化痰止咳,泻热通便。
.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宜先煎。
.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原。宜后下或焗服。
.枳实:破气除痞,化痰消积。
.香附: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理气调中。
.槟榔: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
.使君子可用于蛔虫病、蛲虫病;苦楝皮可用于蛔虫病、蛲虫病、钩虫病;槟榔驱虫谱广,对绦虫、蛔虫、蛲虫、钩虫、姜片虫等肠道寄生虫都有驱杀作用,用治绦虫症疗效最佳。
.小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消痈。
.蒲*:止血,化瘀,利尿。
.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行血中之气滞,气中血滞,故能专治一身上下诸痛”。
.丹参: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
.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桔梗: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苦杏仁:苦,微温。有小*。归肺、大肠经。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葶苈子:苦、辛,大寒。归肺、膀胱经。
.朱砂:有*。归心经。清心镇惊,安神解*。
.酸枣仁:养心益肝,安神,敛汗,生津。
.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牡蛎:重镇安神,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
.羚羊角: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另煎。
.钩藤:清热平肝,息风定惊。入煎剂宜后下。
.天麻: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朱砂:有*,内服,只宜入丸、散服,每次0.1~0.5g;不宜入煎剂,忌火煅。
.麝香: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催生下胎。不宜入煎剂。
.石菖蒲:开窍醒神,化湿和胃,宁神益志。
.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宜文火另煎分次兑服,不宜与藜芦同用。
.*芪: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生肌。
.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尿,止汗,安胎。
.甘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调和诸药。
.鹿茸: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
.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续断: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止血安胎,疗伤续折。
.当归: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
.熟地*:甘,微温。归肝、肾经。补血养阴,填精益髓。
.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反藜芦。
.麦冬: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龟甲:甘,寒。归肾、肝、心经。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
.鳖甲:甘、咸,寒。归肝、肾经。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
.五味子: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硫*:外用解*杀虫疗疮;内服补火助阳通便。
.佐药: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物的*性,或能制约君、臣药物峻烈之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伍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①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②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桂枝汤: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桂枝与芍药用量相等。配伍特点:散中有收,汗中寓补。
.九味羌活汤: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细辛善止少阴头痛,白芷善解阳明头痛,川芎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此三味与羌活、苍术合用,为本方“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
.银翘散:荆芥穗、淡豆豉辛而微温,解表散邪,此两者虽属辛温,但辛而不烈,温而不燥,配入辛凉解表方中,增强辛散透表之力,是去性取用之法。本方体现吴氏“治上焦如羽,非轻莫举”的用药原则。《温病条辨》称本方为“辛凉平剂”,是治疗外感风热表证的常用方。
.麻*杏仁甘草石膏汤: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为辛凉之剂。
.败*散: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川芎行气活血,并能祛风;柴胡解肌透邪,并能行气。
.大承气汤:主治①阳明腑实证。②热结旁流证。属“通因通用”。③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属“寒因寒用”。
.大陷胸汤:为泻热逐水之峻剂。方中大*先煎,取其“治上者治宜缓”之意。
.温脾汤:主治阳虚寒积证。
.麻子仁丸:主治肠胃燥热,脾约便秘证。
.小柴胡汤:主治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加减变化: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瓜蒌清热理气宽胸;心下悸,小便不利,去*芩,加茯苓利水宁心。
.四逆散:主治①阳郁厥逆证。②肝脾气郁证。
.逍遥散: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当归、白芍与柴胡配伍,补肝之体,助肝之用,使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少许薄荷,疏散肝经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遏之热。
.痛泻要方:主治脾虚肝旺之痛泻。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
.白虎汤:主治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清营汤:主治热入营分证。此即“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具体应用。
.犀角地*汤:主治热入血分证。叶天士所谓“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治当以清热解*,凉血散瘀为法。
.*连解*汤:主治三焦火*证。方中以大苦大寒之*连泻心火为君药,并且兼泻中焦之火。
.凉膈散:主治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证。全方配伍,清上与泻下并行,泻下是为清泄胸膈郁热而设,即所谓“以泻代清”。
.普济消*饮:主治大头瘟。升麻、柴胡疏散风热,并引诸药上达头面,且寓“火郁发之”之意,功兼佐使之用。
.仙方活命饮:主治阳证痈疡肿*初起。方中金银花性味甘寒,最善清热解*疗疮,故重用为君。本方为“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适用于阳证而体实的各类疮疡肿*。
.导赤散:主治心经火热证。竹叶甘淡,清心除烦,淡渗利窍,导心火下行,为臣药。《医宗金鉴》以“水虚火不实”五字概括本方证之病机。
.龙胆泻肝汤:主治①肝胆实火上炎证。②肝经湿热下注证。
.左金丸:主治肝火犯胃证。全方配伍特点:辛开苦降,肝胃同治,泻火而不至凉遏,降逆而不碍火郁,相反相成。*连与吴茱萸用量比例为6:1。
.清胃散:主治胃火牙痛。方中升麻,一取其清热解*,以治胃火牙痛;一取其轻清升散透发,可宣达郁遏之伏火,有“火郁发之”之意。
.泻白散:主治肺热咳喘证。配伍特点:轻重有润、泻中有补。清泻肺中伏火以消郁热,对小儿“稚阴”之体具有标本兼顾之功,与肺为娇脏、不耐寒热之生理特点亦甚吻合。
.芍药汤:主治湿热痢疾。重用芍药体现“行血则便脓自愈”之义。木香、槟榔行气导滞,体现“调气则后重自除”之义。合归、芍泻下通腑体现“通因通用”之法。拒药时,配伍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青蒿鳖甲汤:主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
.理中丸:主治①脾胃虚寒证。②阳虚失血证。③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
.小建中汤: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
.葛根*苓*连汤:主治协热下利。原方先煮葛根,后纳诸药,可使“解肌之力优而清中之气锐”,本方对热泻、热痢,不论有无表证,皆可用之。
.大柴胡汤: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防风通圣散:主治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憎寒壮热,头目昏眩。
.参苓白术散:主治脾虚湿盛证。方中桔梗宣利肺气,通调水道,又载药上行,与诸补脾药合用,有“培土生金”之意。
.补中益气汤:主治①脾虚气陷证。②气虚发热证。补中益气汤为“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方剂。
.生脉散:主治①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②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
.四物汤:以熟地*、白芍阴柔补血之品与辛香之当归、川芎等量相配,动静相宜,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补中有行,温而不燥,滋而不腻。
.当归补血汤:主治血虚阳浮发热证。方中重用*芪,量大力宏,急固欲散亡之阳气,即“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归脾汤:主治①心脾气血两虚证。②脾不统血证。配伍特点:心脾同治,重在补脾;气血并补,重在补气;补行结合,补而不滞。
.炙甘草汤:主治①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②虚劳肺痿。
.六味地*丸:主治肝肾阴虚证。三补三泻,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
.左归丸:主治真阴不足证。在补阴之中配伍补阳药,取“阳中求阴”之义。
.百合固金汤:主治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证。方中生地、熟地并用,既能滋阴养血以金水相生,又能清热凉血以止血,共为君药。
