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一只鸟一生只歌唱一次。从离开巢那天,它就执着地寻找荆棘树。找到了,它就把自己娇小的身躯扎进一根最长、最尖的荆棘上,流着血泪放声歌唱……”在这个世界上,有人像荆棘鸟一样选择荆棘栖息,而又能快乐地歌唱吗?
她
选择了63年
直面传染病这根常人闻之色变的“荆棘”
却留给人间快乐的歌声!
她是新中国传染病防治领域的拓荒者之一
中国最早发现五味子降酶作用
并应用到临床的第一人!
没有热搜
没有讨论
甚至没什么人知道
但她的名字
却值得我们记住
陈
菊
梅
敬畏生命医者仁心
初露头角的传染病学后生
50年代的中国,在传染病学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每年因肝病丧命人数高达几十万。甚至因此被国际上扣了一顶“肝炎大国”的帽子。年夏天,作为新中国第一批传染病学留学生,陈菊梅赴列宁格勒儿科医学院攻读传染病学博士学位。在异国他乡的陌生环境里,她凭借顽强拼搏,全部功课的成绩达到满分5分,提前一年毕业。陈建元说:“她的苏联导师告诉她,如果标准是6分的话,他们就给她打6分。家里人知道了,非常高兴。”在苏联的列宁格勒医学院拿到传病博士后,她返回祖国,投身研究。
舍其骨以摘国之病帽
当时国内的医疗手段还很落后。对肝病患者只能查肝功正不正常,查不出具体的病*。当时判定患者是否好转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转氨酶的高低。于是,陈菊梅投入了攻克转氨酶居高不下的临床难关中。陈菊梅在抢救乙脑患儿时不幸被乙型链球菌感染,全身浮肿。她正患上扁桃体炎。不久,又因劳累过度,患了肾小球肾炎。
当时,陈菊梅的团队正进入到攻克“乙肝病人转氨酶居高不下”这一临床难题的关键时刻,同时还承担着“降低慢重肝病死率”这一国家重大课题的研究。在工作和养病之间,陈菊梅选择了前者。
她知道,只有去除身体上的病灶,才能投入正常工作。于是,她对自己下了狠心——扁桃体发炎,就摘掉扁桃体;肾炎一累就犯,就割掉阑尾;牙齿出现炎症,她就分3次把牙齿全部拔掉。
“如果能摘掉我国‘肝炎大国’的帽子,我宁愿摘掉身上的全部器官。”陈建元看到陈菊梅在采访中说的话,很是心疼。那一年,她刚刚47岁。
白发红颜,医者圣人也
她对自己的定义始终非常简单
“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医生”
67年的行医生涯,她从未缺席过。在每次遇到重大疾病灾情时,也总能看到她奋战在第一线的身影。
年非典爆发。她敏锐察觉防疫工作的迫在眉睫。几天几夜没合眼,紧急编写了《非典型肺炎防治手册》。开辟专业杂志的第一个“非典”专栏,向大众讲解如何预防“非典”。同时,更是深入隔离病房,组织专家会诊。那一年她78岁。
年,汶川地震。陈菊梅和工作组其他专家们一同来到灾区,展开灾情后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当时在现场有记者碰到他们,还询问为什么不戴口罩:“不怕被传染疾病吗?”面对疑问,她笑着回答:“这是灾区不是疫区!经过防疫人员的努力,已经是非常安全的了。”
这样一个专业且不散播焦虑的回答,不仅消除了外界的猜测和谣言,还给当地的受灾群众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而这一年深入灾区一线的她,已经83岁了。
(陈菊梅在08年救灾现场)
面对患者,陈菊梅总是态度和蔼,细致耐心。当老病号们来院复诊时看到陈菊梅还在,心里除了踏实还有疑惑:陈教授怎么还没退休?特别是年陈菊梅患上了帕金森综合症后,望着曾经步伐矫健的她一步步挪进诊室坚持出诊时,患者和同事们心里是又心酸又感动。陈菊梅的回答很简单:“我离不开病人。”
即便如此,她仍然一周五天坚持出诊。后来,她不能走路了,就坐车去上班。每天早晨7点半,准时出现在办公楼下。就这样坚持了5年后,91岁的陈菊梅才正式退休。
(陈菊梅带领医务人员查房)
人淡如菊
坚忍如梅
她的人生也像五味子
酸咸苦辣甜都在里头
有人想为她写传记,她说:“我只是做了些自己应该做的工作,都是些凡人小事,根本不值得宣扬。”她从不觉得自己做了多么伟大的事,而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而已。
如今,她安安静静地离开了。就像她生前说的那样。她叮嘱家人不要举办告别仪式;她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了首都医科大学。一生做好一件事,当个好医生。她将自己的一生,精神和肉体,全部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事业。所以一个人,能为自己热爱的事业贡献到什么程度?我相信答案就是陈菊梅。
愿教授
一路走好
她的名字
值得我们的铭记
本期
经管媒体运营部
图文
媒体运营部
排版
朱航科余琬刘燕婷责编
*荧荧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