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793210.html岳美中(-),名钟秀,号锄云,河北省滦南县人。17岁充任小学教员,期间因病自学中医。年,医院中医部主任。年赴北平参加考试,取得医师资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唐山市中医工会主任,唐山市卫生局顾问。年,调任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筹备处门诊部副主任。曾任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协委员会医药卫生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中医院内科主任等。著有《岳美中医案集》、《岳美中论医集》、《岳美中老中医治疗老年病经验》、《岳美中医话集》、《中国麻风病学辑要》等。
1.玉米须治小儿慢性肾炎
小儿慢性肾炎,日久病深,面部多白无血色,或浮肿,精神委靡不振。用玉米须每日30~60克,煎汤代茶,连服6个月,有较好的效验。
学习和运用体会
病例:患者田某,男性,21岁。因久患慢性肾炎,反复迁延不愈,于年3月17日来就诊。患者面色苍白无华,切其脉虚数,右关尤甚,舌苔白腻,指纹浅淡。证现胃呆纳少,便溏,神疲。尿检查,蛋白+,有时微量,红细胞少许。久久不愈,遇感冒或劳累即加重。长期进以中西药无效。诊断为慢性肾炎兼脾虚,先投以参苓白术散作汤剂以健运脾胃,进服2~3周,进食量增加,大便正常,即长期服用玉米须。先储备干燥玉米须12千克,用时,取玉米须60克洗净,煎汤代茶,作1日量,渴即饮之,不拘次数,勿饮其他饮料,到就睡时若饮不完,次晓即倾去,再煎新汤饮之。要逐日坚持,切勿间断,间断则效果差。饮到3个月时,作检查,观察病情的趋向,若见效果再继续服3个月,则可痊愈。但仍需避风寒以防感冒,节劳累以速康复。年5月间,接到其父的来函,云:“坚持服玉米须8个月,并每两周注射胎盘球蛋白1支,迁延之肾炎已告痊愈,尿检查正常,无任何临床症状,食欲食量均好,面色红润,精神旺盛,一直坚持上学。”岳老多年临床经验,本品用于15岁以下男女患慢性肾炎儿童,坚持服用6个月,不需要服其他中西药品及针灸,基本上可达到治愈,再适当地休养一个时期(约3个月),则可恢复健康,不致复发。
2.苏子降气汤治疗慢性气管炎、肺气肿
苏子、橘红、半夏、当归、前胡、厚朴、肉桂、炙甘草、生姜
学习和运用体会
一方加沉香。主治男女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膈壅痰多,咽喉不利,咳嗽,虚烦引饮,头目昏眩,腰痛脚弱,肢体倦怠,腹痛如刺,冷热气满,大便风秘,涩滞不通,肢体浮肿,有妨饮食等。本方肺肾同治,为治上盛下虚,喘咳诸证之良方(痰涎少者不宜用)。凡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见该汤证者可用。
病例1:旷某,40岁,夙患慢性气管炎,每逢秋凉,则患咳嗽。于年9月20日初诊。诊其寸脉弦滑,视其舌润而胖,有齿痕,症见痰涎壅盛,肺气不利,咳喘频频。投以苏子降气汤原方。处方:苏子8克,炙甘草6克,半夏8克,当归4.5克,肉桂4.5克,橘红4.5克,前胡3克,厚朴3克,生姜3片。水煎服。4剂咳喘见轻,复诊仍原方照服4剂,喘止咳平,嘱日后若遇风凉再复发时可按原方服之。
病例2:王某,43岁,有肺气肿宿疾,于年5月22日就诊。切其脉右关浮大,咳嗽咯痰,呼吸不利,短气不足以息。患者自诉胸部满闷,周身无力,腰腿酸困,小便频数,午后两胫部浮肿。西医检查尚有肝下垂。因其脉右大而无力,主气虚,投以柴芍六君子汤,用以补气化痰,兼顾其肝。服4剂。27日复诊,腿肿见好,咳稍减,痰仍多,脉浮大如故,前方加苏子、桑白皮,再服4剂,6月3日三诊,咳稍轻而痰仍未减。乃改投苏子降气汤原方,咳与痰虽俱减,而胸满腰酸便数等症,未见消除。因考虑苏子降气汤是治疗咳喘的,就此而言,咳喘是矛盾的普遍性,而此例患者,还有其矛盾的特殊性,即胸满腰酸等证,而于原方中却未加入针对此特殊性矛盾的品味,难怪未能一起得到解决。于是加入人参以补气,加入沉香以纳气归肾,用肉桂治上盛下虚,更入冬虫夏草以化痰益气。服10余剂,诸症基本消除。
3.千金苇茎汤治肺痈
苇茎(锉)、薏苡仁、桃仁(去尖、皮、双仁者)、瓜瓣等。
学习和运用体会
病例1:张某,男,40余岁,患肺痈,于年就诊。自诉吐脓血3月后,医院。住院两个月无效果而出院,来看中医治疗。诊其脉,右寸虚数;问其症状,口燥咽干,胸胁隐痛,有鳞甲,二便赤涩,咳腥臭脓血痰;验其痰,置水中则沉,以双箸挑之,断为两段。诊为肺痈无疑。古人治肺痈,初起时用桔梗汤,此证历时既久,恐轻剂不能胜任,日久病重,用桔梗白散。肺脉虚数,恐峻剂伤正,再三考虑,乃取千金苇茎汤,因它具有重不伤峻、缓不偏懈的优点。鲜苇茎(取在土中直上之茎,去软皮及节)30克,瓜瓣(即甜瓜子)15克,桃仁(去皮带尖)9克,薏苡仁24克。水5盅,先煮苇茎,去渣,取3盅,再入诸药,煮成2盅,分服。先服10剂。苇,前人谓即芦,此方用鲜苇茎即可,其味甘寒无*,主肺痈烦热;瓜瓣,*熟味甘者佳,主腹内结聚,破溃脓血,最为内痈要药;桃仁主瘀血内结;薏苡仁主补肺清湿热。总观苇茎汤有化血成痰之功,肺病所吐脓皆为瘀血所化。二诊:药后口燥咽干见轻,二便稍清畅,吐臭脓血如故。嘱再照原方服10剂。经过治疗,1月后,胸部畅适,痰基本无臭味。嘱再服5~10剂,以巩固疗效。半年后追访,情况良好。
从这一病例的治疗经过中体会到,医生临床疗效的高低,除急性病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守方,特别是长期不愈而少变化的慢性病,要看医生掌握和动用有效方药的坚持程度如何。如果能够比较正确而熟练地运用方药,做到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再能坚持下去则可由渐变达到突变,收到预期的效果。反之,对有效方药信心不大,或嫌取效不速,擅改屡改,师心自用,不但无效,甚至会走错路,给患者造成危害。慢性病往往能经受各种性质不同的方药,在初服2~3剂后,反应不大。譬如病属隐蔽的阳证,审证未明,投以辛热之剂,服后也有呈现精神振作的现象,但持续不改,则现口燥舌干,二便赤滞,是即药不对证,急须另图,阴证误治亦然。又有的疾病,独处藏患,或水饮,或虫积,或死血,药力所及,捣其巢穴,则邪溃外窜,自寻出路,或泄利,或寒战,或下血,使患者瞑眩,病家惊扰,医生当此,须有定见,安慰患者,说明病机药理,使之仍服原方,以竟全功。岳老在临床之际也曾遇到进归脾汤而大泄,予小柴胡汤而战汗的,若无主见,纷更方药,则反误病人。
4.资生丸治疗脾虚证
白术(米泔水浸)、人参(去芦)。白茯苓(去粗皮)、橘红、山楂、神曲、川*连(姜汁炒)、白豆蔻仁、泽泻、桔梗、藿香、甘草、白扁豆、莲肉(去心)、薏苡仁、山药、麦芽、芡实等。
学习和运用体会
病例1:戈某,女,12岁。因其母体弱多病,晚生此女,先天不足,累及后天,从襁褓时即发育不够好,直到现在,身矮肌瘦,稍一动作即感劳累气短,懒于玩耍,且目力非常衰弱,一读书写字,不超过10分钟,即感觉目抽而痛,因之休学。在上海治疗一段时间,无效,于年11月初来北京就诊。切其脉虚软,舌淡,面色?白,目白睛过白,大便有时不成条,食极少,每顿不过半两许。认为是脾胃不足,并无其他疾患。为治疗这种功能衰减,用资生丸以培养后天之本。人参45克,茯苓30克,白术45克,山药30克,薏苡仁22.5克,莲子30克,芡实22.5克,甘草15克,陈皮30克,麦芽30克,神曲30克,白豆蔻12克,桔梗15克,藿香15克,川*连6克,砂仁22.5克,白扁豆22.5克,山楂22.5克。此方原为丸剂,微嫌蜜丸碍消化,改作煎剂用。共为粗末,每6克,煎2次合在一处,午、晚饭后1小时左右各服1次。服20天后,即食量大增,1月后,每餐可进3两,面色红润,精神焕发,喜玩乐动,目力亦见强,能看书写字持续半小时以上。因令她坚持服下去,并请眼科为诊视目疾,云系远视眼,因营养不足所致。可配眼镜以帮助目力,未予开药方治疗。
病例2:某男,70岁,干部。年10月底初诊,患者经常多病。现患肝炎,脘腹胀,食欲不振,很长时期每餐不过50克,午后心下痞硬,嗳气不止,大便稀薄,肝功能不正常。服西药多反应,因只服中药,已半年余。药后则脘胀稍舒,不多时胀满又起,且逐日加重,体力不支,有碍工作。接诊时,脉濡而无力,右关沉取欲无,左关稍弦,舌质苔白而润;症状,心下胀满,午饭后胀更甚,嗳气多,间有矢气而不畅。是肝脾不和之象,而脾虚尤为主要矛盾。因脾虚日久,食量特少。诊视后,索视以前所服方剂,则理气降逆之品居多且量亦大。