.一贯煎:主治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故方中重用生地*滋阴养血,补益肝肾为君,因肝藏血,肾藏精,乙癸同源,精血互生,故内寓“滋水涵木”之意。
.肾气丸:主治肾阳不足证。本方并非峻补元阳,而在微微生火,鼓舞肾气,即取“少火生气”之义。
.右归丸: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熟地*、山萸肉、枸杞子、山药滋阴益肾,养肝补脾,填精补髓,取“阴中求阳”之义。
.牡蛎散:主治体虚自汗、盗汗证。方中麻*根甘平,功专收敛止汗,“能引诸药外至卫分而固膜理”。
.真人养脏汤:主治久泻久痢,脾肾虚寒证。
.四神丸:主治脾肾阳虚之肾泄证。
.桑螺散:主治心肾两虚证。小便频数,或尿如米治色。桑螺蛸得龙骨则固涩止遗之力增,得龟甲则补肾益精之功著。石菖蒲与远志配伍共奏调补心肾、交通上下、补养气血、涩精止遗之功。
.固冲汤:主治脾肾亏虚,冲脉不固证。
.朱砂安神丸:主治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证。方中朱砂既重镇安神,又清心经火,治标之中兼能治本。
.天王补心丹:主治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加减变化:失眠重者,可酌加龙骨、磁石以重镇安神;心悸怔忡甚者,可酌加龙眼肉、夜交藤以增强养心安神之功;遗精者,可酌加金樱子、煅牡蛎以固肾涩精。
.安宫牛*丸:清热解*,开窍醒神;主治邪热内陷心包证。
.紫雪:清热开窍,息风止痉;主治温热病,热闭心包及热盛动风证。
.至宝丹:化浊开窍,清热解*;主治痰热内闭心包证。
.半夏厚朴汤:主治梅核气。方中茯苓甘淡渗湿健脾,以助半夏化痰,符合“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之说。
.桃核承气汤:主治下焦蓄血证。
.血府逐瘀汤:主治胸中血瘀证。
.补阳还五汤: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
.桂枝茯苓丸:主治瘀阻胞宫证。本方治漏下之症,采用行血之法,又体现“通因通用”,使癥块得消,血行常道,则出血得止。
.小蓟饮子:主治热结下焦之血淋、尿血。栀子清泄三焦之火,导热从小便而出。
.槐花散:主治风热湿*,壅遏肠道,损伤血络证。肠风、脏*,或便前出血,或便后出血,或粪中带血,以及痔疮出血。
.*土汤:主治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证。配伍特点:刚柔相济。
.川芎茶调散:主治外感风邪头痛。方中羌活偏治太阳经头痛;白芷偏治阳明经头痛;细辛偏治少阴经头痛;防风疏散风寒,使风寒向外透散。茶叶既能清利头目,又能监防辛温药耗散伤正。
.羚角钩藤汤:凉肝息风,增液舒筋。主治肝热生风证。
.镇肝息风汤:镇肝息风,滋阴潜阳。主治类中风。
.天麻钩藤饮: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
.麦门冬汤:主治①虚热肺痿。②胃阴不足证。粳米、大枣益脾胃,助人参益气生津,寓“培土生金”之意。
.三仁汤: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配伍特点:宣上、畅中、渗下,从三焦分消湿热病
邪。杏仁宣利上焦气机,白蔻仁宣畅中焦气机,薏苡仁渗利下焦气机。
.苓桂术甘汤: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
.实脾散:温阳健脾,行气利水。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阴水。脾肾同治,温脾为主;寓行气于温利之中。
.完带汤:主治脾虚肝郁,湿浊带下。配伍特点:培土抑木,肝脾同治,寓补于散,寄消于升。
.独活寄生汤: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其中白芍与甘草相合,尚能柔肝缓急,以助舒筋止痛;当归、川芎、牛膝、桂心活血,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小陷胸汤:主治痰热互结证。方中全瓜蒌甘寒,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是为君药。用时先煮,意在“以缓治上”。
.三子养亲汤:紫苏子、白芥子、莱服子。
.保和丸:主治食滞胃脘证。
.枳实导滞丸:主治湿热食积证。此方用于湿热食滞之泄泻、下痢,亦属“通因通用”之法。
.乌梅丸:主治脏寒蛔厥证。本方酸苦辛并进,使蛔虫“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寒热并用,邪正兼顾。
.感冒的基本病机是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它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性。
.感冒首先应辨别普通、时行感冒;其次须辨别虚体、实体感冒。
.感冒风寒束表证代表方为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散;暑湿伤表证代表方为新加香薷饮。
.咳嗽的基本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病位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病理性质多为虚实夹杂。
.咳嗽首先应辨外感、内伤,其次要辨虚实,最后辨咳嗽及痰液的特点。
.咳嗽痰热蕴肺证代表方为清金化痰汤;肺阴亏耗证代表方为沙参麦冬汤。
.哮病病位主要在肺,与脾、肾关系密切。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发作时的基本病机为“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气道挛急,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
.哮病发作时喉中有明显哮鸣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甚至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可于数分钟或数小时后缓解。
.哮病寒包热哮证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汤;肺脾气虚证代表方为六君子汤。
.喘证的基本病机是肺气上逆,宣降失职,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病位主要在肺和肾,涉及肝脾。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两脏。
.喘证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喘证的辨证首当分清虚实,实喘又当辨外感内伤,虚喘应辨病变脏腑。
.喘证痰浊阻肺证代表方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正虚喘脱证代表方为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肺痈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肺痈病位在肺。基本病机为邪热郁肺,蒸液成痰,邪阻肺络,血滞为瘀,痰热与瘀血互结,蕴酿成痈。
.溃脓期是肺痈病情转归的关键点。
.肺痈初期代表方为银翘散;成痈期的代表方为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散;溃脓期的代表方为加味桔梗汤。
.肺痨的基本病机为虚体虫侵,阴虚火旺。
.肺痨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形体明显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
.肺痨应首辨病变之脏器,次辨虚损之性质,三辨夹火、夹痰、夹瘀之不同。
.肺痨肺阴亏损证代表方为月华丸。
.肺胀的病因为久病肺虚,感受外邪。病变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病及于心。
.肺胀的病理因素主要为痰浊、水饮与血瘀互结。
.肺痿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
.肺痿治疗总以补肺生津为原则。
.心悸的基本病机是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心悸阴虚火旺证代表方为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瘀阻心脉证代表方为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胸痹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肺、脾、肾等脏。
.胸痹心血瘀阻证代表方为血府逐瘀汤。
.真心痛正虚阳脱证代表方为当归四逆汤。
.不寐的病机,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其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
.不寐辨证首分虚实。
.不寐痰热扰心证代表方为*连温胆汤;心胆气虚证代表方为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头痛应首辨其外感内伤,次辨其相关经络脏腑,再辨其影响因素。
.肝阳头痛代表方为天麻钩藤饮。
.眩晕的基本病机主要是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痰火上逆,扰动清窍。本病的病位在于头窍,其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其常见病理因素有风、火、痰、瘀。
.眩晕临证首先应辨明相关脏腑,其次辨标本虚实。
.眩晕痰湿中阻证代表方为半夏白术天麻汤。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
.中风的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火、痰、瘀。其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上盛下虚。本虚为肝肾阴虚。
.中风临证,首辨中经络或中脏腑,中脏腑者辨闭证与脱证,闭证应辨阳闭阴闭,同时应辨当前所处病期。
.中风风痰入络证代表方为真方白丸子;痰火瘀闭证代表方为羚角钩藤汤;气虚络瘀证代表方为补阳还五汤。
.癫狂病变脏腑主要在心肝,涉及脾胃,久而伤肾。病理因素以气、痰、火、瘀为主,四者有因果兼夹的关系,且多以气郁为先。
.癫证痰气郁结证代表方为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狂证痰火扰神证代表方为生铁落饮。
.痫病临床以突然意识丧失,甚则仆倒,不省人事,强直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或口中怪叫为特征,移时苏醒,一如常人为特征。
.痫病的基本病机为脏腑失调,痰浊阻滞,气机逆乱,风痰内动,蒙蔽清窍。病理因素主要有风、火、痰、瘀,又以痰为重要。
.痫病的辨证首先要辨病情轻重,其次辨证候的虚实,再确定病理因素,即风、痰、热、瘀。
.痫病风痰闭阻证代表方为定痫丸。
.痴呆的基本病机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均有关系。
.痴呆痰浊蒙窍证代表方为涤痰汤。
.胃痛基本病机是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胃痛胃阴亏耗证代表方为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痞满肝胃不和证代表方为柴胡疏肝散。
.呕吐的发病机理总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和胃降逆为其总的治疗原则。
.呕吐肝气犯胃证代表方为四七汤。
.噎膈的病位在食道,属胃所主,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基本病机是痰瘀互结,食道狭窄。
.噎膈痰气交阻证代表方为启膈散。
.呃逆胃火上逆证代表方为竹叶石膏汤。
