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疮性肾炎传染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之肾炎秘方集 [复制链接]

1#

点击上方蓝字“岐*名家传承”→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就不会错过每篇好文章啦!

过敏性紫癜肾炎——消斑复肾汤(盖国忠方)

(组成)土茯苓30g,苍术20g,怀牛膝15g,*柏10g,商陆15g,防己10g,牛蒡子20g,穿山龙10g,炙甘草10g。

(功效主治)解*除湿,清热活血。用于过敏性紫癜肾炎。

(方解)盖国忠教授在总结前人论述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观察、验证和分析,提出了湿*内伏血分为其病机关键的学术观点。重用辛凉解*祛湿之品,配以活血通络之剂,并随症加减,收效颇佳。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归肝、胃二经,以土茯苓为君,取其解*、除湿热、利关节之功效;苍术、怀牛膝、*柏三味药是为三妙丸,共起除湿清热作用,为臣药;牛蒡子味苦性寒,有解*之功;防己味辛性寒,有祛湿利水之效,加之苦寒善利水消肿之商陆,协助君药清热血解*,利水消肿,牛蒡子还具有疏散风热的作用,风能胜湿,故可加强除湿热作用。湿*蕴结于血分,故加入活血通络药物穿山龙、怀牛膝以活血去湿,共为使药。炙甘草缓和药性,调和诸药,方中各药均为寒凉之品,加甘草使“寒药得之缓其寒”。诸药合用,解*除湿,清热活血,则诸症可除。

(验案)女,21岁。因双下肢皮肤紫癜反复发作3个月,伴眼睑轻度浮肿10天而求治。就诊前3个月因食物过敏而出现双下肢皮肤紫癜,无腹痛及关节肿痛,口服抗过敏药物后紫癜消退。1个月后复出现紫癜,继续口服抗过敏药物而疗效不显,转则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常用量),共计5天,紫癜逐渐减少。于就诊10天前晨起出现医院诊治,尿检:尿蛋白(++)隐血(++++),高倍镜下:红细胞15~20个,白细胞2~3个。因此到肾内科求治。求诊时症见:口干喜冷饮,小便色*,舌质红,苔*微腻,脉弦滑。

体检:血压正常,眼睑轻度浮肿,双下肢散在深红色斑点。实验室检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1.78g/L,肝肾功能、血脂正常,双肾及血管彩超正常,乙肝六项检查正常。西医诊断:过敏性紫癜肾炎。中医辨证为湿*蕴结证。予以消斑复肾汤加减治疗。1周后复诊,紫斑基本消退,口干症状缓解。效不更方,继服4周后,临床症状缓解,舌质红,苔*,脉弦滑。查尿蛋白(+),隐血(++),高倍镜下红细胞5~8个,24小时尿蛋白定量0.83g/L。继以消斑复肾汤随症加减。8周后尿蛋白(-),隐血(++),高倍镜下红细胞2~3个。守方继服10周后查尿检同前。至12周后查尿检正常,停用药物。随访1年未复发。

(方源)韩东彦,张亚春,孙永春.盖国忠教授治疗过敏性紫癜肾炎经验.中医研究,,19(6):48

慢性肾炎——水湿泛滥汤(童少伯方)

(组成)桂枝5~9g,白术(麸炒)15g,猪苓15g,带皮茯苓30g,泽泻15g,防己9~15g,椒目5~9g,大腹皮15g,陈葫芦30g,大赤豆30g。

(用法)水煎服。

(功效主治)通阳逐水,利湿消肿。主治慢性肾炎辨证为肾阳不足,水湿泛滥型。症见遍身浮肿,尿少(每日排量约m1),腹部胀大,面色白,畏寒,甚则恶心呕吐,咳嗽气急,渴不欲饮,舌质淡,苔薄,脉象沉细,或沉紧。

(方解)本方由五苓散和己椒苈*丸二方化裁而成。

(加减)若阳虚甚者加肉桂(后下)3~4g,熟附块(生煎)9~15g;伴有气喘加炙麻*3~9g,葶苈子(包)10~15g,大戟4.5~9g;脘腹胀闷加川厚朴5~9g,广木香4.5g。胃中寒冷加干姜3~4.5g;便秘,苔*者加生大*(后下)3~9g。尿量少于m1加黑白丑各4.5~9g,或商陆根9g。如胸腹积水不退者,加十枣丸或控涎丹1~3g,分2次服,于清晨4时服第1次,6时进食,9时服第2次,11时进食,这样可减少呕意等副作用,但必须遵循《内经》“大*治病,十去其六”之旨,药后小便渐多即应停服。适用于病起不久(一般不超过6~8个月),年龄较轻,正气并不太虚的阶段。