余思此证既属肝脾问病,而脾之生理日见减退,致失健运之力,不能输布精液灌溉全身,理宜先补脾胃以扶持其本,使脾的运化功能有所恢复,食香而多,则不理虚气而虚气自无从而生,胀满自无从而起。且久病虚弱,治宜顾护正气,而理气降逆之品均具耗散克伐之性,愈开破则正气愈虚,正气愈虚则胀满愈甚,因而开破之药,势必由小量而增至大量,大量开破,脾气愈虚,互为因果,病患缠绵,日见沉重,是势所必至、理有固然的。因此治疗需要注重培本,取补脾之法,稍佐理气降逆,以消除当前之胀满,并推动补药之远行,古方资生丸,适为的对之方。
唯虑现在脾胃无力,进少量饮食,尚不能消化吸收,若投大量药剂,反给脾胃增加负担,欲扶之适以倾之。拟小量缓投,守方不变,因处资生丸方,改为粗末,每9克作1天量,煎两次合一处,分温服。隔两日一复诊,观察病情有无变化。一周后,嗳气减,矢气多,胀满轻,时间亦缩短,脉沉取较有力,舌苔少,纳食由每餐50克增至克。患者非常高兴。续服原方半月,脾虚基本痊愈。肝功能检查亦有所改善,回原工作岗位。嘱仍服原方一个时期,以巩固疗效。本方是缪仲醇在《和剂局方》参苓白术散上加味而成,作者原意取《易》“大哉坤元,万物资生”而命名。本方用治纳食少而不馨之脾虚证,效果良好,尤宜于老年人。古人用治妊娠3~5月习惯性坠胎者,亦治妊娠呕吐。都是从固脾元着眼。
5.耆婆万病丸治小腹膨胀证
牛*、麝香、犀角(镑)、桑白皮(锉炒)、赤茯苓、干姜(炮)、桂心、当归、芍药、甘遂、*芩、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细辛、桔梗、巴豆(去皮心膜,炒)、前胡、紫菀(去芦)、蒲*(微妙)、葶苈子(炒)、防风、人参、朱砂、雄*(油煎)、*连(去须)、大戟(锉炒)、禹余粮(醋煅研、水飞)、芫花(醋炒赤)各4.5克,蜈蚣6节(去头足,炙)、蜥蜴(去头足,炙)3.3厘米,芫青14枚(入糯米同妙,米色*黑,去头足翅)。(石蜥蜴,即山地之石龙子,药店多不备,须自捉捕,新瓦焙干待用。芫青如无,可用斑蝥代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适用于痞块,五脏滞气,积聚壅闭,心腹胀满等证。研为细末,牛*、麝香、犀角、朱砂、雄*、禹余粮、巴豆,另研;余药合捣,重绢下筛,白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丸,平旦空腹时温酒或热汤、生姜汤送下,取微下毫升恶水为度。若不吐利,更加1丸,或至3~5丸,须吐利为度,不得限以丸数。病强药少,即不吐利,更非它故。若其发迟,以热饮汁投之;若吐利不止,即以酢饮两三口止之。近病用多,积久疾病即少服,常以微溏利为度。禁忌及调护:忌食陈臭生冷、酢滑黏食、大蒜、猪、鸡、鱼、狗、牛、马、驴肉、白酒,戒房事。一日服二补之,得食新米、韭根汁,作羹粥臛(音霍,肉羹也)饮食之。三四顿大良,亦不得全饱。产妇勿服之。吐利以后常须闭口少语,于无风处温床暖室将息。
张璐《千金方衍义》曰:“此方首治七种癖块……八种大风,种种诸疾。方中牛*、麝脐,开关利窍,犀角、*连,消瘀散热;朱砂、雄*,镇惊豁痰;蜈蚣、蜥蜴、芫青,攻*祛风;巴豆、芫花、甘遂、大戟、葶苈,破积利水;干姜、桂心、蜀椒、细辛、开痹逐湿;川芎、当归、芍药、蒲*、紫菀,和血通经;桑皮、前胡、防风、*芩、茯苓、桔梗,透表达气;人参助诸药力,禹余粮固诸药性,共襄搜根剔弊之功。凡系实症,便可谅用,不必拘以方剂等治也。余尝用治10年、20年痼疾,如伏痰悬饮,当背恶寒,无不神应;肢体沉重,腰腿酸痛,服之即捷,而坚积痞块,虽未全瘳,势亦大减,惜乎世罕知用耳!”
病例:江某,女,年2月间因患小腹膨胀证前来诊治。其小腹于2年前渐次胀大,来诊时已如怀孕六七月状,大、小便正常,月经正常,无甚痛苦。曾已服用各种祛瘀活血与理气通络之剂,迄未收效。诊其脉稍涩,舌正常无苔,按其小腹中等硬度,不痛。考虑此证既经用活血与理气之剂不验,则不能再走消胀去瘀之老路,乃用针刺法并辅以攻补兼施之汤剂缓缓图治。针刺到6月间,腹围略减2寸余,因继续针下去,到9月底,腹围却分毫未减,但也未增大。岳老固辞乏术,奈患者坚决不允,每隔日即来央求研究治法。我感其诚意,广查医籍,见到民国初医生恽铁樵曾自服《千金方》内之耆婆万病丸治愈不能名状的药蛊怪症,在恽的大胆用药的启发下也采用了耆婆万病丸治疗本证。按此方服后,以吐利为效证,则应以巴豆为主药,而以芫花、大戟、甘遂、葶苈子破积利水之品为辅药,其余攻*祛风通窍活血等,均为猛药。患者服此丸1月后,大便只是有些溏薄,小便正常,从未见有下血块及排气或脓样物,病已消除大半,服到两月时,腰围即完全正常。此丸对本病的治愈,其机转如何,必定有其道理在。
6.补中益气汤治疗脾虚气陷长期尿血
*芪、人参、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枣。
学习和运用体会
如血不足,重用当归;精神短少,加人参、五味;嗌干,加葛根;头痛,加蔓荆子,痛甚,加川芎,脑顶痛,加藁本、细辛;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加羌活、防风;有痰,加半夏、生姜;胃寒气滞,加木香、青皮、白豆蔻;腹胀,加枳实、厚朴、木香、砂仁;腹痛,加芍药、甘草;能食而心下痞,加*连;咽痛,加桔梗;有寒,加肉桂;湿盛,加苍术;阴火,加*柏、知母;大便秘,加酒煨大*;咳嗽,春加旋覆花、款冬花,夏加麦冬、五味子,秋加麻*、*芩,冬加不去根节麻*。
病例:胡某,女性,28岁,已婚。于年6月28日来院就诊。切其脉大而虚,望其舌质淡,右侧有白苔,面色萎*,自诉尿血证年久不愈。自22岁起,尿血即时止时发,而在劳累后更容易导致复发。曾经西医多次检查,没有找到病灶,因而也没有查明原因。也曾经过中医多次治疗,凡八正散、小蓟饮子、五淋散等清热利湿消瘀之剂,屡服都未能收效,终年郁郁,苦恼不堪。问其小腹是否常有感觉?患者述,一经劳累,则小腹坠胀而下血。岳老认为:这就是尿血的病源。
李东垣云:“劳役过度,而损耗元气。既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能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肝。”肾受邪必影响膀胱,所以现尿血之症。现已患病6年不愈,久病脉虚大,面色萎*主气虚,舌质淡,右侧白苔主血虚气弱,无力运化中州。尿血是疾患的现象,脾气下陷才是疾患的本质。脾气下陷以致下血,是虚寒证,非积热蕴湿之证有炎灶可寻,无热可清,无湿可渗,治法既同脾虚气陷之尿血证,则宣升举其气,温补其阳,使脾能健运,饮食之精微得以四布而无下流之患,则不治血而血自然能止。
东垣之补中益气汤,确是的对之方,因即书方予之,嘱较长期地服用。炙*芪、白术、*参各9克、升麻1.5克,柴胡3克,当归9克,陈皮3克,炙甘草4.5克,*柏(盐炒)、知母(盐炒)各3克,10剂,水煎服。方中升麻、柴胡以升举脾阳;*芪、白术、*参、甘草以补气健脾,因补气能间接生血,所谓阳长则阴生,且方中归身有直接补血作用;陈皮防止有壅滞之弊;加知母、*柏以滋肾水,清阴火。前后共治疗4个半月,服补中益气汤10余剂,补中益气丸20袋。自服药后,即有劳累亦从未尿血,唯有时小便滴沥,7月25日经检查,膀胱口轻度充血水肿。曾予仲景当归芍药散作汤用,服10余剂。
赵献可认为“后天脾土,非得先天之气不行,此气因劳而下陷于太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故用升麻、柴胡以佐*参、*芪,是方所以补益后天中之先天也。凡脾胃不足,喜甘而恶苦,喜补而恶攻,喜温而恶寒,喜通而恶滞,喜升而恶降,喜燥而恶湿,此方得之矣”。陆丽京认为“此为清阳下陷者言之,非为下虚而清阳不升者言之也。倘人之两尺虚微者,或是肾中水竭,或是命门火衰,若再一升提,则若大木将摇而拔其本也”。
7.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腹胀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等。
学习和运用体会
病例:尹某,男性,患腹胀证,自述心下胀满,日夜有不适感,是属虚胀证。投以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厚朴12克,生姜、半夏各9克,甘草(炙)6克,*参4.5克。经复诊1次,未易方而愈。腹胀一证,有实有虚,实者腹坚硬,拒按而痛、舌苔*厚或滑腻,是食积或加秽滞,宜小陷胸汤,或消导、攻下剂。虚者腹虽胀而按之柔软,且喜按压,按下去也不作痛,即痛也很轻微,舌无苔或稍有薄白苔。是胃机能衰弱,致使食物有所残留,分解产气,壅塞于胃中而作胀。这个病例,既主诉腹胀满,且为按之不痛,是属虚胀,故投以此汤即迅速收到效果。