.腹痛的基本病机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而痛。
.腹痛湿热壅滞证代表方为大承气汤;饮食积滞证代表方为枳实导滞丸;中脏虚寒证代表方为小建中汤。
.泄泻的病机特点是脾虚湿盛,致肠道功能失司。
.泄泻的治疗大法为运脾化湿。
.痢疾湿热痢代表方为芍药汤;虚寒痢代表方为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便秘热秘代表方为麻子仁丸;气秘代表方为六磨汤。
.胁痛的基本病机为肝络失和,其病理变化可归结为“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两类。其病变脏腑主要在于肝胆,又与脾胃及肾相关。
.胁痛肝络失养证代表方为一贯煎。
.*疸是以目*、身*、小便*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疸的辨证,应首辨阳*、阴*。次辨阳*湿热之轻重、胆腑郁热及疫*炽盛。三辨阴*之病因。四辨*疸病势轻重。
.*疸胆腑郁热证代表方为大柴胡汤;寒湿阻遏证代表方为茵陈术附汤。
.积聚的基本病机是气机阻滞,瘀血内结。
.积指腹内结块有形可征,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多为脏病;聚指腹内结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多为腑病。
.积证瘀血内结证代表方为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
.鼓胀的基本病机是肝、脾、肾三脏功能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其病位主要在于肝脾,久则及肾。其病理因素为气滞、血瘀、水湿三者。其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
.鼓胀水热蕴结证代表方为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
.水肿病位在肺、脾、肾,而关键在肾。病理因素为风邪、水湿、疮*、瘀血。
.水肿风水相搏证代表方为越婢加术汤;湿*浸淫证代表方为麻*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饮。
.淋证是指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为主症的病证。
.淋证的基本病机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其病位在膀胱与肾。其病理因素主要为湿热之邪。
.血淋与尿血的鉴别的要点是有无尿痛。
.热淋代表方为八正散;膏淋代表方为程氏萆薢分清饮。
.癃闭的辨证首先要判别病之虚实。
.关格以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多由水肿、淋证、癃闭、消渴等病证反复不愈,迁延日久,以致脾肾阴阳衰惫,气化不利,湿浊*邪内蕴而发本病。
.郁证痰气郁结证代表方为半夏厚朴汤;心神失养证代表方为甘麦大枣汤。
.血证的治疗可归纳为治火、治气、治血、治虚四个原则。
.尿血下焦湿热证代表方为小蓟饮子;紫斑阴虚火旺证代表方为茜根散。
.痰饮病的基本病机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三焦气化失宣,津液停积于机体某部位而成。病变脏腑为肺、脾、肾、三焦,以脾首当其冲。
.痰饮的治疗以温化为原则。
.支饮寒饮伏肺证代表方为小青龙汤。
.消渴的基本病机主要是阴津亏损,燥热偏盛。其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本病的病理因素主要是虚火、浊瘀。
.消渴胃热炽盛证代表方为玉女煎。
.自汗、盗汗的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和,汗液外泄失常。
.阳虚发热代表方为金匮肾气丸。
.虚劳的病损主要在五脏,尤以脾肾为主。
.厥证的基本病机为气机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厥证的病位在心、肝,涉及脾、肾。
.痹证首辨病邪,其次辨别虚实,再辨体质。
.痹证痛痹代表方为乌头汤;风湿热痹代表方为白虎加桂枝汤或宣痹汤。
.痿证的基本病机为气血津液输布不畅,筋肉四肢失养而痿弱不能用。病理因素主要为湿和热。
.寒湿腰痛代表方为甘姜苓术汤;瘀血腰痛代表方为身痛逐瘀汤。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也是一切外科疾病辨证的总纲。
.特殊之*除虫*、蛇*、疯犬*、药*、食物*外,尚有疫*及未能找到明确致病原因的病邪。
.痰肿: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生,不红不热,皮色不变。见于瘰疬、脂瘤等。
.确认成脓的方法:按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
.太乙膏、千捶膏均用于红肿热痛明显之阳证疮疡。
.冲和膏适用于半阴半阳证;回阳玉龙散适用于阴证溃疡,腐肉难脱,肉芽暗红或腐肉已脱,肉芽灰白,新肉不长者。
.砭镰法适用于急性阳证疮疡。
.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
.疖部位浅表、范围小,3~6cm。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易溃、易敛。
.疖热*蕴结代表方为五味消*饮、*连解*汤。
.疔:疮形虽小,但根脚坚硬,状如钉丁,病情变化迅速,易*邪走散。发于颜面部的疔疮,易走*而有生命危险;发于手足部的疔疮,易损筋伤骨而影响功能。
.丝疔是发于四肢,皮肤呈红丝显露,迅速向上走窜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痈: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多在6~9cm左右,发病迅速,易肿、易胺、易溃、易敛。
.颈痈多生于颈旁两侧,也可发生于耳后、项后、颔下、颏下。初起结块形如鸡卵,皮色不变,肿胀,灼热,疼痛,逐渐漫肿坚实,炊热疼痛。
.颈痈代表方为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加减。
.发是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初起无头、红肿蔓延成片,中央明显,四周较淡,边界不清,灼热疼痛,有的3~5日后中央色褐腐溃,周围湿烂,全身症状明显。
.锁喉痈痰热蕴结证代表方为普济消*饮。
.有头疽: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热红肿胀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范围常超过9~12cm,大者可在30cm以上。容易发生内陷。
.丹*病起突然,恶寒发热,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热肿胀,边界清楚,迅速扩大。
.丹*生于躯干部的内发丹*,发于头面部的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足部的流火,多生于新生儿臀部的赤游丹*等。
.丹*风热*蕴证代表方为普济消*饮。
.乳汁郁积是乳痈最常见的病因。
.乳痈:患乳肿块逐渐增大,局部疼痛加重,或有雀啄样疼痛,皮色红,皮肤灼热。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压痛。
.乳痈气滞热壅证代表方为瓜蒌牛蒡汤。
.乳癖: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乳痛和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密切相关。乳房肿块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边界不清,质地不硬,活动度好。好发于25~45岁的中青年妇女。
.乳癖肝郁痰凝证代表方为逍遥蒌贝散;冲任失调证代表方为二仙汤合四物汤。
.乳核:乳房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纤维腺瘤。好发于20~25岁青年妇女,乳中结核,形如丸卵,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推之活动。
.乳岩:乳房部出现无痛、无热、皮色不变而质地坚硬的肿块,推之不移,表面不光滑,凹凸不平,或乳头溢血,晚期溃烂,凹如泛莲。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气瘿肝郁气滞证代表方为四海舒郁丸。
.肉瘿:颈前喉结一侧或两侧结块,柔韧而圆,如肉之团,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发展缓慢。好发于青年女性及中年人。
.肉瘿内治以理气解郁、化痰软坚为主。
.肉瘿气滞痰凝证代表方为逍遥散合海藻玉壶汤。
.石瘿:结喉两侧结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推之不移。一旦确诊,宜早期手术切除。
.脂瘤:又称粉瘤。皮肤间出现圆形质软的肿块,中央有粗大毛孔,可挤出有臭味的粉渣样物。
.毛细血管瘤:在皮肤上有红色丘疹或小的红斑,逐渐长大,界限清楚,大小不等,质软可压缩,色泽为鲜红色或紫红色,压之可褪色,抬手复原。
.海绵状血管瘤:质地柔软似海绵,常呈局限性半球形、扁平或高出皮面的隆起物,肿物有很大压缩性。
.浅表较小的血瘤:冷冻疗法。范围较大的血瘤:放射疗法。
.肉瘤:发于皮里膜外、由脂肪组织过度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肿瘤。软似棉,肿似馒,皮色不变,不紧不宽,如肉之隆起。
.失荣:发于颈部及耳之前后的岩肿,晚期气血亏乏,面容憔悴,形体消瘦,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和原发性恶性肿瘤。
.蛇串疮: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或丘疱疹,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局部刺痛或伴譽核肿大。
.发于颜面、手背、前臂等处者,称扁瘊;发于胸背部有脐窝的赘疣,称鼠乳。
.鼠乳外治:用消*针头挑破患处,挤尽白色乳酪样物,再用碘酒或浓石炭酸溶液点患处。
.白秃疮相当于西医的白癣。根部包绕有白色鳞屑形成的菌鞘。自觉瘙痒。发病部位以头顶、枕部居多,但发缘处一般不被累及。青春期可自愈,秃发也能再生,不留疤痕。
.肥疮相当于西医的*癣。*癣痂堆积,癣痂呈蜡*色,肥厚,富黏性,边缘翘起,中心微凹,上有毛发贯穿,质脆易粉碎,有特殊的鼠尿臭。当病变痊愈后,则在头皮留下广泛、光滑的萎缩性疤痕。
.圆癣初起为丘疹或水疱,逐渐形成边界清楚的钱币形红斑,其上覆盖细薄鳞屑。病灶中央皮疹消退,呈自愈倾向,但向四周蔓延,有丘疹、水疱、脓疱、结痂等损害。
.花斑癣本病常发于多汗体质青年,可在家庭中互相传染。
.油风:头发突然发生斑块状脱落。又称鬼舐头、鬼剃头。
.油风气滞血瘀证代表方为通窍活血汤;肝肾不足证代表方为七宝美髯丹。
.虫咬皮炎热*蕴结证代表方为五味消*饮合*连解*汤加地肤子、白鲜皮、紫荆皮。
.疥疮夜间剧痒,在皮损处有灰白色、浅黑色或普通皮色的隧道,可找到疥虫。
.疥疮以杀虫止痒为主要治法。
.急性湿疮以丘疱疹为主,炎症明显,易渗出;慢性湿疮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
.湿疮湿热蕴肤证代表方为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血虚风燥证代表方为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丹参、鸡血藤、乌梢蛇。
.急性湿疮外治:选用清热止痒的中药苦参、*柏、地肤子、荆芥等煎汤湿敷,或用三*洗剂、炉甘石洗剂外搽。
.药*总由禀赋不耐,邪*侵犯所致。
.牛皮癣:皮损多为圆形或多角形的扁平丘疹融合成片,剧烈瘙痒,搔抓后皮损肥厚,皮沟加深,皮嵴隆起,极易形成苔藓样变。
.一期梅*主要表现为疳疮(硬下疳),二期梅*主要表现为杨梅疮,三期梅*主要表现为杨梅结*。
.内痔好发于膀胱截石位3、7、11点处,以便血、坠胀、肿块脱出为主要临床表现.
