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皮肤病好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6172005.html血常规是一项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要看懂血常规报告单其实很简单,下面向大家介绍如何看懂血常规检验报告单。
一、红细胞计数
红细胞计数指的是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不同年龄的人红细胞计数的正常值范围也不太相同,成年男性一般为4.0~5.3X/L(万~万个/mm3);成年女性一般为3.5~5.0x/L(万~万个/mm3);儿童一般为4.0~5.3x/L(万~万个/mm3)。
一些精神因素也可使红细胞生理性增多,比如,说冲动、兴奋、恐惧等行为可使红细胞升高。红细胞病理性增高可见于患者频繁呕吐、大面积烧伤、血液浓缩等症状或者患者患有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病、肿瘤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时可导致红细胞计数升高。红细胞病理性减少可见于患有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或者患者出现大出血或血细胞破坏等情况。
二、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中可向器官、组织运输氧气并且将二氧化碳运出体外。成年男性血红蛋白的范围是~g/L(12~16g/dL);成年女性血红蛋白的范围是~g/L(11~15g/dL);儿童血红蛋白的范围是~g/L(12~14g/dL)。
血红蛋白的增减与红细胞增减的意义大体相同,但血红蛋白可以更好地反映出患者贫血的程度。血红蛋白生理性增多见于剧烈劳动、恐惧、冷水浴、高原居民等。血红蛋白病理性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病理性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临床上贫血症状最为多见,贫血按严重程度可分为极度贫血、重度贫血以及轻度贫血,当血红蛋白在31~60g/L之间时为重度贫血,当血红蛋白在61~90g/L之间时为轻度贫血,当血红蛋白在大于90g/L低于正常参考范围时为轻度贫血。
三、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比容是指抗凝血液在一定条件下离心沉淀后所测出的红细胞数量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血细胞比容的参考范围根据性别的不同而不同,男性血细胞比容的正常参考范围为40%~50%;女性血细胞比容的正常参考范围为35%~45%。
女性生理期可导致血细胞比容数生理性减少。血细胞比容数病理性增大时,患者可能发生大面积烧伤、连续呕吐、腹泻、脱水等症状;血细胞比容数病理性减少时,患者则可能发生失血并进行大量补液或者贫血。
四、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指的是在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白细胞数目。正常的外周血液中常见的白细胞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白细胞计数的参考范围根据年龄的不同而不同,新生儿的白细胞计数的正常参考范围为(15.0~20.0)X/L;成人的白细胞计数的正常参考范围为(4.0~10..0);x/L。
白细胞生理性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白细胞病理性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白细胞病理性减少可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某些传染病、放疗化疗等。
其中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可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等;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疱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感染等;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五、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嗜酸性粒细胞的正常范围是50~x/L(50~个/mm3)。
嗜酸性粒细胞生理性增多见于劳动、受寒、饥饿和精神刺激等。嗜酸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疱疮、湿疹、支气管哮喘和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嗜酸性粒细胞病理性减少见于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六、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的正常范围为~X/L(10万~30万个/mm3)。
血小板计数生理性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妊娠、分娩、早晨稍低,午后稍高。血小板计数病理性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和骨折等。血小板计数病理性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和尿*症等。
增快:在临床上血沉增快较为常见,魏氏法无论男女其血沉值达25mm/一小时末,为轻度增快;达50mm/一小时末时为中度增快;大于50mm/一小时末为重度增快。
血沉增快分为生理性因素、技术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3种。
生理性因素:多见于妇女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孕妇、60岁以上的高龄者,血沉加快。
技术性因素:测定时如温度变化较大、血沉管或血沉架倾斜也会使血沉加快。
病理性因素:各种炎症,如肺炎、脑膜炎、风湿热、猩红热、结核病、类风湿关节炎、硬皮病等;组织损伤及坏死:如较大型手术、心肌梗死等;恶性肿瘤:如肺癌、肝癌、淋巴瘤、白血病等;高球蛋白血症:可见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黑热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肝硬化、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贫血;高胆固醇血症;金属中*:如铅、砷中*等。
血沉加快对观察慢性炎症,特别是判断疗效很有价值。鉴于血沉加快多数是因血浆中蛋白质成分改变引起,而这种改变一旦发生并不能迅速消除,因此复查血沉的间隔时间不宜太短,至少需要1周。
减慢:血沉减慢意义不大。但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和纤维蛋白原含量严重减低可致减慢,可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脱水,使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
医生建议
明显增高者需做其他检查以排除恶性病变轻度增高者应结合病史、年龄、性别等情况综合分析增高者动态观察。如复查中逐渐上升,常提示病情加重,若逐渐下降常提示病情好转。
1、中性粒细胞增加
急性化脓性感染、粒细胞性白血病、溶血、急性出血、手术后、尿*症、酸中*、急性汞和铅中*等。
2、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寄生虫病。
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
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某些恶性肿瘤:尤其是肿瘤转移或有坏死灶的恶性肿瘤,嗜酸性粒细胞可有中度增高。
某些传染病。传染病感染期时,嗜酸性粒细胞常减少,在恢复期时则可见暂时性增高,惟有猩红热的急性期时,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其他,风湿性疾病、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时,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是一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较少见类型。这组疾病包括肺浸润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过敏性肉芽肿、嗜酸性粒细胞心内膜炎等。
3、嗜碱性粒细胞增加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癌转移、铅中*等。
4、淋巴细胞增多
在儿童时期,淋巴细胞可生理性增多。病理性淋巴细胞增多见于/p>
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感染,也可见于百日咳杆菌、结核杆菌、布氏杆菌、梅*螺旋体等的感染。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其他疾病:组织移植后的排斥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炎症等。
1、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X/L称为血小板减少。通常血小板数在50x/L以下,患者即有出血症状。可见于/p>
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放射线损伤、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纤维化等。
血小板破坏或消耗亢进免疫性破坏。如有血小板自身抗体(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淋巴瘤)、过敏性药物损伤(奎宁、磺胺类药)、病*感染(上呼吸道炎症、风疹)、血小板同种抗体(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输血后血小板减少症);消耗亢进(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自身异常(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大(肝硬化)、血液受到稀释(输入大量库存血)。
2、血小板增多
血小板x/L,称为血小板增多。
原发性增多。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其代表疾病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或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癌症患者。这种增多是轻度的,多在x/L以下,这种异常在原疾病得到治疗后会得到改善。
血小板平均容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平均容积代表单个血小板的平均容积,MPV为7.5~10.01fL;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表示血液中血小板大小的离散度,PDW为15.5%~17.1%。
MPV增加:血小板破坏增加而骨髓代偿功能良好者;造血功能抑制解除后。MPV增加是造血功能恢复的首要表现。
MPV减少: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成减少;有半数败血症患者MPV减低;PV随血小板而持续下降,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指标。
血浆总蛋白:总量6g%~7.5g%;白蛋白3.5g%~4.8g%;球蛋白2g%~3g%;白蛋白/球蛋白1.5~2/1。
葡萄糖:成人80mg%~%;儿童80mg~%;
总胆固醇:成人mg%~%;6岁以上儿童mg%~%。
甘油三酯:5.45/L(或40mg%~%)。
谷丙转氨酶:定量法2卡门氏~40卡门氏单位。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本文文字已获作者授权,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期美编:丽
往期推荐●●
//1
|浅析桥本甲状腺炎
//2
|哮喘病人的生活饮食注意事项
//3
|长夏养脾
//4
|推荐综合干果
想了解更多健康知识
请长按下方左侧图片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