“胀非苦不泄”,厚朴味苦性温,通泄脾胃之气分,用作主药;“满非辛不散”,半夏辛温和胃,生姜辛通滞气,用作辅药;人参鼓舞胃气,主治心下虚痞胀满,佐以甘草滋胃生津。通补兼施,法颇完密。适用于慢性胃炎等病腹胀满者,发汗后或下后腹胀者,均验。
8.当归芍药散治腹痛
当归、芍药、茯苓、白术、泽泻、川芎等。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适用于男女老幼脐旁至胸下挛急痛,妇人子宫痉痛,头目眩晕,心悸、心下悸,肉瞤筋惕(都是水气为患),目赤痛(目赤,是水气挟血上凌,目中粉赤色,不似暴发火眼之深红色并肿,应细辨)。面色萎*,有贫血倾向,腰膝易冷,小便频数或不利。应用范围颇广,如浮肿、习惯性流产、月经痛、慢性肾炎、脚气等具有适于用本方之证候者。
病例1:邵某、眭某,均为女性,少腹作痛,白带多,头晕,诊断为慢性盆腔炎。予以当归芍药散作汤。当归9克,白芍18克,川芎6克,白术、茯苓各9克,泽泻12克。数剂后,腹痛与头晕基本消失,白带见少。眭某长期腹痛,小腹重坠,白带多,头目眩晕。投当归芍药散作汤用,3剂,腹痛白带均减,改用少腹逐瘀汤治其白带证。
《金匮要略》当归芍药散,主治“妇人怀娠,腹中痛”,又治“妇人腹中诸疾痛”。尤在泾渭“疖音绞,腹中急也。乃血不足而水反侵之也,血不足而水侵,则胎失其所养,而反得其所害矣”。此方之证,腹中挛急而痛,或上迫心下及胸,或小便有不利,痛时或不能俯仰。腹诊:脐旁拘挛疼痛,有的推动右侧移于左,推左则移于右,腹中如有物而非块,属血与水停滞。方中川芎、当归、芍药和血舒肝,益血之虚;茯苓、白术、泽泻运脾胜湿,除水之气。方中多用芍药,芍药专主拘挛,取其缓解腹中急痛。合用之,既疏瘀滞之血,又散郁蓄之水。服后小便或如血色,大便或有下水者,系药中病,是佳兆,应坚持多服之。
9.甘草泻心汤治中焦气虚大便燥结证
甘草、*芩、干姜、半夏、大枣(擘)、*连等。
学习和运用体会
病例:宋某,男性,55岁,年12月31日初诊。主诉便燥数月,每饥时胃脘胀痛,吐酸,得按则痛减,得矢气则快然,唯矢气不多,亦不渴。诊见面部虚浮,脉濡缓。投甘草泻心汤加茯苓,3剂后大便稍畅,矢气转多。改投防己*芪汤加附子4.5克,1剂后大便甚畅,痛胀均减,面浮亦消,唯偶觉烧心,原方加茯苓又服2剂,3月后随访,诸症皆消。
甘草泻心汤证本为误下太阳成痞而兼呕、烦、下利,仲景已指出,“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而成,本例诸症无一与甘草泻心汤相符者,且结硬与雷鸣下利则更属于对立。而能断然施之者,是因为胃气虚馁,湿满于中,针对实质,异病同治。胃气虚馁,急于求食自安,则饥时痛胀并作;滞填中焦,枢机不利,传化迟缓,食物留于肠胃必久,而便为之燥。本方加茯苓,缓中补虚,升清降浊,服后矢气转多,大便转畅,已收降浊之效,遂以防己*芪汤补虚,更加附子通阳,祛邪兼顾扶正,中宫既健,传化为常,则诸症皆瘳。设为因燥而疏通,因胀而宽中,因痛而行气,必犯虚虚实实之戒,临症者慎之。
10.大柴胡汤加味治慢性胆囊炎
柴胡、*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大*。
学习和运用体会
病例:李某,女性。患胆囊炎,右季肋部有自发痛与压痛感,常有微热,并出现恶心,食欲不振,腹部膨满,鼓肠嗳气,脉弦大。投以大柴胡汤加味。柴胡12克,白芍9克,枳实、大*各6克,*芩、半夏各9克,生姜15克,大枣4枚(擘),金钱草24克,滑石12克,鸡内金12克,连服7剂,食欲见佳,鼓肠嗳气均大减。再进原方4剂,胁痛亦轻,唯微热未退,改用小柴胡汤加鳖甲、青蒿、秦艽、郁金治之。
仲景《伤寒论》大柴胡汤,以柴胡疏少阳胆经之热,更有*芩助之;枳实合芍药能除心下郁塞感,大*能诱导瘀热下行,半夏、大枣以和胃,重用生姜以制止呕恶,外加金钱草利胆清热,滑石利尿泄热,鸡内金克化积热。此方用以治*疸及胆结石亦有效。
11.炙甘草汤治心动悸脉结代
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阿胶、麦门冬、火麻仁、大枣。
学习和运用体会
适用于心悸亢进(或有脉结代者),皮肤枯燥,容易疲劳,手足烦热,口干,大便秘结等。
病例:王某,男性,患心动悸证,脉小弱无力,两腿酸软,予以炙甘草汤。炙甘草12克,桂枝、生姜各9克,麦门冬18克,酸枣仁9克,人参、阿胶各6克,生地*8克,大枣10枚(擘)。以水4盅,酒3盅,先煮8味,取2盅,去渣,纳阿胶化开,分2次温服。4剂而两腿觉有力,再4剂而心动悸基本消失。用此方曾治友人徐某之姊咳喘,涎唾多,心中泛泛恶恶者,服3剂即愈。叶天士常用此方治荣卫亏损之全、半身麻感症,效果亦颇著。近年许多临床医生用治于一些心脏病脉结代,也收到一定的疗效。
12.四君子汤加山药治低烧
人参、山药、白术、茯苓、炙甘草等。
学习和运用体会
病例:庄某,女性,患长期低烧症。7月24日就诊,低烧37.5℃,脉微数,舌布薄白苔,腹时时胀痛。认为是脾虚之证,以四君子汤加山药予之。1周后复诊,低烧腹胀均减。持续服前方至8月14日,低烧与腹胀痊愈。久热不退之证,治之极难见效,低烧在38℃上下者,也不易治愈。此证多属脾阴不足,如庄之低烧有腹胀痛,予《和剂局方》四君子汤加山药,兼旬而两证均愈。年曾治一女孩,年6岁,患低烧不退证半年之久,医院3月余,凡西药之退热剂无不历试,而未能获效,请岳老会诊,认为小儿系稚阳之体,多脾阴不足,久热更有所耗损,予四君子汤加山药以滋脾阴,不数剂而热平。
低烧一证,有属脾阴虚者,此两案皆是;有属肾阴虚者,杨拜苏《荐粹医话》引:“赵养葵《医贯》云:余见发疟有面赤口渴者,俱作肾中真阴虚治,无不立应。凡见患者寒来如冰,热来如烙,惟面赤如脂,渴欲饮水者,以六味(指六味地*汤)加柴胡、芍药、肉桂、五味(按即都气丸加柴胡、芍药)大帖,一服而愈,余得此法,屡屡获效,且不必拘定寒来如冰,热来如烙,即无寒但热,久而不退,或时热时退,缠绵不已者,—用此方,无不立应。”低烧之证,得《医贯》六味丸加味方之属肾阴而发者,与四君汤加味之属脾阴虚而发者,都可得而解决。唯所谓“面赤如脂,渴欲饮水”之证,临床应加以辨析,面赤如脂,是淡红娇嫩之色,为阴盛于下格阳于上之戴阳轻证;渴欲饮水,“欲”字宜着眼,即渴而索水至前每不欲饮,虽饮亦不欲下咽,皆阴盛于内的表面现象,故以肉桂引火归原,五味收摄浮阳,以奏退热之功,并非无的放矢盲目滥投温热之药者。
13.真武汤治浮肿
茯苓、芍药、白术、生姜、炮附子等。
学习和运用体会
病例:康某,男性,患者四肢浮肿,易冷,下肢尤甚,小便少,小腹作胀,脉沉微。投予真武汤。茯苓、白术各12克,炒白芍、炮附子、生姜各9克,4剂后,小便见多,再续予数剂,浮肿见消,唯夜间下利,改用实脾饮以止泻,兼防浮肿再现。
仲景《伤寒论》真武汤,又名玄武汤,为回阳去水之重剂,是少阴经之主方。以壮元阳以消阴翳,逐留垢以清水道。方中茯苓、白术补脾利水能伐肾邪,附子回阳以壮真火,逐虚寒;生姜温散停水;尤妙在佐以芍药之酸收,亟敛阳气归根于阴,即所谓“补阳必须兼和阴”。适用于一般生机不足、代谢功能低下,“水气”停滞下腹部,目眩心悸,手足易冷、下泻水样便等。曾用此方治疗慢性肾炎晚期之尿*症,症见头晕心悸,肉瞤动,呕逆,小便不利。认为头晕心悸是水气上凌,肉瞤动是水袭肌肤,呕逆是胃受水*之干扰,小便不利是膀胱尿潴留而不下,都合乎少阴病有水气之证。投以真武汤能使小便通利,使一系列症状减轻。
14.泻心汤治疗肝炎腹胀
半夏、*芩、干姜、人参、炙甘草、*连、大枣等。
学习和运用体会
病例:徐某,男性,42岁,*人。病程较久,年8月起,食欲不振,疲乏无力,大便日2~4次,呈稀糊状,腹胀多矢气,医院诊断为慢性肝炎,治疗10个月出院。此后因病情反复发作,5年中先后4次住院,每次均有明显之肠胃症状。年元月入院,8月7日会诊,经治医师谓:肝功能谷丙转氨酶略高,其他项目均在正常范围内,唯消化道有症状,8个月来多次应用表飞鸣、胃舒平、消胀灵、薄荷脑、次碳酸铋、*连素、酵母片、四环素等健胃、消胀、止泻与制菌剂治疗,终未收效;现仍食欲不振,口微苦,食已胃脘满闷腹胀,干噫食臭,午后脘部胀甚,矢气不畅,甚则烦闷懒言,大便溏,日2~4次,多至5次,无腹痛及下坠感,精神疲惫,不欲出屋活动,睡眠不佳,每夜3~4小时,少至2小时,肝区时痛,望其体形矮胖,舌苔白润微*,脉沉而有力,右关略虚,为寒热夹杂,阴阳失调,升降失常的慢性胃肠功能失调病证,取用仲景半夏泻心汤,以调和之。*参、清半夏各9克,干姜、炙甘草各4.5克,*芩9克,*连3克,大枣4枚(擘),以水毫升煎至毫升,去滓再煎取毫升,早晚分服,日1剂。药后诸症逐渐减轻,服至40余剂时,患者自作总结云:月余在5个方面均有明显改善,食欲增进,食已脘中胀闷未作,腹胀有时只轻微发作,此其—;精力较前充沛,喜欢到院中散步或做些其他活动,时间略长也不感疲劳,此其二;大便基本上一日一次成形,消化较好,大便时能随之排出多量气体,甚畅快,此其三;肝区疼痛基本消失,有时虽微微发作,但少时即逝,此其四;睡眠增加,夜间可5~6小时,中午亦可睡半小时许,此其五。多年久病,功效有进展。后因晚间入睡不快,转服养心安神之剂。年2月5日再次就诊时,前症复作,处半夏泻心汤,10余剂后,效验不著,改服附子理中汤,7剂后,诸症不惟不减,反心下胀闷加剧,大便次数增多,复又用半夏泻心汤加茯苓,20余剂,获得显效。后来大便不实、次数多及心下痞满,虽有因饮食或其他原因时有反复,而在服用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的调理下,逐渐疗效巩固,于11月份出院。