.外痔以自觉坠胀、疼痛和有异物感为主要临床表现。
.内痔Ⅱ期:周期性、无痛性便血,呈滴血或射血状,痔核较大,便时痔核能脱出肛外,便后能自行还纳。
.内痔脾虚气陷证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
.结扎术适用于I~III期内痔,特别是纤维型内痔。
.肛漏以局部反复流脓、疼痛、瘙痒为主要症状。
.肛裂以肛门周期性疼痛、出血、便秘为主要特点。
.扩肛法适用于早期肛裂,无结缔组织外痒、肛乳头肥大等合并症者。
.纵切横缝法适用于陈旧性肛裂伴有肛管狭窄者。
.子痈以睾丸或附睾肿胀疼痛为特点。
.子痈气滞痰凝证代表方为橘核丸。
.慢性前列腺炎:轻微的尿频、尿急、尿痛、尿道内灼热不适或排尿不净之感;有的在排尿终末或大便用力时,自尿道滴出少量乳白色的前列腺液。多数患者可伴有腰骶、腹股沟、下腹及会阴部等处坠胀隐痛,有时可牵扯到耻骨上、阴茎、睾丸及股内侧。
.慢性前列腺炎直肠指检:前列腺多为正常大小,或稍大或稍小,触诊可有轻度压痛。
.慢性前列腺炎肾阳虚损证代表方为济生肾气丸。
.前列腺增生症多见于55岁以上的老年男性患者。逐渐出现进行性尿频,以夜间为明显,并伴排尿困难,尿线变细。直肠指检,前列腺常有不同程度的增大,表面光滑,中等硬度而富有弹性,中央沟变浅或消失。
.前列腺增生症肾阳不足证代表方为济生肾气丸。
.冻疮早期复温过程中,严禁用雪搓、用火烤或冷水浴。
.中国九分法将全身体表面积分为11个9等份。成人头、面、颈部为9%;双上肢为2×9%;躯干前后包括外阴部为3×9%;双下肢包括臀部为5x9%+1%=46%。
.烧伤浅Ⅱ度:达真皮浅层,部分生发层健在。剧痛,感觉过敏,有水疱,基底部呈均匀红色、潮湿,局部肿胀。
.神经*者有银环蛇、金环蛇、海蛇;血循*者有蝰蛇、尖吻蝮蛇、竹叶青蛇和烙铁头蛇;混合*者有眼镜蛇、眼镜王蛇和蝮蛇。
.肠痈瘀滞证代表方为大*牡丹汤合红藤煎剂。
.股肿主要表现为肢体水肿、疼痛、浅静脉曲张三大主症。
.脱疽热*伤阴证代表方为顾步汤。
.阴户的功能是防御外邪入侵的第一道门户,是排月经、泌带下、排恶露之出口,是合阴阳之入口,又是娩出胎儿、胎盘之产门。
.阴道的功能是防御外邪入侵的关口,是排出月经、分泌带下的通道,是阴阳交合的器官,又是娩出胎儿的路径,故亦称产道。
.子门又名子户,指子宫颈口的部位。
.子宫的功能包括产生、排出月经;孕育、分娩胎儿。另外还有排出余血浊液、分泌生理性带下的功能。
.月经初潮年龄一般为13~15岁,平均14岁。周期一般28~30天。正常经期为3~7天,多数为3~5天。一般以每月经量约50~80mL为适中。经色暗红,经质不稀不稠,不凝固,无血块,无特殊臭气。
.三个月一潮者,称为“居经”或“季圣”。
.终生不潮而却能受孕者,称为“暗经”。
.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称为“激经”,又称“盛胎”或“垢胎”。
.妊娠的生理现象:月经停闭、脉滑、妊娠反应、子宫增大、乳房增大乳头变黑、下腹膨隆。
.预产期现代推算的公式:从末次月经的第一天算起,月数加9(或减3)日数加7(阴历则加14)。
.血性恶露约持续3~4天干净。浆液性恶露约7~10天干净;白恶露约2~3周干净。
.哺乳时间一般以8个月为宜。3个月后婴儿适当增加辅食。
.坐浴适用于阴疮、阴痒、阴痛、外阴白色病变、带下量多、小便淋痛、子宫脱垂合并感染等。
.月经先期指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十余日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
.月经先期阳盛血热证代表方为清经散。
.月经后期虚者多因肾虚、血虚、虚寒导致精血不足,冲任不充,血海不能按时满溢而经迟;实者多因血寒、气滞、痰湿等导致血行不畅,冲任受阻,血海不能如期满盈,致使月经后期而来。
.月经后期虚寒证代表方为温经汤(《金匮要略》)或艾附暖宫丸;实寒证代表方为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机是气血失调,血海蓄溢失常。
.月经过多常见的病因有气虚、血热、血瘀。
.经期延长的发病机理多由气虚冲任失约;或热扰冲任,血海不宁;或瘀阻冲任,血不循经所致,临床常见有气虚、血热、血瘀等。
.经间期出血指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氲之时,出现周期性的少量阴道出血者。
.经间期出血肾阴虚证代表方为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加减一阴煎。
.崩漏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沥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
.崩漏主要病机是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使子宫藏泻失常。导致崩漏的常见病因有脾虚、肾虚、血热和血瘀。
.崩漏的治疗原则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治崩三法:塞流、澄源、复旧。
.崩漏脾虚证代表方为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肾阳虚证代表方为右归丸;虚热证代表方为上下相资汤;实热证代表方为清热固经汤。
.闭经指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已建立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者。前者称原发性闭经,后者称继发性闭经。
.闭经实证的主要发病机理是湿邪影响冲、任、带,任脉不固,带脉失约。
.闭经气血虚弱证代表方为人参养荣汤;寒凝血瘀证代表方为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痛经的病位在子宫、冲任,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
.痛经气滞血瘀证代表方为膈下逐瘀汤;寒凝血瘀证代表方为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散寒汤;湿热瘀阻证代表方为清热调血汤。
.经行头痛血瘀证代表方为通窍活血汤。
.经行泄泻肾虚证代表方为健固汤合四神丸。
.绝经前后诸证肾阳虚症状:经断前后,经行量多,经色淡黯,或崩中漏下;精神萎靡,面色晦暗,腰背冷痛,小便清长,夜尿频数,或面浮肢肿;舌淡,或胖嫩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弱。
.绝经前后诸证肾阴虚证代表方为左归丸合二至丸;肾阳虚证代表方为右归丸。
.经断复来脾虚肝郁证代表方为安老汤。
.带下过多的主要病机是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湿邪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
.带下过多脾虚证代表方为完带汤;肾阳虚证代表方为内补丸;湿热下注证代表方为止带方。
.带下过少血枯瘀阻证代表方为小营煎。
.妊娠恶阻主要病机是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
.妊娠恶阻脾胃虚弱证治法为健脾和胃,降逆止呕,代表方为香砂六君子汤;肝胃不和证代表方为橘皮竹茹汤或苏叶*连汤。
.妊娠腹痛主要是气滞、血瘀、血虚、虚寒,以致胞脉、胞络阻滞或失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
.妊娠腹痛血虚证的治法为养血安胎止痛,代表方为当归芍药散。
.异位妊娠多有停经史及早孕反应,未破损型多无明显腹痛,或仅有下腹一侧隐痛,已破损型可有腹痛、阴道不规则出血、晕厥与休克等表现。
.异位妊娠未破损期的治法为活血化瘀,消癥杀胚。
.胎漏是指妊娠期间阴道少量出血,时出时止,或淋沥不断,而无腰酸、腹痛、小腹下坠者。亦称“胞漏”或“漏胎”。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
.胎漏、胎动不安的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胎元不固。
.胎漏、胎动不安气血虚弱证代表方为胎元饮;血瘀证代表方为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堕胎指妊娠12周内胚胎自然殒堕者;小产是指妊娠12~28周内胎儿已成形而自然殒堕者。亦称“半产”。
.滑胎气血虚弱证代表方为泰山磐石散。
.胎萎不长主要病因有气血虚弱、脾肾不足、血寒宫冷。
.子肿脾虚证代表方为白术散加砂仁或健脾利水汤;肾虚证代表方为真武汤或肾气丸。
.子晕阴虚肝旺证代表方为杞菊地*丸。
.妊娠后期,或正值分娩时,或分娩后,忽然眩晕倒仆,昏不知人,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角弓反张,须史醒,醒复发,甚或昏迷不醒。或者在先兆子痫的基础上出现抽搐昏迷症状为子痫。
.产后三病:病痉、病郁冒、大便难。
.产后三急:呕吐、盗汗、泄泻。
.产后三冲:冲心、冲胃、冲肺。
.产后三审:先审小腹痛与不痛;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三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及饮食之多少。
.产后用药三禁:禁大汗以防亡阳;禁峻下以防亡阴;禁通利小便以防亡津液。
.产后发热常见病因有感染邪*、外感、血瘀、血虚。
.产后发热感染邪*证治法为清热解*,凉血化瘀,代表方为五味消*饮合失笑散或解*活血汤。
.产后腹痛主要病机是冲任、胞宫的不荣而痛和不通则痛,其原因有血虚和血瘀。
.产后恶露不绝的主要病机是胞宫藏泻失度,冲任不固,血海不宁。常见病因有气虚、血热、血瘀。
.产后恶露不绝气虚证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血瘀证代表方为生化汤。
.缺乳痰浊阻滞证代表方为苍附导痰丸。
.产后小便淋痛的主要病机是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
.癥瘕主要病因有气滞血瘀、痰湿瘀结、湿热瘀阻和肾虚血瘀。
.癥瘕气滞血瘀证代表方为香棱丸或大*?虫丸。
.慢性盆腔炎下腹部疼痛,痛连腰骶,可伴有低热起伏,易疲劳,劳则复发,带下增多,月经不调,甚至不孕。
.慢性盆腔炎代表方为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
.不孕症肝气郁结证代表方为开郁种玉汤或百灵调肝汤;痰湿内阻证代表方为苍附导痰丸。
.阴痒肝经湿热证代表方为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外用蛇床子散。
.阴挺气虚证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
.宫内节育器适应证:已婚育龄妇女,愿意选用而无禁忌证者均可放置。
.人工流产适应证:妊娠10周内要求终止妊娠而无禁忌证者;妊娠10周内因某种疾病而不宜继续妊娠者。
.新生儿期指从出生后脐带结扎到出生后28天;婴儿期指从出生后至满1周岁;幼儿期指从1周岁至满3周岁。
.1岁以上体重:体重(kg)=8+2x年龄。
.出生时身长约为50cm。生后第一年身长增长最快,约25cm,其中前3个月约增长12cm。第二年身长增长速度减慢,约10cm。
.2岁后至12岁儿童的身高:身高(cm)=70+7×年龄
.前囟12~18个月闭合;后囟2~4个月内闭合。
.足月儿出生时头围约为33~34cm。
.小儿血压正常值公式:收缩压(mmHg)=80+2x年龄;舒张压(mmHg)=收缩压x2/3
.粗动作发育过程可归纳为“二抬四撑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
.稚阴稚阳指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纯阳指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小儿的病理特点是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指纹的辨证纲要归纳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小儿的用药标准为新生儿用成人量的1/6;乳婴儿用成人量的1/3;幼儿用成人量的1/2;学龄期儿童用成人量的2/3或接近成人量。
.新生儿两侧颊部各有一个脂肪垫隆起,称为“螳螂子”;新生儿上腭中线和齿龈部位有散在*白色、碎米大小隆起颗粒,称为“马牙”;女婴生后3~5天乳房隆起如蚕豆到鸽蛋大小,可在2~3周后消退,不应处理或挤压。
.断奶时间视母婴情况而定。小儿4~6个月起应逐渐添加辅食,8~12个月时可以完全断乳。
.添加辅助食品的原则: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在婴儿健康、消化功能正常时逐步添加。