(验案)周某,男,26岁。全身水肿7个月余,时轻时重,近1个月水肿持续不退,伴有发热,咳嗽,腹胀,尿少。体检见面色苍白,腹水平脐,腹围79cm,舌质红,苔薄腻,脉沉细。西医诊断为慢性肾炎肾变型。入院时,辨证为脾肾阳气虚弱,复感外邪袭肺,先投肃肺化痰法,佐以利水之品,药后热虽退但咳未止。遂以通阳行水、健脾利气之法,方用水湿泛溢汤合二陈汤加减治之,药后咳止,腹胀、水肿均消。但感神疲,食欲不佳,此乃邪去正虚,脾肾两亏,气血不足之象,再予培补脾肾调理,共服药9个月,尿蛋白从(+++)~(+),血胆固醇从~.88mg%,酚红排泄试验从59%提高到78%。童氏认为本案虽见舌质红,但面色苍白,高度水肿,脉沉细,血压不高,尿中稍有红细胞,均为一派阳虚之象。因此,舌质红实是假象。故治疗应重脉、重症而舍舌,用通阳行水、健脾分消法后,其效果满意。说明童氏辨证施治之确切。

(方源)《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

慢性肾炎——水湿逗留方(童少伯方)

(组成)*芪30g,木防己9~12g,白术(麸炒)10g,椒目3~4.5g,猪苓15g,泽泻12g,姜皮4.5g,陈皮10g,带皮茯苓30g,大腹皮15g,大赤豆30g。

(用法)水煎服。

(功效主治)益气利尿,健脾渗湿。主治慢性肾炎辨证为脾阳不健,湿困中宫,水湿逗留型。症见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每日排量约m1),腹部膨大,四肢消瘦,面色微,略有形寒,纳少便溏,舌质淡,苔薄腻或白腻,脉沉细或濡滑。适用水肿持续数月以上尚不能减退者,或已经数次复发,本元较虚者。

(方解)本方由防己*芪汤、五苓散、五皮饮三方加减而成。

(加减)若气虚甚者加*参15~30g,*芪递加至90g。有大便溏泄者,用炮姜4.5g,肉桂粉3g,分2次吞服。伴胃呆作恶者,用姜半夏10~15g,草豆蔻(后下)3~4.5g。苔厚腻者,宜合胃苓汤加减。脾虚及肾,腹水持久不退者,加熟附块(先煎)4.5~9g,红参粉(吞服)4.5~9g,椒目4.5~9g,陈葫芦30g。

(方源)《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

慢性肾炎——下虚上盛汤(童少伯方)

(组成)生地*、麦冬、肉苁蓉、巴戟天、枸杞子、怀牛膝各9g,龟甲、生杜仲、桑寄生各15g。

(用法)水煎服。

(功效主治)育阴潜阳,平肝息风。主治慢性肾炎辨证为肾水不足,肝阳上亢,下虚上盛型。症见面热潮红,眩晕头痛,心悸失眠,腰酸遗精,肢体微肿,舌尖与边皆红,苔薄,脉小弦带数,或弦滑带数。

(方解)本方是由河间地*饮子增损而成。

(加减)若眩晕头痛甚者,加野菊花9g,石决明(先煎)15~30g,钩藤(后下)12g。目糊者加石决明子15~30g,女贞子12g。伴盗汗、心悸、失眠者,加牡蛎(先煎)30g,磁石(先煎)15g,或龙齿(先煎)15g,酸枣仁9g,远志4.5g。有遗精则加用金锁固精丸。见浮肿可合济生肾气丸复方加减。

(方源)《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

慢性肾炎——邪退正虚汤(童少伯方)

(组成)*芪15~30g,*参15~30g,白术、当归、杜仲、枸杞子、牡丹皮、泽泻各9g。

(用法)水煎服。

(功效主治)培补脾肾,益气养血。主治慢性肾炎辨证为脾肾虚弱、气血不足的邪退正虚型。症见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眩晕心悸,夜寐不酣,纳谷不馨,腰膝酸软,或有轻度浮肿。苔薄腻,脉濡细无力或带数。