本病例为一肝炎所致的肠胃功能失调,此次住院以来,虽曾反复地而且较长时间地应用西药治疗,均未获得满意效果。中药治疗后,短期内症状即基本消失,反映中药对调整肠胃机能有—定作用,唯诊断治疗必须丝丝入扣。前期措施可谓得当,后期之治,初服泻心10余剂不效,认为以往长期应用芩、连之苦寒,阳明之邪热已清,唯余太阴虚寒,忽略了心下属胃,与口苦胀闷为胃邪犹在之征,运用附子理中,适助其热,致病情加剧,后改泻心,又奏卓效。二方之治,一在脾,一在胃;一在温中补虚,一在和解寒热,应用时当注意。
15.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痹证
桂枝、芍药、甘草、麻*、生姜、白术、知母、防风、炮附子。
学习和运用体会
病例:岳某,男性,17岁,河北省滦县人。于年5月,因去河中洗澡捉鱼受凉,数日后左股关节肿痛,渐及两膝关节亦发红,肿大疼痛。左侧尤甚,不能行走,两膝屈伸不利,经常发烧,体温38℃左右,已经4个月之久,多方医治无效,经投与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数剂而愈。5年后,于年夏因雨淋受冷,又发生周围肌肉疼痛,午后发烧痛剧,无汗,二便如常,苔白舌濡,乃按《金匮要略》所载“病者—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可与麻*杏仁薏苡仁甘草汤”的方法治疗,前后共服16剂而愈。但左腿仍不甚灵活,又于年3月13日来院诊治。此时只觉左膝关节发沉而胀,足胫发凉而不出汗,走路不灵活,尤其走路后上述症状加剧,且有疼痛感,但疼痛部位游走不定。时常心跳,头晕气短。体格检查:发育中等,营养较差,舌被轻度白苔,脉数,90次/分,右尺稍大,周身皮肤发干,颈及周身淋巴结未见肿大,巩膜未显异常。胸廓脊柱发育正常。心浊音域不大,心音钝,节律整齐,心率90次/分。肺无明显改变。腹部未见阳性体征,两膝关节无移动杂音,无红肿压痛,唯于移动时稍感疼痛,走路时可现左腿发直,稍呈蹒跚状,两下腿皮肤干燥,肌肉消瘦,风湿急症虽解,余邪未尽,久郁复化为热,而现热久烁津,经脉失养,久犯于下,以致步履蹒跚,肤干消瘦,风热上壅,头晕气短。
《金匮要略》曰:“诸肢节疼痛,身体尪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药尽2剂,遍身涔涔汗出,汗后身出核桃大紫包甚多,皮肤瘙痒。此乃风湿之邪欲从表散之候。药尽6剂之际,两足走路轻快,心跳气短、头晕、步履蹒跚等症消失。下肢亦潮润不干,舌有少许薄白苔,脉象和缓,68次/分,仍用前方稍减其量而投之,3剂后诸症消失,2年后追踪,又因淋雨受湿复发,条件所限,未能及时治疗,因而迁延不愈。
此例在病初及收尾均用桂枝芍药知母汤获效,而桂枝芍药知母汤,从组方而言,其主要功用乃通阳行痹祛风胜湿之剂,但对方证寒热,前人有所争执。有认为是治风寒湿痹;有认为是湿热痹证,然风湿之新者寒热易别,如风湿久郁,则随机体机能之反应不同,有湿从寒化而为寒湿留于关节者,而此例则为湿从风化偏热之症。参阅《金匮要略》防己*芪汤证、桂枝附子汤证,可知此方实为风湿化热而设。桂枝附子汤则为稍偏寒湿,防己*芪汤则宜风湿偏表。
病例:陈某,女性,50多岁,于年11月,为风寒所袭,发烧,左肩关节疼痛不能活动,左拇指第一节红肿热痛,两膝关节疼不可屈伸。至年3月来院诊治,患者已难自己行走,由其夫扶持入诊室,当时上午体温为38℃,脉象细弱而数,92次/分,据自述午后每发寒热。投予桂枝芍药知母汤后,热退,3剂后已自能行动,继服10余剂,诸症皆除,可见此方所治之痹,实为偏于热者。
16.甘麦大枣汤治脏躁证
炙甘草、小麦、大枣等。
学习和运用体会
病例1:医院诊一男子,年约30余岁,中等身材,*白面色,因患精神病,曾两次去济南精神病院治疗无效而来求诊。查其具有典型的悲伤欲哭,喜笑无常,不时欠伸,状似“巫婆拟神灵”的脏躁证。遂投以甘麦大枣汤。甘草、整小麦各9克,大枣6枚,药尽7剂而愈,追踪3年未发。病例2:年于滦县诊治一女性徐某,19岁,欠伸不安,哭笑无常,得脏躁证,亦投以上方,其父曰:“方中之药,系经常之食品。”归后,取仓中之小麦克左右,大枣克左右,购甘草一大把,用锅煎熬之,令其女恣饱饮之,药后患者感头晕颇重,继之昏睡一昼夜始醒,翌日其父来述服药经过,嘱按原方服之。进数剂,经久未发。
甘麦大枣汤治妇人脏躁,是方是病,医籍屡载;唯男子患此,且以本方治愈,则罕见,是知医学典籍不可不读,不读则无所比较遵循;亦不可死读,死读则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更因本病系情志内伤所致,机理复杂,临证须详加辨析,务求药证相合,不可专恃一方。本证悲伤欲哭,时出妄言,与癫狂相近,然癫狂证的妄言特点为前后相失,出口即忘;本症则近似情理,移时犹记。表现不同,机理有异,方药亦殊。
17.锄云止咳汤
荆芥6克,前胡9克,白前6克,杏仁9克,贝母9克,化橘红6克,连翘9克,百部草9克,紫菀9克,桔梗6克,甘草3克,芦根24克。疏风清热,祛痰止咳。主治慢性支气管炎,症见咳嗽痰多,色白而黏,胸闷喉痒,日久不愈者。日服1剂,水煎2次分服。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以荆芥疏散积久之风寒余邪,前胡下气祛痰,白前祛深在之痰,浙贝母治外感咳嗽,合杏仁利肺气,有相互促进作用,橘红咳而喉痒者必用,连翘、甘草解*,百部草镇咳,桔梗利胸膈排痰,茅根清肺热,紫菀治伤风痰咳。诸药合力共奏止嗽之功,而冠名“锄云止咳汤”。
病例:高某某,男性,58岁。患气管炎,咳嗽夜甚,喉痒,胸闷,多痰,日久不愈。处锄云止咳汤原方,嘱服4剂。复诊大见轻减,夜间已不咳,剩有微喘,仍痰多,加海浮石9克祛痰,紫苏子9克定喘,服4剂,追访已愈。岳老治寒热兼痰之证,反对强制其咳或兜涩其痰,而主用宣散、清热、祛痰之剂,其制“锄云止咳汤”,诚为经验之得,临床用之,多有效验。
18.安脑丸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
金钱白花蛇6条(去头,隔纸烘,研筛),全蝎9克,白附子4.5克,薄荷、梅片各9克,独活15克,川生乌6克,天麻9克,明雄*、麻*各60克,犀牛*4.5克,麝香3克。
上药另将麻*用陈绍兴酒2盅煎至1盅,去渣不用,再于所煎之酒内加入蜜15克,熬至成膏,勿令焦赤,再将前11味药分轧细或研细,合一处,对入热药膏,众手疾拈做丸,如绿豆大(如无金钱白花蛇,真蕲蛇可代用。真蕲蛇约需18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乙型脑炎当发生抽搐阶段,中医谓之暑风,或暑痉,或暑痫,是季节性的流行痉病,较一般惊风抽搐为重。因系时病侵犯脑部所发之病,非有祛邪解*之品不足以消除沉重弥漫之脑炎,所以用多量之雄*;非有解表通阳之药不足以透发经脉留滞之时邪,所以麻*之量亦与雄*等重。金钱蛇、全蝎能弛缓痉挛抽搐,是本方之主药。天麻、独活、白附子、薄荷疏风祛湿散热,是间接治痉,并辅佐麻*发越病邪。川乌生用取其剽悍之力,直达病所。又用麝香、冰片之香窜以开窍,用牛*之幽香以化痰,更以陈酒熬膏,同白附子引药上行头部,各药在相互联系下,以成其疏风止痉解*扶邪之功,用治流行性乙型脑炎之抽搐,确为对症之良剂。
19.发高热抽搐用安脑丸之引药