.胎怯的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病变脏腑主要在肾与脾。
.病理性*疸:出现早(生后24小时以内)、发展快(血清总胆红素每日上升幅度85.5umol/L或每周,早产儿4周)或*疸退而复现。伴随各种临床症状。
.*疸湿热瘀滞证代表方为茵陈蒿汤;寒湿阻滞证代表方为茵陈理中汤。
.感冒时邪感冒证代表方为银翘散合普济消*饮;感冒夹滞证在疏风解表基础上加用保和丸。
.乳蛾风热搏结证表现:喉核赤肿,咽喉疼痛,或咽痒不适,吞咽不利,发热重,恶寒轻,鼻塞流涕,头痛身痛,舌红,苔薄白或*,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乳蛾风热搏结证代表方为银翘马勃散。
.风寒咳嗽代表方为杏苏散、金沸草散;阴虚咳嗽代表方为沙参麦冬汤。
.肺炎喘嗽病变部位主要在肺,病机关键为肺气郁闭,痰热是其病理产物。
.肺炎喘嗽痰热闭肺证代表方为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心阳虚衰证代表方为参附龙牡救逆汤。
.哮喘的病机关键在痰伏于肺,形成夙根,遇触即发。
.哮喘风寒束肺证代表方为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肺脾气虚证代表方为玉屏风散合人参五味子汤。
.反复呼吸道感染内因是禀赋虚弱,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卫外不固。
.鹅口疮主要病变在心脾。可见舌上、颊内、牙龈或上颚散布白屑,可融合成片。
.鹅口疮心脾积热证代表方为清热泻散;虚火上浮证代表方为知柏地*丸。
.口疮的主要病变在心脾胃肾。
.口疮风热乘脾证代表方为银翘散;心火上炎证代表方为泻心导赤散。
.泄泻2岁以下小儿发病率高,因婴幼儿脾常不足,易于感受外邪、伤于乳食,或脾肾气阳亏虚,均可导致脾病湿盛而发生泄泻。
.泄泻湿热证代表方为葛根*芩*连汤;脾虚泻代表方为参苓白术散。
.厌食脾失健运健运证代表方为不换金正气散。
.积滞脾虚夹湿证代表方为健脾丸。
.疳积证表现:形体明显消瘦,面色萎*,肚腹膨胀,甚则青筋暴露,毛发稀疏结穗,性情烦躁,夜卧不宁,或见揉眉挖鼻,吮指磨牙,动作异常,食欲不振,或善食易饥,或嗜食异物,舌淡苔腻,脉沉细而滑.
.疳积证代表方为肥儿丸;干疳证代表方为八珍汤。
.贫血使用铁剂治疗。一般用硫酸亚铁口服,每次5~10mg/kg,1日2~3次,同时口服维生素C有助吸收,服用至血红蛋白达正常水平后2个月左右再停药。
.夜啼主要因脾寒、心热、惊恐所致。
.汗证多发生于5岁以内的小儿。多由体虚所致。其主要病因为禀赋不足,调护失宜。
.汗证肺卫不固证代表方为玉屏风散合牡蛎散;营卫失调证代表方为*芪桂枝五物汤。
.病*性心肌炎以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肢冷、多汗为临床特征。本病发病以3~10岁小儿为多。
.病*性心肌炎湿热侵心证代表方为葛根*芩*连汤。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以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差,动作过多,情绪不稳,冲动任性,伴有学习困难,但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为主要临床特征。(男孩多与女孩,多发于学龄期)。
.抽动障碍以不自主、无目的、反复、快速的一个部位或多部位肌群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并可伴发其他行为症状,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多动、自伤和强迫障碍等为主要表现。
.抽动障碍脾虚痰聚证代表方为十味温胆汤。
.搐、搦、掣、颤、反、引、窜、视为惊风八候。
.急惊风为痰、热、惊、风四证俱备,临床以高热、抽风、神昏为主要表现,多由外感时邪、内蕴湿热和暴受惊恐而引发。
.慢惊风脾虚肝亢证代表方为缓肝理脾汤。
.痫证常见的病因有惊、风、痰、瘀等。
.痰痫证代表方为涤痰汤;风痫证代表方为定痫丸。
.单纯性肾病:全身水肿、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其中以大量蛋白尿和低白蛋白血症为必备条件。
.水肿脾肾阳虚证的治法为温肾健脾,利水消肿;水凌心肺证代表方为己椒苈*丸合参附汤。
.遗尿指3周岁以上的小儿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证。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
.遗尿多与膀胱和肾的功能失调有关,其中尤以肾气不足、膀胱虚寒为多见。
.遗尿肺脾气虚证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
.五迟指立迟、行迟、齿迟、发迟、语迟。
.五软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
.麻疹主要病变在肺脾。
.麻疹初期发热,流涕,咳嗽,两目畏光多泪,口腔两颊黏膜近臼齿处可见麻疹黏膜斑。
.典型皮疹自耳后发际及颈部开始,自上而下,蔓延全身,最后达于手足心。皮疹为玫瑰色斑丘疹,可散在分布,或不同程度融合。疹退后有糠麸样脱屑和棕褐色色素沉着。
.麻疹邪犯肺卫证(初热期)代表方为宣*发表汤;邪入肺胃证(出疹期)代表方为清解透表汤。
.奶麻好发年龄为6~18个月小儿。
.风痧邪犯肺卫证代表方为银翘散;邪入气营证代表方为透疹凉解汤。
.丹痧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全身布发猩红色皮疹,疹后脱屑脱皮为特征。西医称为“猩红热”。其舌象特点为“草莓舌”。
.丹痧邪侵肺卫证代表方为解肌透痧汤;*炽气营证代表方为凉营清气汤。
.水痘以发热,皮肤黏膜分批出现瘙痒性皮疹、丘疹、疱疹、结痂同时存在为主要特征。
.水痘邪伤肺卫证代表方为银翘散;邪炽气营证代表方为清胃解*汤。
.痄腮以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主要特征。
.痄腮的主要病机为邪*壅阻足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滞于耳下腮部。
.痄腮邪犯少阳证代表方为柴胡葛根汤、银翘散。
.蛔虫病肠虫证代表方为使君子散;蛔厥证的代表方为乌梅丸。
.紫癜阴虚火旺证代表方为大补阴丸、知柏地*丸。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脾虚肝旺证代表方为益脾镇惊散。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的循行交接规律是: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②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
.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歧”。
.任脉妊养诸阴经,总调全身阴气和精血,为“阴脉之海”
.督脉督领诸阳经,统摄全身阳气和真元,为“阳脉之海”。
.冲脉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有“十二经脉之海”和“血海”之称。
.阳维脉维系全身阳经,阴维脉维系全身阴经。
.阴、阳跷脉调节下肢运动,司寤寐。
.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称为“浮络”;络脉最细小的分支称为“孙络”
.经筋的作用主要是约束骨骼,利于关节屈伸活动,以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
.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可用“离、入、出、合”来进行概括。
.十二经筋均起于四肢末端,上行于头面胸腹部。行于体表,不入内脏。具有结、聚、散、络的特点。
与脏腑无属络关系。
.近治作用指腧穴都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近脏腑、组织、器官的病证。即“腧穴所在,主治所在”。
.远治作用指某些腧穴不仅能治局部病证,而且能治本经循行所到达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证。即“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特殊作用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性治疗作用。所谓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指同一喻穴对机体不同的病理状态,可以起到两种相反而有效的治疗作用。
.手三阳经相同主治:目病、咽喉病、热病。
.足三阳经相同主治:神志病、热病。
.足三阴经相同主治:腹部病、妇科病。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原穴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的十二经上。阴经五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为同一穴,所谓“以输为原”。
.十二经的络穴都位于肘膝关节以下,任脉之络穴鸠尾散于腹,督脉之络穴长强散于头上,脾之大络大包穴布于胸胁,共十五穴,故称为“十五络穴”。
.背俞穴主治脏病,募穴主治腑病。
.八脉交会穴:公孙、内关、后溪、申脉、足临泣、外关、列缺、照海。
.八会穴: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阴经穴多治疗血证,阳经郄穴多治疗急性痛证。
.下合穴共有六个,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的下合穴依次为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阳陵泉、委中、委阳。下合穴主要用于治疗六腑疾病。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12直寸;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5直寸;臀沟至腘横纹14直寸。
.尺泽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主治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列缺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和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
.手阳明太阳经主治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热病、肠胃病、皮肤病、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合谷主治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
.曲池主治瘾疹、湿疹、瘰疬等皮肤科疾患。
.迎香主治胆道蛔虫症。
.梁门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足三里主治:①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证。②心悸、眩晕、癫狂等神志病。
.内庭在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主治热病。
.隐白主治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
.公孙在跖区,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主治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
.三阴交主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等妇产科病证。
.神门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为手少阴心经的原穴。
.听宫在面部,耳屏正中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
.膈俞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主治:①贫血、吐血、便血等血证。③瘾疹、皮肤瘙痒等皮肤病证。
.至阴主治胎位不正,滞产。
.太溪为足少阴肾经的原穴、腧穴。主治头痛、目眩、失眠、健忘、遗精、阳痿等肾虚证。