(方解)本方由大补元煎衍化而来。

(加减)若食后作胀,舌苔较腻者,加姜半夏9g,陈皮4.5~9g,砂仁(后下)1.5~3g。如腰部酸痛严重者,加紫河车粉(吞服)3~6g。

(方源)《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

慢性肾炎——姜氏黑大豆丸(姜春华方)

(组成)黑大豆g,爵床30g,山药60g,*芪60g,苍术60g。

(用法)共研细末,炼蜜为丸。一般早晚各服1次,每次10g,温开水吞服。姜老指出,此方宜研末或入丸吞服。如果入汤煎,其效大逊。姜老在运用大剂健脾固肾之品的同时配合运用。待病情稳定后常服本丸以资巩固。

(功效主治)益气健脾,化瘀利水。用于面目下肢浮肿,腰痛(慢性肾炎、蛋白尿)。

(方解)黑大豆含丰富的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物质,既能补充肾炎患者丢失的蛋白,又能滋水补肾、固涩肾精、活血解*。爵床咸寒,清热解*,利湿消滞,活血止痛,两药用作主药。姜老认为均可降尿中蛋白,消除浮肿。*芪补中益气健脾,利水消肿,现代药理实验证明它有利尿消肿、降血压及强壮作用,能治肾炎蛋白尿症;苍术能健脾燥湿、解郁辟秽,药理实验证明它有兴奋肠蠕动、消除肠胀气的作用以及显著的排钾、钠、氯等无机盐的作用;山药能健脾补虚,滋精固肾。后三药配合,具有健脾益气、固肾摄精、利水消肿之功。

(方源)《内科名家姜春华学术经验集》

慢性肾炎——慢肾方(叶景华方)

(组成)鹿含草30g,怀牛膝10g,楮实子15g,金雀根30g,徐长卿30g,半枝莲30g,白茅根30g,*柏10g,菝契30g,山海棠片15片分3次吞服。

(用法)每日1剂,煎2汁。每隔3~4小时服1次,病重者1日2剂。

(功效主治)益肾清利,活血祛风。主治慢性肾炎,浮肿,腰部酸痛,乏力,蛋白尿,血尿,舌苔薄*,脉细弦。

(方解)慢性肾炎多表现为肾虚湿热瘀阻,用鹿含草、怀牛膝、楮实子以益肾;*柏、半枝莲、白茅根以清利湿热,徐长卿、菝契以祛风利湿,金雀根、山海棠、益母草以活血化瘀。

(加减)水湿潴留而肿甚小便少者,加赤猪苓各15g,泽泻30g,白术15g,桂枝10g,车前子30g;肝阳上亢而头晕胀痛,脉弦者,加白蒺藜10g,钩藤30g,川芎6g,地龙10g;神疲乏力,尿蛋白多者,加*芪30g,芡实30g;血尿多者,加血余炭6g,苎麻根15g,茜草根15g;泛恶呕吐,舌苔腻者,加制半夏10g,陈皮10g,厚朴6g,制茅术15g;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加生地*30g,知母10g;形寒肢冷,舌淡胖,脉沉细者,去清利之品,加熟附块6g,淫羊藿30g。

(验案)患者朱某,男性,37岁,农民。7岁时患肾炎,近2个月来尿中又出现蛋白,面部浮肿,用激素和氢氯噻嗪治疗未见好转而求治。患者面部及下肢浮肿,小便*,口干苦,纳可,大便正常,舌苔薄*质红,脉细缓。血压16/9.5kPa。化验:尿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6.9g,有少许红白细胞,血肌酐mol/L,尿素氮7.1mmol/L,血胆固醇9.3mmol/L、三酰甘油2.3mmol/L、血白蛋白30.5g/L,球蛋白28g/L。住院后坚持中医药治疗,给予慢肾方。湿热偏盛,故加重清化湿热。方用*柏10g,制茅术30g,川牛膝15g,鹿含草30g,半枝莲30g,金雀根30g,白茅根30g,赤芍10g,牡丹皮10g,徐长卿30g,菝契30g,毛冬青30g,夏枯草10g。服药3周浮肿消退,其他症状亦除,尿蛋白渐减少而转阴,复查血脂亦下降,住院4周后出院,门诊治疗5个月,一般情况好,恢复工作。

(方源)《叶景华医技精选》

-End-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