犀角尖(磨冲)1克,龙胆草(炒)1.5克,细生地12克,蝎尾(炙研)0.6克,川*连1克,归身9克,煎汤送服安脑丸2粒,病重者,需连服4或5帖,并将第1帖内加羚羊角0.6克。此指最重者而言,通常只要照安脑丸仿单服药即已妥当。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虽为安脑丸之引药,实系双轨并进之大药,龙胆草在《千金方》为治痉之必需品,于发高烧之乙型脑炎尤好,并佐以同一气味之*连,其力更雄厚。犀角是用以解心包之*热,蝎尾是用以息肝经之风邪,生地*滋肾液即所以荣肝,当归身养肝血即所以定风;且生地兼具有节制安脑丸中麻*辛温发散之作用。合成煎剂,用以送服安脑丸,在发高热并抽搐之脑炎时,为常须进用之方剂。
病例1:患者运某,男性,33岁。于8月10日开始头痛,头晕,身痛。13日发热(38℃左右),食欲减退,咳嗽,以为是感冒,曾服西药治疗未效。17日神志不甚清楚。18日晨,有谵语。医院,检查为乙型脑炎,医院。18日下午4时,诊察病状,头痛,项强,面赤,唇干,牙关紧,舌苔白,中心较腻,舌质淡红,白睛有红丝,发热39℃,无汗,咳嗽,神志昏迷,谚语,扬手掷足,躁扰不安,脉沉,模糊不清。
认为暑风内陷,治以清热安脑息风之剂。先用安宫牛*丸1粒,煎鲜芦根、鲜竹叶汤送服,隔时即用安脑丸2粒。再用:乌犀角1克(先煎),龙胆草1.5克(炒),细生地12克,蝎尾1克(炙,研,冲),川*连1克,当归身9克,羚羊角1.5克(先煎)。共合一处,煎2次,取毫升,送服安脑丸2粒,因患者神昏谵妄,药难下咽,取鼻饲法。到下午7时15分,除胸前有汗外,其他症状如前。仍用安脑丸4粒,分2次用同前的药引送服。
19日上午6时,患者在夜间曾经狂躁不安,叫嚷不停,目常开不闭,口噤,时啮齿,胸背部及两上肢汗出如洗,腰腹部微似有汗,两脉洪大而长,今晨脉转弦数,右甚,舌苔白少津,体温下降到37.8℃,足冷无大便,因得汗至9时,狂躁稍安。仍进安胎丸2粒,药引如前方。
下午2时,患者依然神昏口噤,大便无,两足冷。可喜上身微汗,能口饲牛乳,呼其名有时能应。脉弦数,舌苔白。仍续服安脑丸2粒,药引同前。夜间9时一般情况好转,仍备前方2剂,今晚8时1剂,明早7时服1剂。
20日7时诊察,脉见代(每32~48次一歇止),神志已经清醒,能张口吐舌,其爱人来视,知对之流眼泪,但不能出语。下午自起在屋角大小便,已不啮齿。舌苔白,有时咳,微有痰。症属邪由表达,余邪未净(体温37.7℃)之候,予以淡渗宣化之剂,渐次痊愈,9月2日出院。
本病例治疗过程,自8月18日起,除首次服l丸安宫牛*丸外,迄20日,共服用安脑丸14粒,药引始终无加减。20日以后,略服清淡宣化之剂,病情逐步向愈。乃停药观察,自23日~28日,精神渐振,微有头晕及胃呆,予以扶正健胃药1帖,至30日食欲好转,9月2日停药,除体力较弱外,无任何不适,乃出院。
本病例是暑温范畴内之偏于寒湿者。患者热不扬而足冷,是属寒象,舌苔白而稍腻,是属湿证。精神沉困如蒙,嗜睡,暑邪内伏,滞而难达。采用安脑丸的动机,是以此丸为有发越寒遏湿滞之功,使寒散则内邪得越,湿开则伏热得透,而后再清化余邪,自易为力。循此施治,幸而获愈。年秋季,岳老在河北省唐山市传染病院曾用安脑丸施治乙型脑炎5例,均收到痊愈良效。年一旧友之爱人,怀孕7月,患乙型脑炎,留用安脑丸2次,病势虽缠延月余,幸母子无恙而痊愈。
20.当归四逆汤治冻伤
当归12克,桂枝去皮9克,细辛3克,芍药9克,炙甘草、通草各6克,大枣8枚。
学习和运用体会
病例1:赵某,男性,30余岁,滦县人。因躲避战乱藏于渤海滨芦丛中,风雪交加,冻仆于地,爬行数里,偃卧于地而待毙。邻近人发现后,拾回村中,其状亟危,结合病情,以其手足厥逆,卧难转侧,遂急投予仲景当归四逆汤。当归、桂枝、芍药各9克,细辛、木通各3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嘱连服数剂,以厥回体温为度,4剂药后,遍身起大紫疱如核桃,数日后即能转动,月余而大愈。
当归四逆汤系仲景为厥阴病“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而设,冻僵与厥阴似无关系,但手足厥寒,脉细或无;究其机理,则同为寒邪所干,机能减低或消失。故可异病同治。本方以当归、细辛、木通入桂枝汤中,内能温通血脉,外可解肌散寒,投之于冻伤而寒邪尚未化热之前,既可促进机体自我恢复,又有直驱寒邪从表而出,药证相合,如因迁延时日或治不如法,转为冻疮,仍可用本方调治。
21.妇宝胜金丹治不孕症
香附0克,熟地克,白薇克,人参、当归、赤芍、白芍、川芎、白芷、茯苓、桂心、牛膝、丹皮、藁本各90克,赤石脂、白石脂、乳香、没药各60克,甘草45克,琥珀、朱砂(飞)各30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先将赤石脂、白石脂醋浸3日炭火上煅7次,再淬,醋干为度,研细末,统将各药用*酒浸,春五、夏三、秋七、冬十二日,晒干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存备用。
病例1:年曾治唐山李某,37岁,婚后生一女孩,后13年再未受孕,经期提前,量多而有白带,脉有濡象。投妇宝胜金丹,嘱早晚各服9克。2月后经事如期,白带减少,未及一年,即生1子。病例2:年治一徐某,成人,婚后10年未孕,体瘦,乳房发育如男性,经期提前,先投四物汤加味数剂,后投妇宝胜金丹一料,服药3个月,乳房膨隆如正常女人,翌年9月生一女婴,后又生数胎。
前人论求子之法,女莫重于调经,男莫重于养精。以此数例证之,其论可信。然而调经、养精,关键不在于药物,如能有健康的心理,不因私利而患得患失,饮食起居有规律和性生活有节制,即可经自调,精自充。
22.治停饮胁痛方
清半夏9克,毛橘红4.5克,茯苓片9克,炙甘草4.5克,枳壳、桔梗各3克,水煎服。若表面有肿痛者,可加白芥子3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方中半复、橘红、茯苓、炙甘草即二陈汤,主治痰饮为患。枳壳、桔梗一升一降,斡旋气机,使气化则痰饮亦化。朱丹溪云:“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白芥子不能达。”加入白芥子,则能去胁下及皮里膜外之痰,最宜于胁肋表面肿痛者。据经验,病重者,可重用白芥子至12克,疗效迅捷。全方貌似用药平淡,实具和缓之风,于平淡中出奇制胜,善治停饮胁痛(即湿性肋膜炎)之证。
23.治便血方
木耳炭、柿饼炭、内金炭各30克,陈皮炭l5克。共为细末,每服3克,白开水送下,早晚各服1次,服过1剂有效时,再继续配服。主治男妇老幼大便下血,日久不愈,无腹痛者。
学习和运用体会
大便下血,无腹痛。多由肠燥阴络受伤,故用木耳炭(黑木耳炒炭存性)、柿饼炭润燥宁络,凉血止血。“络乃聚血之所,久病血必瘀闭”(《叶案存真》)。故又配合鸡内金炭,陈皮炭化瘀理气,使血气调畅,血止而无留瘀之弊。
24.治胃痛方
甘松60克,香附90克。共为细末,每服6克,白开水送下。主治胃神经痉挛作痛,因愤怒易发者。
学习和运用体会
方中甘松甘温、理气止痛,《开宝本草》谓其“主恶气,卒心腹痛满,下气”。配合香附理气解郁,辛散宣通。作散剂服,则温香行散,力专效速。然辛香伐气,虚痛者忌之。
25.治伤寒感冒方
甘草6克,冰片3克。共为末。在6日内以少许目内眦角,6日外点两眦角(男左女右)。此方系罗兆琚所传,屡试颇效。
学习和运用体会
伤寒感冒则经脉壅闭,血气不通。方中重用甘草“通经脉,利血气”(《别录》),少量冰片味辛主发散,通利诸气。点于目眦,以目眦属心,直入心经,使经脉通利,血气调畅,寒邪自解,盖心为阳中之太阳故也。
26.治发际疮方(俗名气不分)
川羌活、防风、白芷、菊花、连翘、金银花各9克,红花、川芎各6克,天花粉9克,蜈蚣1条,赤芍9克,甘草6克。水煎服。重者用蜈蚣3条,再加全蝎1.5克,乳香15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发际疮坐于项后发际,形如黍豆,顶白肉赤坚硬,痛痒难忍,破溃则流脓水,此由内郁湿热与外感风邪相搏而成。方中羌活、防风、白芷疏风胜湿,金银花、连翘、菊花疏风清热,赤芍、川芎、红花活血通络,花粉清热消肿,蜈蚣祛风解*,甘草清热解*,调和诸药。病重者除重用蜈蚣外,再加全蝎祛风逐邪,以解疮*;乳香消散疮*,活血定痛,若疮已破溃及脓血过多者,不可再投本方,恐其复开走泄之路,重伤津液。
27.治妇人乳痈方
*芩、*柏、干姜、甘草各6克,椿白皮1克。
共为细面,用*米醋调好,箍于患处,再用乌青布绷之,隔一二日肿消痛止,且无后遗症。若7日后疮溃出头,仍肿硬,则以人乳汁调箍之,需留溃孔处,使出脓,亦可令肿痛处早好。禁忌:乳癌结核、乳疽,不肿硬者不可用。
学习和运用体会
妇人乳痈多属阳热实证,故用*芩、*柏、椿白皮苦寒清其阳热,甘草清热泻火,疏通经脉,反佐以甘姜温通宣络,用*米醋调敷患处,功能消散痈肿。若疮溃出头,则改用人乳汁调敷,具有生肌之效。至若乳癌、乳疽,病势深重,则非本方所能奏效了。