.曲泽在肘前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
.内关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外关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
.阳陵泉主治*疸、胁痛、口苦、呕吐、吞酸等肝胆犯胃病证;小儿惊风。
.太冲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难产等妇科病证。
.大椎主治热病、疟疾、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等外感病证。
.关元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主治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等元气虚损病证;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恶露不尽、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
.气海主治虚脱、形体羸瘦、脏气衰惫、乏力等气虚病证。
.舒张进针法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提捏进针法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
.行针基本手法包括提插法、捻转法。
.辅助手法包括循法、弹法、刮法、摇法、飞法、震颤法。
.捻转补泻补法: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用力为主)者为补法。反之为泻法。
.提插补泻补法: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反之为泻法。
.刺血拔罐法多用于热证、实证、瘀血证及某些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痤疮、丹*、扭伤、乳痈等。
.艾炷灸:①直接灸:瘢痕灸、无瘢痕灸。②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
.瘢痕灸主要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
.隔姜灸主要治疗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痹痛等病证。
.隔蒜灸主要治疗瘰疬、肺痨及肿疡初起等病证。
.隔盐灸主要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病证。
.隔附子饼灸主要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病证。
.三棱针法常用于某些急症和慢性病,如昏厥、高热、中暑、中风闭证、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顽癣、
疖痈初起、扭挫伤、疳证、痔疮、顽痹、头痛、丹*、指(趾)麻木等。
.辨证选穴是根据疾病的证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辨证选取穴位的方法。如肾阴不足导致的虚热选肾
俞、太溪;心肾不交导致的失眠选心俞、肾俞等。
.对症选穴是针对疾病的个别突出的症状而选取穴。如发热取大椎,痰多取丰隆,哮喘取定喘,虫证取
百虫窝,落枕取外劳宫,腰痛取腰痛点,面瘫取牵正,目赤取耳尖等。
.头痛主穴:百会、太阳、风池、阿是穴、合谷。
.腰痛取局部阿是穴及足太阳经穴为主。主穴:大肠俞、阿是穴、委中。
.行痹配膈俞、血海;痛痹配肾俞、关元;着痹配阴陵泉、足三里。
.中风中经络疏通经络,醒脑调神。取督脉、手厥阴及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中风语言謇涩配廉泉、通里、哑门。
.中风中脏腑闭证:平肝息风,醒脑开窍。取督脉、手厥阴和十二井穴为主。主穴:水沟、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
.中风脱证主穴:关元、神阙。
.眩晕实证主穴:百会、风池、太冲、内关。痰湿中阻配头维、中脘、丰隆。
.眩晕虚证主穴:百会、风池、肝俞、肾俞、足三里。气血两虚配气海、脾俞、胃俞。
.哮喘实证主穴:列缺、尺泽、肺俞、中府、定喘。
.哮证主穴:列缺、尺泽、肺俞、中府、定喘。
.哮喘虚证主穴:肺俞、膏肓、肾俞、太渊、太溪、足三里、定喘。
.不寐主穴:百会、安眠、神门、三阴交、照海、申脉。心肾不交配太溪、肾俞。
.呕吐、胃痛主穴:中脘、内关、足三里。
.急性泄泻主穴: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
.慢性泄泻主穴:神阙、天枢、足三里、公孙。
.月经先期主穴:关元、三阴交、血海。
.月经后期主穴:气海、三阴交、归来。
.痛经实证主穴:中极、次髎、地机、三阴交。
.痛经虚证主穴: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崩漏实证主穴:关元、三阴交、隐白。血瘀配血海、膈俞。
.崩漏虚证主穴: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遗尿主穴:关元、中极、膀胱俞、三阴交。
.瘾疹主穴:曲池、合谷、血海、膈俞、三阴交。风热犯表配大椎、风门。
.面瘫主穴: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太冲。
.目赤肿痛主穴:睛明、太阳、风池、合谷、太冲。肝胆火盛配行间、侠溪。
.耳鸣耳聋实证主穴:听会、翳风、中渚、侠溪。肝胆火盛配行间、丘墟。
.耳鸣耳聋虚证主穴:听宫、翳风、太溪、肾俞。脾胃虚弱配气海、足三里。
.牙痛主穴:合谷、颊车、下关。胃火牙痛配内庭、二间。
.咽喉肿痛实证主穴:少商、合谷、尺泽、关冲。
.发热的临床分度:低热为37.3~38℃;中等度热为38.1~39℃;高热为38.1~39℃;超高热为41℃以上。
.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达数日或数周。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发热极期。
.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差达2℃以上,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等。
.鼻窦炎引起的头痛多为上午重下午轻;紧张性头痛多在下午或傍晚出现;颅内占位性头痛在早上起床时较明显,丛集性头痛常在夜间发生。
.非化脓性肋软骨炎,多侵犯第1、2肋软骨;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疼痛常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常牵涉至左肩背、左臂内侧;食管、膈和纵隔肿瘤常为胸骨后疼痛。
.胃、十二指肠疾病、急性胰腺炎疼痛多在中上腹部;肝、胆疾患疼痛位于右上腹;急性阑尾炎早期疼痛在脐周或上腹部,数小时后转移至右下腹。
.持续性、广泛性剧烈腹痛伴腹肌紧张或板状腹,提示为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腹痛伴血尿,多见于尿路结石。
.干性咳嗽见于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炎初期、胸膜炎、轻症肺结核、肺癌等。
.声音嘶哑的咳嗽多见于声带炎、喉炎、喉癌,以及喉返神经受压迫;犬吠样咳嗽多见于喉头炎症水肿或气管受压;带有鸡鸣样吼声常见于百日咳。
.*绿色痰提示铜绿假单孢菌感染。粉红色泡沫痰是肺水肿的特征。
.吸气性呼吸困难表现为“三凹征”。见于急性喉炎、喉水肿、喉痉挛、白喉、喉癌、气管异物、支气管肿瘤或气管受压等。
.心源性呼吸困难主要由左心衰竭引起,具有以下特点:劳累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代谢性酸中*呼吸深大而规则,可伴有鼾声,称Kussmaul呼吸。见于尿*症、糖尿病酮症酸中*。
.心源性水肿特点是下垂性水肿,严重者可出现胸水、腹水等,常伴有呼吸困难、心脏扩大、心率加快、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等表现。
.喷射状呕吐多见于颅内高压。
.出血量达5mL以上可出现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达60mL以上可出现黑便;胃内蓄积血量达mL可出现呕血。
.呕血伴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见于消化性溃疡。
.肝细胞性*疸血清结合及非结合胆红素均增多。尿中尿胆原通常增多,尿胆红素阳性。大便颜色通常改变不明显。有转氨酶升高等肝功能受损的表现。
.抽搐伴高血压,见于高血压脑病、高血压脑出血、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
.嗜睡是最轻的意识障碍,表现为持续性的睡眠。轻刺激如推动或呼唤患者,可被唤醒,醒后能回答简单的问题或做一些简单的活动,但反应迟钝,刺激停止后,又迅速入睡。
.浅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强刺激也不能唤醒,但对疼痛刺激有痛苦表情及躲避反应。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吞咽反射、眼球运动等都存在。
.刺激性蒜味见于有机磷农药中*,烂苹果味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氨味见于尿*症,腥臭味见于肝性脑病。
.脉压30mmHg称为脉压减小,见于主动脉瓣狭窄、心力衰竭、休克、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等。
.黏液性水肿面容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二尖瓣面容见于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满月面容见于库欣宗合征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者。
.强迫坐位见于心、肺功能不全者;辗转体位见于胆绞痛、肾绞痛、肠绞痛等。
.慌张步态见于震颤麻痹;蹒跚步态(鸭步)见于佝偻病、大骨节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先天性双髓关节脱位等。
.左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多为腹腔脏器癌肿(胃癌、肝癌、结肠癌等)转移;右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多为胸腔脏器癌肿(肺癌、食管癌等)转移。
.双侧瞳孔大小不等,常见于脑外伤、脑肿瘤、脑疝及中枢神经梅*等颅内病变。
.瞳孔扩大见于外伤、青光眼绝对期、视神经萎缩、完全失明、濒死状态、颈交感神经刺激和阿托品、可卡因等药物影响。
.颈静脉怒张,提示体循环静脉血回流受阻或上腔静脉压增高,见于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及上腔静脉梗阻等。
.大量胸腔积液、气胸或纵隔肿瘤及单侧甲状腺肿大,可将气管推向健侧;肺不张、肺硬化、胸膜粘连等,可将气管拉向患侧。
.语颤增强见于:①肺实变:见于肺炎链球菌肺炎、肺梗死、肺结核、肺脓肿及肺癌等。②压迫性肺不张:见于胸腔积液上方受压而萎瘪的肺组织及受肿瘤压迫的肺组织。③较浅而大的肺空洞:见于肺结核、肺脓肿、肺肿瘤所致的空洞。
.浊音或实音见于:①肺组织含气量减少或消失:如肺炎、肺结核、肺梗死、肺不张、肺水肿、肺硬化等。②肺内不含气的病变:如肺肿瘤、肺包囊虫病、未穿破的肺脓肿等。③胸膜腔病变:如胸腔积液、胸膜增厚粘连等。④胸壁疾病:如胸壁水肿、肿瘤等。
.支气管呼吸音正常人在喉部、胸骨上窝、背部第6颈椎至第2胸椎附近均可听到;支气管肺泡呼吸音正常人在胸骨角附近,肩胛间区的第3、4胸椎水平及右肺尖可以听到。
.左心室肥大、甲亢、重症贫血、发热等疾病时心尖搏动增强;心包积液、左侧气胸或胸腔积液、肺气肿等,心尖搏动减弱甚或消失;负性心尖搏动见于粘连性心包炎,也可见于显著右心室肥大时。
.湿啰音两肺散在性分布,常见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血行播散型肺结核、肺水肿;两肺底分布,多见于肺淤血、肺水肿早期及支气管肺炎。
.大量胸腔积液、积气时,心浊音界向健侧移位;胸膜增厚粘连、肺不张则使心界移向患侧。
.二尖瓣区位于左侧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
.主动脉瓣区位于胸骨右缘第2肋间隙,主动脉瓣狭窄时的收缩期杂音在此区最响。