28.治暴发火眼方
酒大*、芒硝各9克,柴胡6克,酒归尾、生地、*芩各9克,荆芥、防风各6克,赤芍、栀子、菊花、连翘各9克。水煎服。忌食鱼腥。主治眼受外邪,赤肿疼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者。外用熏洗方:荆芥、防风、蝉蜕、僵蚕各等分,水煎熏洗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暴发火眼源由风热上攻于目。故本方以荆芥、防风、菊花、连翘疏散风热,*芩、栀子苦寒直折,芒硝、大*以下为清。目为肝之窍,目得血而能视,又用生地、当归、赤芍凉血活血,柴胡引经,且能发散火郁。至于外用熏洗之方,亦不外乎疏风散热,盖伏其所主,必先其所因也。
29.大灸疗法治疗虚弱证
“大灸疗法”于一般针灸书中未见述及,是高怀医师的家传秘法,介绍如下:
操作人员:医师1人,助手1~2人。
操作用具:床1张,三棱针1支,毫针2支(厘米),大方盘2~3个,大镊子2~3个,小刀1~2把,捣药缸1个,草版纸1条(长7寸,宽3厘米),蜡扦子2~3个(插蜡用)。
操作用品:艾绒克,咸萝卜(即腌好的大红萝卜,如无,绿萝卜亦可)0~2克,紫皮大蒜~克,蜡烛l克,酒精少许,脱脂棉少许,火柴1盒。
操作前准备:将咸萝卜切成2分厚,1寸见方之块(病人中指同身寸),将紫皮大蒜捣烂如泥,平摊萝卜片上,中间用手指按一凹(深度使萝卜片显露),蒜泥形成一圆圈,中间放置艾绒如食指。
临床操作:先灸患者背部。①让患者伏卧好,将草纸长条由大椎穴起往下至长强穴上,顺脊椎铺好,脊柱骨这条线不灸。②将做好之咸萝卜蒜片先放在两边大杼穴处各1个,以后则沿着草纸条由大杼穴往下顺着排列到秩边穴。其间所排之片多少无定数,以排满为止。③在第1排的外侧,沿着排第2行,起点在大杼、风门两穴之间(即在第l排第1、2块咸萝卜蒜片之间的外侧)往下排,排列秩边穴外上部(比第1排少1块)。④将蜡烛用火柴点着,插在烛扦上(粘在它处亦可)可开始灸。
学习和运用体会
灸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用镊子夹好艾球,在烛火上点着,放在咸萝卜蒜片凹中逐个放好、放齐。②注意不要使灸火熄灭,要随时接上艾球,防止火力中断。③若患者感觉灼痛,则可将萝卜片抬起一点,或将艾火减弱一些。注意防止烧伤及灸疮的发生。④在灸部皮肤稍现深红色时即停止灸治。壮数多少要看患者皮肤忍受性来决定。一般每个灸点灸3~5壮。以上做完后,休息片刻,再灸腹部。①先在膻中穴部稍下放一片咸萝卜蒜片,以此为中心点,在这点的上下左右周围放上8块,即形成一个9片的大方形。②在鸠尾穴、神阙穴各放上一块咸萝卜片,该片的大小宽度仍如前,上下长度则要短3分(即宽3.3厘米,长2.1厘米),此点不灸,两穴之间放咸萝卜蒜片6片。③在神阙穴以下至曲骨穴这一段放5片,若是妇女,则石门穴不灸,放一块不着蒜的咸萝卜片(宽3.3厘米,长3.3厘米)。④腹部沿正中行的(即正中行巨阙穴与下脘穴之间为起点)两侧,向下一行,每行放7片。⑤沿第2行两侧(低半片与下脘穴平),各排1行放6片。以上步骤做好后,便可开始灸。操作注意同上。灸完后,必须用三棱针于十宣放血,并针三阴交(双),深3.3厘米,泻法,不留针,借以泻大热之气(按此灸法,只要手续完备,并无副作用)。
本法之适应证:久病体弱,虚寒痼疾,慢性肠胃衰弱,中阳不振,肾元不充及一切虚寒衰弱,久病不能起床者。禁忌证:急证、新证、热证、实证及神经过度敏感者。
30.治心绞痛宜通心阳
临证治本病一定要重视“胸为清阳之府”、“心体阴而用阳”。治疗“胸痹心痛”,应以阳药及通药以廓清“阴邪”,不可掺杂“阴柔滋敛”之品。“通心阳”常用枳实薤白桂枝汤;“行血滞”常用变通血府逐瘀汤(当归尾、川芎、桂心、桃仁、红花、怀牛膝、枳壳、柴胡、桔梗、薤白);“开寒闭”常用苏合香丸。曾用清暑益气汤控制一例逢夏即重的心绞痛患者,经年未再发作。
此外,他还喜用人参、三七、琥珀末,此方具有“益心气、通脉络”之功效,久服多效。其药量配伍比例为2∶2∶1,每次服2份,每日服3次。如要偏重化瘀时,三七宜生用;如要偏重补虚时,三七宜炒*如虎皮色入药为好。气阴不足者用西洋参。经临床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对康复体力、增加劳动耐量、缓解心绞痛、改善心电图确有作用,这可能与人参具有调节心脏功能,三七具有改善冠状动脉循环和抗血小板聚集力,以及琥珀的“镇心安神”作用有关。
31.人参败*散治惯生疮疖
《和剂局方》人参败*散是主治风寒湿热不正之气发为时疫之剂,并治发于皮肤致生瘾疹疮疖者。方中羌活入太阳而散游风;独活入少阴而理伏风,兼能除痛;柴胡解热升清,协川芎以和血祛湿;前胡、枳壳降气,协桔梗、茯苓以除湿消肿;甘草和里安中;人参辅正攘邪;引用薄荷、生姜达表透邪。方中意疏导经络,表散邪滞,故名之曰“败*”,治瘾疹加入蝉蜕更妙。
学习和运用体会
前人谓此方之妙,全在一味人参,其力能致开阖,始则鼓舞羌、独、柴、前各走其经,而与热*以分解之门;继而协调精津血气,各守其乡,以断邪气复入之路,与桂枝汤中芍药护营之意相同,能启协济表药之作用。喻昌说:“虚弱之体,必用人参三五七分入表药中少助元气,以为驱邪之主,使邪气一涌而出,全非补养衰弱之意也。即和解药中,有人参之大力者居间,外邪遇正气自不降而退舍,否则邪气之纵悍,安肯听命和解耶?……”
病例:李某,39岁,男性。患皮肤病,遍体生疮疖,终年此愈彼起,并患顽癣。于年春季就诊。视其疮疖,顶部为多;顽癣则腰、腹部及大腿部丛生,粘连成片如掌大,时出*水,奇痒难熬,久治不愈。曾用过内服、外搽的多种方药,迄无效果。诊其脉虽稍数而中露虚象,舌边有齿痕。予人参败*散作汤用:*参、茯苓各9克,甘草4克,枳壳9克,桔梗4.5克,柴胡、羌活、独活各9克,川芎6克,薄荷1.5克,生姜6克,嘱服数剂。半月后复诊,察顽癣有收敛现象。嘱再服半月后,察大腿部顽癣痂皮脱落,露出鲜细嫩肉,腰腹部者脓汁亦减少。令其长期服用,3个月后,只有腰部之癣疾未愈,而频年惯发之疮疖再未发生。年冬季追问,腰部顽癣仍存在,而疮疖则终未再发。
32.一味茯苓饮治秃发
秃发的形成,多因水上泛巅顶,侵蚀发根,使发根腐而枯落,茯苓能上行渗水湿,并导饮下降,湿去则发生,虽不是直接生发,但亦合乎“先期所因,伏其所主”的治疗法则。张石顽说:“茯苓得松之余气而成,甘淡而平,能守五脏真气。其性先升后降。”《内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则可知淡渗之味性,必先上升而后降,膀胱气化,则小便利。
学习和运用体会
病例:徐某,男性,21岁,于年7月6日初诊。患者系秃发症,头顶上如胡桃大圆圈,连接成片,渐成光秃,见者多说此症难愈,患者心情忧郁得很。切其脉濡,舌稍白,无其他痛苦。岳氏处一味茯苓饮:茯苓~0克,为细末,每服6克,白开水冲服,1日2次,坚持服一个时期,以发根生出为度。服药两月余,来复诊,发已丛生,基本痊愈。另治一10余岁少儿,亦患发秃,脱去三五片,即曾投以一味茯苓饮,3月后头发渐生。
33.四神煎治关节炎
关节炎亦称鹤膝风,膝关节红肿疼痛,步履艰难,投以《验方新编》四神煎恒效。药用生*芪克,川牛膝、远志各90克,石斛克。先煎四味,用水10碗(约0毫升),煎至2碗,再加入金银花30克,煎至1碗(约毫升),顿服。历年来,几位同道用该方治此病,多获良效,很值得推广。
34.化、移、冲、排四法治胆石症
金钱草克,海金砂30克,滑石12克,甘草3克,川牛膝10克,石韦60克,车前子12克,茯苓20克,泽泻、鸡内金各12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岳氏说:此力验证20余年,效果确切。具有清热利湿、促进排石的功效,方中鸡内金、金钱草有化石、溶石的作用,车前子、滑石清热利尿,茯苓、泽泻渗湿利尿。诸药合用可迅速加大尿量。川牛膝引导结石下移,石韦扩张输尿管和尿道,利于结石在狭窄处排出。此方经多人验证,确为奇效。岳老生前治胆结石有四法:化、移、冲、排四法,治疗胆结石。是岳氏多年的经验。“化”就是使结石的棱角化圆,由锐变钝,从大化小;“移”就是指诱导结石从静变动,左右摆动,从上移下;“冲”是增加冲击的动力,产生“急流”或“旋涡”使结石摔打摆动,这一冲击的力量在一瞬间,可以用增加尿量来解决输尿管的狭窄和痉挛,达到通利的效果;“排”是在化、移、冲的条件下把结石排出体外。
35.温胆汤治不寐