.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位于胸骨左缘第3、4肋间隙,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的舒张期杂音在此区最响。
.肺动脉瓣区在胸骨左缘第2肋间隙。
.舒张早期奔马律的出现,提示心脏有严重的器质性病变,见于各种原因的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重症心肌炎等。
.心尖区粗糙的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常提示二尖瓣关闭不全。
.心尖区舒张中晚期隆隆样杂音是二尖瓣狭窄的特征性杂音。
.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叹气样舒张期杂音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广泛性压痛见于弥漫性腹膜炎。
.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中外1/3交界处)压痛多考虑急性阑尾炎;胆囊点(右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压痛考虑胆囊病变。
.反跳痛表示炎症已波及腹膜壁层,腹肌紧张伴压痛、反跳痛称为腹膜刺激征,是急性腹膜炎的可靠体征。
.肝淤血时肝脏明显肿大,质韧,表面光滑,边缘圆钝,有压痛,右心功能不全引起的肝淤血肿大时,压迫右上腹肝区,可使颈静脉怒张更明显,称为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急性胆囊炎时常有墨菲征阳性。
.胰头癌压迫胆总管导致胆囊显著肿大时无压痛,但有逐渐加深的*疸,称库瓦济埃征阳性。
.移动性浊音:腹腔内有0mL以上游离液体。
.匙状甲(反甲)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偶见于风湿热。
.杵状指(趾)常见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癌、慢性肺脓肿、脓胸以及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贫血分为4级:①轻度:Hb参考值低限,但90g/L。②中度:Hb90~60g/L。③重度:Hb60~30g/L。④极重度:Hb30g/L.
.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病*性肝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等。
.血小板计数参考值:(~)×10°/L。
.细胞沉降率参考值:成年男性0~15mm/h;成年女性0~20mm/h。
.急性病*性肝炎:ALT与AST均显著增高,ALT增高更明显,ALT/AST1。
.HBeAg阳性是病*复制的标志,传染性强。
.Ccr是测定肾小球滤过功能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主要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血糖病理性增高可见于各型糖尿病;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肢端肥大症、巨人症、嗜铬细胞瘤、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胰高血糖素瘤等。
.血清钾的参考值为3.5~5.5mmol/L。
.淀粉酶(AMS)活性增高见急性胰腺炎等。如达0U/L应怀疑此病,超过0U/L即有诊断价值。
.心肌肌钙蛋白T(cTnT)是诊断AMI的确定性标志物。
.血清甲胎蛋白(AFP)是目前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最特异的标志物。
.尿酮体阳性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妊娠剧吐、重症不能进食等脂肪分解增强的疾病。
.透明管型尿偶见于健康人。
.红细胞管型见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狼疮性肾炎、肾移植术后急性
排斥反应等。
.黏液脓样或脓血便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癌。
.Q-T间期代表左、右心室除极与复极全过程的时间。
.左房肥大多见于二尖瓣狭窄,故称“二尖瓣型P波”。右房肥大常见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故称“肺型P波”。
.心肌梗死:缺血型T波改变缺血发生于心内膜面,T波高而直立;若发生于心外膜面,出现对称性T波倒置。损伤型S-T段改变面向损伤心肌的导联出现S-T段明显抬高,可形成单相曲线。
.前间壁心肌梗死特征性ECG改变导联为Vi~V3;下壁为Ⅱ、III、aVF。
.典型心绞痛面对缺血区的导联上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垂型下移多0.1mV,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时间一般小于15分钟。
.房性期前收缩代偿间歇不完全。
.胃溃疡上消化道钡剂造影检查的直接征象是龛影。
.胃肠道穿孔立位X线透视或腹部平片可见两侧膈下有弧形或半月形透亮气体影。
.吸烟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最主要的病因。
.气短及呼吸困难为COPD的典型症状。可见桶状胸。
.肺功能:判断气流受限的主要客观指标。其中主要指标为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出现减少,且FEV/FVC70%)。
.肺性脑病是慢性肺心病首要死亡原因。
.控制感染为治疗慢性肺心病的关键措施。
.气道炎症是支气管哮喘最重要的发病机制。
.β2受体激动剂是缓解哮喘症状的首选药物。
.糖皮质激素是最有效的控制气道炎症的药物,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是长期治疗哮喘的首选药物。
.肺炎链球菌肺炎表现:寒战、高热;咳嗽、咳痰(铁锈色痰);胸痛;呼吸困难等。
.治疗肺炎链球菌肺炎首选青霉素。
.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大环内酯类抗菌药为首选。
.吸烟是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最重要原因。
.中央型肺癌生长在段支气管以上位于肺门附近者,约占肺癌的3/4,以鳞状上皮细胞癌和小田胞肺癌较常见。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是确诊肺癌的重要检查方法。
.手术治疗为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
.小细胞肺癌对化疗最敏感,鳞癌次之,腺癌最差。
.左心衰竭以肺淤血及心排血量降低的表现为主,症状明显但体征不具特征性。
.劳力性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
.右心衰竭以体循环淤血的表现为主,临床体征显著但症状不具特异性。
.急性心力衰竭以急性肺水肿表现为主。
.二尖瓣狭窄的最常见病因为风湿热,2/3的患者为女性。
.二尖瓣狭窄叩诊心浊音界向左扩大,心腰消失而呈梨形心;听诊心尖区局限性舒张中晚期隆隆样杂音。
.二尖瓣关闭不全最早出现的突出症状是乏力,可伴有心悸,晚期发生肺淤血时出现呼吸困难。
.心尖区响亮、粗糙、音调较高的全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伴左房、左室增大,可诊断为二尖瓣关闭不全,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确诊。
.主动脉瓣狭窄常见的典型三联征为呼吸困难、心绞痛和晕厥。
.高血压诊断标准: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利尿剂可作为无并发症高血压患者的首选药物,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是老年高血压、肥胖及并发心力衰竭者。
.β受体阻滞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是静息心率较快(80次/分)或合并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后患者。
.高胆固醇血症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典型心绞痛症状:①部位:疼痛主要位于胸骨上段或中段之后及心前区;常为压迫、憋闷或紧缩感;持续时间一般为3~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祛除诱因、休息、含服硝酸甘油可迅速缓解。
.疼痛为心肌梗死最早出现和最突出的症状。
.ⅢII度、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以及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症状性窦性过缓经阿托品治疗无效者,宜安装临时起搏器。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
.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胃炎最可靠的方法。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
.消化性溃疡引起的腹痛呈节律性并与进食相关,十二指肠溃疡(DU)饥饿时疼痛,多在餐后3小时左右出现,进食后缓解,部分患者可有午夜痛;胃溃疡(GU)疼痛常在餐后1小时内发生,至下次餐前自行消失。
.穿孔发生率DU多于GU.腹部X线透视见膈下游离气体影,是诊断急性穿孔的重要依据。
.胃镜检查和黏膜活检是诊断消化性溃疡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淋巴转移是胃癌最早且最常见的转移方式。
.上腹疼痛是胃癌最常见症状;食欲减退可为胃癌的首发症状。腹部肿块是胃癌的主要体征。
.粪便隐血试验常持续阳性,可作为胃癌筛选的首选方法。
.腹泻为溃疡性结肠炎最主要的症状。黏液血便是活动期的重要表现。
.结肠镜检查是溃疡性结肠炎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最重要手段。
.引起肝硬化的原因很多,在我国由病*性肝炎所致的肝硬化最常见。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最主要死因。
.肝性脑病是晚期肝硬化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最常见死亡原因之一。
.甲胎蛋白(AFP)是当前诊断肝细胞癌最特异的标志物。
.肝切除术是治疗肝癌最有效的方法。
.慢性肾小球肾炎以血尿、蛋白尿(尿蛋白多在1~3g/d)、高血压和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
.血压高血压是加速慢性肾小球肾炎病情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尿蛋白lg/d时,血压应控制在/80mmHg。尿蛋白lg/d者,血压应控制在/75mmHg。首选具有肾脏保护作用的降压药如ACEI或ARB,一般需联合用药,血压控制不达标时联合应用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等。
.上行感染是尿路感染最主要感染途径。
.急性肾盂肾炎常有全身(发热、寒战,甚至*血症状)、局部(明显腰痛、输尿管点和/或肋脊点压痛、肾区叩痛)症状和体征。
.尿路感染尿细菌学检查:细菌定量培养菌落计数/mL,可确诊。
.急性肾盂肾炎常用抗生素有喹诺酮类、半合成青霉素类、头孢类,必要时联合用药。
.慢性失血是成年人引起缺铁性贫血的最常见原因。
.缺铁性贫血典型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口服铁剂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首选方法,最常用硫酸亚秩片。
.重型再障起病急,进展迅速,常以出血、感染和发热为主要首发表现。
.雄激素为治疗非重型再障的首选药物。
.骨髓象是确诊白血病的依据。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作期血小板计数常20×10°/L,慢性型常在(30~80)x10°/L.