不寐系临床常见之证,自《内经》立半夏秫米汤为治以来,历代医家迭有发明。究其机理,无外虚实二端,实则为食滞肠胃,即《内经》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虚则当分外感内伤。外感失治,邪陷少阴,可成*连阿胶汤证;误治,可成栀子汤证。唯内伤不寐最为复杂,必先辨明所伤脏腑,方可遣方用药。然情志内伤,往往多脏受累,扑朔迷离,区别不易,辨证时须于本质处着眼,找出主要矛盾,针锋相对,否则易为隔靴搔痒。
学习和运用体会
病例:肖某,男性,35岁,某厂厂长。夜难安眠已久,乱梦纷纭,睡后易惊,每晚非服安眠药物不能入睡,精神不振,易于烦躁,纳食乏味,食后则脘腹胀满不适,口干不欲饮水,舌苔*厚,左关脉滑,余部脉象虚小,曾服酸枣仁汤1周末获显效。睡后易惊,为肝胆郁热挟痰,扰及心神,夜寐不宁,拟以清胆豁痰安神之温胆汤加味为治。广陈皮4.5克,清半夏、云茯苓、炙甘草各9克,枳实3克,竹茹9克,石菖蒲6克。服药1周后,不服安眠药即可入睡3~4小时,烦躁亦减,腹仍胀满不舒,舌脉如故。又以此方加减,服至月余,上症基本痊愈。
36.延年半夏汤
半夏12克,槟榔6克,桔梗、枳实各3克,前胡6克,鳖甲9克,人参、吴茱萸、生姜各3克。水煎温服,可获速效。
学习和运用体会
延年半夏汤,善治心胃痛,方载于《外台秘要》。其临床应用指征:①凡见胃部时有剧烈之疼痛者,且疼痛往往波及于左侧胸部及肩胛部;②凡见患者喜屈其上体抵压疼痛之部位,以减轻疼痛者;③疼痛时发时止者;④多嗳气欠伸,呕吐后疼痛缓解者,均可投用本方。本方主要治心胃痛。然得力处,尤在治胃中着力于治肝。
病例1:曾治一40岁男性胃脘痛患者,每一发作,遍地翻滚。呕吐不止,疼痛难忍,脉弦细而紧,遇怒更甚,多方医治无效,经用本方,数剂而愈。除此以外延年半夏汤所治范围尚广。方中半夏、生姜、吴茱萸等味又为治水饮要药,因而移治支气管喘息兼有疼痛者,亦无不效。
病例2:曾治一唐山妇女,阵咳而喘,胸胁心口疼痛不止,倚伏枕上,呻吟痛楚,几不欲生。急出延年半夏汤全方,2剂后霍然而愈。自此以后又治多人支气管喘息皆效。根据个人经验,大凡突发性阵咳作喘。痰带白沫,舌苔白腻,证属偏寒者,投之辄效。
大凡神经系统疾病,中医多归于肝。胃痉挛疼痛,中医称为胃脘痛,大多兼有胁痛,发在其疼难止,除病在胃外,与肝相关。本方组成,除用半夏、生姜、吴茱萸和胃降逆而外,另有大量和肝镇肝之品。方中鳖甲镇肝,槟榔破气舒肝,枳实与桔梗相伍,一升一降,令肝胃气机得调,配以人参和肝之力更强,故而肝胃不和之胃痉挛疼痛,用之特效。运用本方,病人脉象多为弦细脉,盖弦脉主肝,弦细属虚,所以药除两和肝胃外,更用人参培植元气。斡旋其间,是以寥寥数味,切合病机,无怪获效于顷刻之间。由于本方所治以神经性痉挛为主,故而用于两胁肋疼痛经久不治者亦效,取其能和肝镇肝也。于此可见,古方运用得好,常可治疗一些大病难症。昔越人尝叹“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37.阳和汤
熟地50克,鹿角胶15克,白芥子10克,肉桂、甘草各5克,麻*2.5克,炮姜炭2.5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此方善治疗阴疽。
病例1:姚某,女,18岁,未婚。初时乳部长一硬疙瘩,继之渐次增大,疼痛异常,求诊于岳老。检视乳房并无破溃,脉缓,舌淡,属乳核阴证,为拟阳和汤全方加贝母20克,4剂而愈。病例2:陆某,男,19岁,天津人。脊背肚腹疮疡成洞,久不封口,中流稀脓,治疗无效,商治于余。诊其疮口下陷,颜色发白,经常自汗,断为阴疽。随出阳和汤予服,连进20剂,脓液出稀转稠,阳气已回,除续服原方外,更予托脓生肌散外敷,疮面渐次封口,结疤而愈。对于阴疽,即所谓阴证结核病,如寒性脓肿者,虽属外科范畴,但非手术所宜,此时若用阳和汤内治,常可收到殊效。可见祖国医药学确是伟大宝库,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38.抑肝散
二陈汤加当归、川芎、柴胡、白术、钩藤等组成。主药是柴胡,用量皆为10~12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功能养血舒肝、和胃化痰,用以治疗肝胃同病而偏于痰湿盛者,可望应手效取。
病例1:曾治一老年女性,患神经衰弱,睡眠很差,伴头痛,咳嗽、吐清痰,脉象沉弦。此属肝血不足,体弱用强,凌犯脾胃,致健运失司,痰湿内生,循胃之大络上扰神明,即《素问·逆调论》所得“胃不和则卧不安”者是也,投以抑肝散,服之即能入眠。
病例2:曾治一小儿因惊下而发烧,面色发青,胸闷脉弦。属肝脾同病,少阳升降之气违和,以抑肝散煎服,3日而愈。
病例3:宋某,女,56岁。自年起患慢性肝炎,肝区胀痛,肝功能不正常,肝大4~8厘米,17年来屡治未效,于年8月来诊。切其脉左关浮弦,视其舌苔白润,舌边不红绛,是肝阳虚衰之候,以致寒湿凝滞于肝脏,不能自行化解。而前者又多服苦寒解*之药,不仅泛而无当,不中病情,反而寒凉助长寒湿,故使肝大久久不愈。又肝为血脏,有瘀血久积,以致肝大者甚多,投以活血化瘀,则逐渐缓解而消,但此证脉不涩,舌边不紫绛,胁无刺痛感,瘀血证不具,投祛痰药亦无的放矢。既属肝阳虚,治宜用逍遥散加味,但兼方中芍药微寒性阴,有碍阳虚,不如抑肝散以川芎易白芍,有化解肝郁之作用,因投予加味抑肝散作汤用。当归9克,川芎6克,钩藤、柴胡、白术、茯苓、清半夏各9克,广橘红6克,炙甘草4.5克,水煎服。患者服药27剂后,症状好转,肝肿大见缩小,又按原方续服20剂,肝功能恢复正常,肝脏已不肿大。此方对于肝炎久不愈,功能不正常,胁痛脘闷,肝稍肿大,证属阳虚者,加入瓦楞子12克,橘叶9克,效果尤迅捷。
此方原出王肯堂《证治准绳》,后人加入半夏、橘红尤有显效。日人大冢敬节有方解云:“此方乃四逆散变方之抑肝散,加陈皮、半夏,……方中钩藤,乃镇痉药,能平肝木,治手足拘挛;当归能润肝血;川芎能疏通肝血,与此柴胡、甘草、钩藤配伍,能缓解肝气亢进;茯苓、白术,能消导胃中水饮;陈皮、半夏,能去痰饮。根据以上目标,应用于神经衰弱症、癔病、发于妇人更年期障碍之神经症;中风、夜啼、疲劳症;四肢痿弱症;妊娠性剧吐;小儿痫症等。”瓦楞子味咸性寒,朱丹溪谓化痰积,消血块。橘叶苦平气香,能宣胸膈逆气,消肿散*。二药均入肝胃,合之其力尤峻。
39.痛风丸
南星(姜制)、苍术(泔浸)、*柏(酒炒)各60克,川芎30克,白芷15克,神曲(炒)30克,桃仁15克,威灵仙(酒拌)、羌活各9克,防己15克,桂枝9克,红花(酒洗)4.5克,龙胆草1.5克。上为末,曲糊丸梧子大,每服丸,空心白汤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朱丹溪所制上中下通用痛风丸是一张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良方。
病例1:曾治一男孩患厉节风,病情发展迅速,经过多处治疗无效。就诊时手指肿胀,不能伸直,脚痛,全身关节肿病,舌红苔白腻,脉弦数。投以痛风丸,6剂后肿痛消失。
病例2:又曾治一成年女性,手指肿痛,诸药不效,以痛风丸加桑枝、松节各30克,服之而安。
类风湿性关节炎即中医之所谓“白虎历节风”,症状以四肢百节走痛为特征。丹溪谓此病“大率有痰,风热,风湿,血虚”,故方以苍术、*柏、川芎为主,兼顾风、湿、热、痰、血诸因。白芷、威灵仙、桃红为辅,助主药驱风活血宣痹止痛。六曲为佐,防止诸药损伤胃气。桂枝取味薄者,引诸药以达上肢,行于手臂;防己、胆草取其苦降,引诸药下达筋膝足趾,羌活能走骨节,领诸药直至痛处,故皆用之为使。通过临床验证,此方若无*柏、苍术、川芎3药,疗效会显著降低,使用时应予注意。
桂枝芍药知母汤亦治周身关节肿痛,它与上中下通用痛风丸在主治证上的区别是:前者以上肢肿痛为主,仲景故有“脚肿如脱”之训。后者以上肢肿痛为主,丹溪被于列方之前谓“取薄桂味淡者,独此能横行手臂,领南星、苍术诸药至痛处”。若历节肿痛服前二方不能止之,可试用《河间六书》治历节之银花藤葛根羊藿方,亦验。
40.三痹汤
三痹汤系《千金方》独活寄生汤去桑寄生,加*芪、续断、生姜而成。有谓其出于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其实该书所载与之不同。三痹汤的剂量是:独活、秦艽各9克,防风6克,细辛3克,川芎9克,归尾12克,熟地15克,白芍12克,桂枝6克,茯苓12克,杜仲15克,怀牛膝30克,*参12克,甘草7.5克,*芪90克,续断15克,陈皮、生姜各9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此方主治气血本虚,肝肾不足,复受风寒湿三邪侵袭成痹,邪气久稽不去,致腰部及下肢疼痛,不能步履,甚则出现手足拘挛之症。此方含有四君子汤和四物汤的成分,气血两调,扶正祛邪,是治疗痹证日久、气血受伤者之良剂。复重用*芪,培补元气,以治阳不足而阴不利之病。*芪补表而不实表,无碍于邪气之透达。怀牛膝下行之力甚伟,合杜仲、续断壮筋骨,对因痹证而腿弱难以行走者颇佳。