.糖皮质激素为ITP的首选药物,适用于急性型和慢性型发作期。
.甲亢危象:高热(体温39℃)、心率增快次/分、烦躁不安、大汗淋漓、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继而出现虚脱、休克、嗜睡或谵妄,甚至昏迷。
.抗甲状腺药物有硫脲类(如丙硫氧嘧啶)和咪唑类(如甲巯咪唑和卡比马唑)两类药物。
.甲状腺危象的治疗首选丙硫氧嘧啶。
.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
.双胍类药物适应证:①2型糖尿病,尤其是无明显消瘦以及伴血脂异常、高血压或高胰岛素血症的患者。②1型糖尿病。
.磺脲类药物适应证:经饮食与运动治疗未能良好控制的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酮症酸中*:酸中*时则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极度口渴、尿量增多、呼吸深快、呼气有烂苹果味。
.类风湿关节炎(RA)的基本病理改变为滑膜炎。
.类风湿关节炎(RA)出现最早的表现是疼痛。
.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因子阳性。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皮肤与黏膜特征性的改变为鼻梁和双颧颊部呈蝶形分布的红斑。
.癫痫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即大发作。以意识丧失和全身对称性抽搐为特征。
.脑电图是诊断癫痫最重要的辅助诊断依据。
.迅速控制发作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物为安定类药物。
.急性脑梗死CT检查通常在起病24~48小时后可见闭塞血管低密度病变区。
.壳核出血(内囊外侧型)可出现典型的“三偏征”。
.脑出血颅脑CT检查可见脑内高密度区。
.消化性溃疡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
.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病原体只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无临床症状,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发现。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力、数量、变异性。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甲、戊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
.乙、丙、丁型肝炎传播途径包括:①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器具等传搐。②母婴传播。③性接触传播。④其他,如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抗-HBs阳性见于乙肝恢复期、HBV既往感染者和乙肝疫苗接种后;HBeAg是病*复制活跃、传染性强的标志。
.各型肝炎的潜伏期长短不一,甲型肝炎为2~6周,乙型肝炎为4~24周,丙型肝炎为2~26周,丁型肝炎为4~20周,戊型肝炎为2~9周。
.急性重型肝炎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明显消化道症状,常有高热,迅速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疸急剧加深,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PTA40%。
.慢性乙型肝炎目前常用干扰素(IFN)和核苷类似物(NA)。Peg-IFN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是目前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最佳方案。
.流感经呼吸道-空气飞沫传播。奥司他韦是流感目前较为理想的抗病*药物。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H5N1致病性最强;主要经呼吸道传播。
.SARS患者是最主要的传染源。传染性随病程而逐渐增强,在发病的第2周最强。常以发热为首发症状。
.艾滋病以侵犯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T)为主。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血源传播、母婴传播。
.艾滋病无症状感染期持续时间一般为6~8年,短可数月,长可达15年。
.艾滋病并发症:呼吸系统以卡氏肺孢子菌肺炎最常见。
.流行性出血热的基本病理变化为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变性、坏死。以肾脏病变最明显,其次是心、肝、脑等脏器。
.流行性出血热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
.流行性出血热“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临床经过可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流行性出血热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少搬动(“三早一少”)是关键。
.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的治疗:抗病*、减轻外渗、改善中*症状。低血压休克期的治疗: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使用血管活性药、应用糖皮质激素、强心。
.防鼠、灭鼠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关键措施。
.狂犬病兴奋期表现为极度恐惧、恐水、恐风。麻痹期以肢体软瘫为多见。
.狂犬病是所有传染病中最凶险的疾病。
.乙脑人不是主要的传染源,猪是本病主要的传染源。蝙蝠可作为本病的长期储存宿主和传染源。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
.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表现。呼吸衰竭为本病最严重的表现之一,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临床分型:轻型、普通型、重型、极重型(暴发型)。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主要由飞沫借空气经呼吸道传播。
.内*素是流脑重要的致病因素。
.流脑败血症期重要的体征是皮疹,约70%的患者可有皮肤黏膜的瘀点、瘀斑。
.普通型流脑治疗首选青霉素。
.流脑的预防: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患者一般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日,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7日。
.伤寒患者和带菌者是本病传染源。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
.伤寒杆菌内*素是致病的重要因素。
.伤寒部分患者于病程第6~12日皮肤出现暗红色小斑丘疹,称为玫瑰疹。
.细菌培养是确诊伤寒的主要手段。
.肥达反应的临床意义:正常人血清中可能有低效价凝集抗体存在,通常“O”效价多1:80,“H”效价1:,才有诊断价值。
.伤寒血培养病程第1周阳性率最高,可达80%。
.伤寒暴发型起病急,进展迅速,病情重。表现为突发超高热或体温不升,中*症状重,血压下降,常并发中*性脑病、中*性心肌炎、中*性肝炎、休克、DIC、肠麻痹等,皮疹多显著。预后凶险。
.伤寒病原治疗氟喹诺酮类是首选。常用的药物有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痢疾志贺菌感染病情较重,福氏志贺菌感染易转为慢性。宋内志贺菌抵抗力最强,福氏志贺菌次之,痢疾志贺菌最弱。
.志贺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是内*素。
.细菌性痢疾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主要病变部位是乙状结肠和直肠,严重者可以波及整个结肠甚至回肠末端。
.典型菌痢起病急,发热(39℃或更高)、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或脓血便,并有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中*症状。
.中*型菌痢多见于2~7岁儿童。起病急骤、发展快、病势凶险。突起畏寒、高热,全身中*症状重,可有烦躁或嗜睡、昏迷及抽搐等,数小时内可迅速发生循环衰竭或呼吸衰竭。
.急性菌痢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达2个月以上者为慢性菌痢。
.细菌培养粪便培养出志贺菌是确诊的主要依据。
.急性菌痢治疗:氟喹诺酮类为首选。常用的有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等,不能口服者可静脉滴注。
.霍乱患者和带菌者是传染源。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
.霍乱多以剧烈腹泻开始。霍乱还有一型称为暴发型,亦称中*型或干性霍乱,非常罕见。此型起病急骤,进展迅速,不待出现泻吐症状即可因循环衰竭而亡。
.及时足量补液是治疗霍乱的关键。补液的原则是早期、快速、足量,先盐后糖,先快后慢,纠酸补钙,见尿补钾。
.医学道德的优良传统:
①仁爱救人,赤诚济世的行医宗旨。
②不图名利,清廉正直的道德品质。
③普同一等,一心赴救的服务态度。
④尊重同道,谦和不矜的医疗作风。
⑤注重自律,忠于医业的献身精神。
.伟大的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被称为西方医德的奠基人,其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对医生之间、医患之间的行为准则作了较系统的阐述。
.无伤原则、行善原则、公正原则和尊重原则是国际上被普遍接受的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尊重原则的内容是尊重患者的人格;尊重患者的自主决定权;尊重患者的隐私权。
.无伤原则是善待服务对象的起码要求。它为医学界规定了一条道德底线,那就是如果医务人员的医学行为不能有利于病人,至少不要伤害病人。
.医学人道主义的核心内容是尊重病人的生命;尊重病人的人格;尊重病人的权利。
.医德品质的内容:仁爱、严谨、诚挚、公正、奉献。
.医学道德良心是指医务人员在履行义务的过程中,对自己行为应负道德责任的自觉认识和自我评价能力。
.医患关系的内容可分为技术方面的关系和非技术方面的关系两部分。
.医患关系划分为三种模型:主动-被动型,指导-合作型,共同参与型。
.医生的权利:
①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进行医学检查、疾病调查、医学处置、出具相应的医学证明文件,选择合理的医疗、预防、保健方案。
②按照国务院卫生行*部门规定的标准,获得与本人执业行为相当的医疗设备基本条件。
③从事医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学术团体。
④参加专业培训,接受继续医学教育。
⑤在执业活动中,人格尊严、人身安全不受侵犯。
⑥获取工资报酬和津贴,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
⑦对所在机构的医疗、预防、保健工作和卫生行*部门的工作提出建议,依法参与所在机构的民主管理。
.病人的基本权利:
①基本医疗权;
②疾病认知权;
③知情同意权;
④保护隐私权;
⑤社会免责权;
⑥经济索赔权。
.最优化原则是指在临床诊疗中诊疗方案要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效益的决策原则,也叫最佳方案原则。其内容为:疗效最佳,安全无害,痛苦最小,耗费最少。最优化原则是最普通、最基本的治疗原则。
.急诊科(室)的工作特点及道德要求:
①争分夺秒,全力抢救。
②承担风险,团结协作。
③满腔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