病例1:某男,50余岁,小腿骨疼痛一年余,不能站立,诸药无效,已卧病在床难起矣。诊得两尺脉沉细无力,但小腿肌肉未见萎缩,关节亦无疼痛。病由气血不足,肝肾两虚,外邪袭之,致筋骨疼痛废用。投以三痹汤,3剂而能下床步履,复以之配丸药调理而痊。
病例2:尉某,男,55岁,于年8月就诊。患者左半身偏枯已近5年,手足举动不遂,下肢麻痹尤甚,不能下床。《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明代秦昌遇加以分析云:“风痹之症,走注疼痛,上下左右行而不定,名曰行痹。”“寒痹之症,疼痛苦楚,手足拘紧,得热稍减,得寒愈甚,名曰痛痹”。“湿痹之症,或一处麻痹不仁,或四肢手足不举。……拘挛作痛,踞缩难伸,名曰著痹”。此证合于著痹致成偏枯。察其脉紧而虚,舌质淡。因患病日久,气血兼虚,拟攻补兼施,取补多攻少之三痹汤。生*芪18克,川续断6克,川独活、秦艽、防风各6克,细辛3克,川当归9克,川芎6克,熟地*、杭白芍、桂心、茯苓、川杜仲、怀牛膝、人参各9克,炙甘草1.5克,嘱连续服30剂再复诊。服20剂后即来诊。云药后大见好转,已能下床活动,非常高兴。因照原方加量配制丸药一料,以便常服,宣痹祛湿,增强体力。
41.慢性肾炎猪苓汤
猪苓、茯苓、阿胶、滑石、泽泻等。
学习和运用体会
病例:高某,女,干部,患慢性肾盂肾炎,因体质较弱,抗病能力减退,长期反复发作,经久治不愈。发作时有高热、头痛、腰酸、腰痛、食欲不振、尿意窘迫、排尿少、有不快与疼痛感。尿检查:混有脓球,上皮细胞,红、白细胞等;尿培养:有大肠杆菌。中医诊断:属淋病范畴。此为湿热侵及下焦,法宜清利下焦湿热,选张仲景《伤寒论》猪苓汤。因本方为治下焦蓄热之专剂。淡能渗湿,寒能胜热。茯苓甘淡,渗脾肾之湿;猪苓甘淡,泽泻咸寒,泄肾与膀胱之湿;滑石甘淡而寒,体重降火,气轻解肌,彻除上下表里之湿热;阿胶甘平滑润,既能通利水道,使热邪从小便下降,又能止血。即书原方予服。猪苓、茯苓、滑石各12克,泽泻18克,阿胶9克(烊化对服)。水煎服6剂后,诸症即消失。
猪苓汤能疏泄湿浊之气而不留其瘀滞,亦能滋润其真阴而不虑其枯燥,虽与五苓散同为利水之剂,一则用术、桂暖肾以行水,一则用滑石、阿胶以滋阴利水。日本医生更具体指出治“淋病脓血”,加车前子、大*,更治尿血之重证。从脏器分之,五苓散证,病在肾脏,虽小便不利,而小腹不满,决不见脓血;猪苓汤证,病在膀胀尿道,其小腹必满,又多带脓血。另嘱患者多进水分,使尿液每日保持在1毫升以上。此病多属正气已伤、邪气仍实的虚实兼证类型,故嘱其于不发作时,服肾气丸类药物,以扶正而巩固疗效。
42.慢性肾炎济生肾气丸
熟地*、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肉桂等。
学习和运用体会
病例:彭某,女,干部,43岁。久患慢性肾盂肾炎,经常发作,中西医久治,迄无显效。半月或1月即发作1次,腰腿酸软,小便频数,有窘迫感。劳累后发作更频。年7月26日就诊。尿检查,红细胞满视野,脉象虚弱,舌质淡,为“劳淋”。投予《金匮要略》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茯苓丸作汤用。当归9克,白芍18克,川芎6克,泽泻18克,茯苓、白术、牡丹皮、桂枝各9克,桃仁6克,水煎服,3剂。7月30日复诊,尿中红细胞稍减,易以猪苓汤方,疏导瘀滞,清利膀胱。先此本欲用济生肾气丸,继思下焦湿热未净,用补剂过早,会导致病邪留恋不去,反使病程延长,故投以此方,为用肾气丸提供条件。但此症已积年累月不愈,肌体日趋衰弱,亦不宜常清利,耗伤津液,终应长服滋养强壮之剂如肾气丸者。8月8日三诊,见尿液渐清,红细胞少见,即采取济生肾气丸作汤用。熟地*24克,茯苓12克,牡丹皮9克,泽泻、怀山药各12克,肉桂6克,山茱萸、川牛膝各9克,车前子12克(布包煎),炮附子9克,嘱服2周。8月28日四诊,服前方14剂,腰膝已觉有力,检查基本痊愈。嘱服济生肾气丸一个比较长的时期,以巩固疗效。追踪观察2年,未再复发。
积多年经验,由于本病比较顽固,病情迁延,有的积年累月,致伤正气,机体抗病能力不免减弱,治疗需要较长时期,但具体治疗措施宜注意阶段性,在初期正气壮实,应以祛邪为主,服清热利湿之猪苓汤能够很快奏效,不假强壮补剂以辅之,即可达到治愈,所谓“祛邪即所以扶正”。到中期邪仍在,正见衰,邪正分争,应祛邪兼以扶正,看邪有几许,正伤几许,在疏方遗药上既宜分别细致地加以照顾,在服药日程上也宜斟酌得力,服几日清热利湿剂,在病势缓解后,服几日固本培元剂,交替使用,标本兼治,病则易愈,所谓“祛邪与扶正并重”。及到后期,体力不支,抗病能力衰减,往往容易急性发作,此时措施,切忌发作时,过度强调利湿清热,以戕伤仅存之正气。应当在发作时,适当地予以抑制,服几剂猪苓汤,一见缓解马上把济生肾气汤或丸跟上去,坚持服用。若再见急性发作,仍宜服猪苓汤,如此反复治疗,则抗病之机能渐增,而复发之距离渐远,病势亦渐轻,终于不再复发而告痊愈,所谓“扶正即所以祛邪”。待检查化验,完全正常,仍宜服肾气丸3个月至半年以巩固疗效,并宜忌劳累兼避免风寒引起感冒,以防复发。以上是一般规律,当然还有变例。若临床一经遇到,则须随时相度病机,以施治之。
43.麻*连翘赤小豆汤
麻*(去节)、连翘、杏仁(去皮尖)、赤小豆、大枣(擘)、生梓白皮(切)、生姜(切)、甘草(炙)。
学习和运用体会
病例:姬某,男,45岁,患慢性肾炎。诊其脉,大而数,视其舌,*而腻,问其起病原因,在8年前患肢肤湿疹,下肢多,鼠蹊部尤多,痒甚,时出时没,没时腰部有不适感,且微痛,久治不愈,作尿常规检查,蛋白(++++),红细胞25~30,有管型,为慢性肾炎。中医辨证认为是湿疹之*内陷所引起之肾脏病。中西医向以普通之肾炎法为治,历久无效。因根据病情,投予仲景麻*连轺赤小豆汤以祛湿*。麻*6克,连翘12克,赤小豆24克,杏仁9克,甘草6克,生姜、桑白皮各9克,大枣4枚(擘)。服4剂,未有汗,加麻*量至9克,得微汗,服至10剂后,湿疹渐减,虽仍出,但出即落屑,而鼠蹊部基本不出,小便见清,易见汗,唯舌中心仍*,脉数象减而大象依然。改用人参败*散,服数剂后,湿疹基本消失,虽膝外侧有时出一两颗,搔之即破而消。化验尿蛋白(+),红细胞1~15。
仲景《伤寒论》麻*连轺赤小豆汤中之连轺,系连翘根,今用连翘。梓白皮药店多不备,代以桑白皮。此方原治痰热在里之发*证,《类聚方广义》用治疥癣内陷,一身瘙痒,发热喘喘肿满者。今用以移治湿疹内陷之慢性肾炎,亦初步取到效果。方中麻*疏通经络肌表之癌瘀滞,连翘泄经络之积热,赤小豆、桑白皮均能利水消肿,杏仁利肺透表,甘草奠定中州,姜、枣调合营卫,以助祛湿排*。3年前,曾用此方治疗一过敏性紫癜肾炎。治疗中兼用甘麦大枣汤加生地*、紫草、女贞子、旱莲草,3月余痊愈。
44.加味*芪粥
生*芪30克,生薏苡仁30克,赤小豆15克,鸡内金(为细末)9克,金橘饼2枚,糯米30克。先以水毫升,煮*芪20分钟,捞去渣,次入薏苡仁、赤小豆,煮30分钟,再次入鸡内金、糯米,煮熟成粥。作1日量,分2次服之,食后嚼服金橘饼1枚。每日服1剂。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用*芪,取《神农本草经》主久败疮,排脓止痛。《名医别录》主利气,利阴气之功用,以治肾脏伤损,恢复其功能。用薏苡仁,取《名医别录》消水肿,甄权治积脓血,以渗湿消肿排脓。唯此物力缓,须多用方效。用赤小豆,取《神农本草经》主下水肿;《名医别录》主下腹胀满。以紧小似绿豆状的紫色,种脐为白色状呈窄长线形者为良,不可用半红半黑之相思子,亦不可用色红赤、粒大圆形之红饭豆。金橘饼能下气开膈消胀,其功效捷于砂仁、豆蔻;并可防止*芪服后引起壅胀的副作用。若无金橘饼,可用广陈皮3克与*芪同煮,去渣。鸡内金,能助消化,恽铁樵谓其能补内膜之破坏。糯米能温中益气。
此方对于慢性肾炎、肾盂肾炎残存的浮肿疗效较高,消除尿蛋白亦有效。在服用此方之前,要检查肾功能和尿蛋白等,服过1个月后,再事检查。若肾功能有所改善,蛋白尿有所消失,则持续服用1~2月,待肾功能完全恢复,尿蛋白完全消失后,仍继续服用3个月,以巩固疗效。并应当安排好休养,以免复发。此方在肾阳虚、肾气衰弱的情况下使用最为适宜。肾阴虚,脉细数,舌质红绛者,不宜用。
文章节选自图书馆
沈绍功应用调肾法治疗子宫肌瘤的经验心得
妇科病,这里是全集(包含方剂)
这8方面妇科的问题,都可以找小柴胡汤!
对女性有益的益母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