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全身多系统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我国患病率为0.7-1/,估计全国约有万以上患者。红斑狼疮曾被认为是“不治之症”,但近年来随着对SLE早期诊断手段的增多和治疗水平的提高,其预后已大有改善,绝大部分病人经过正规治疗后,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因此,规范化个体治疗势在必行,是患者长期缓解的必由之路。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轻型患者仅表现为发热、皮疹、光过敏、关节炎、雷诺现象、少量浆膜腔积液或轻度白细胞减少,无明显内脏损害。重型患者伴有一个或数个脏器受累如狼疮肾炎、狼疮脑病、急性血管炎、间质性肺炎、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大量浆膜腔积液等。要真正做到个体化治疗,不但需要医生根据患者当时的病情,采用缓解症状的治疗,更需要迅速根据病情判断疾病的预后,制定一个改善远期预后的治疗方案,并在日后的随访治疗中,根据疾病的转归和不良反应,即时调整治疗,以最小的副作用和最低的费用,达到最佳的疗效,使患者终生受益。
目前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方案包括以下几方面:1、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很多病友朋友因为担心激素的副作用而对它有很强的抵触心理。其实激素在狼疮的治疗上功不可没,它是一把“双刃剑”,合理剂量、正确的用法并及早减量,那么治疗效果就很好,并且不出现明显的副作用;相反,激素的副作用就会给病人造成危害。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程度选择合适剂量的激素,在临床症状缓解后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使其疗效最大化而不良反应较小。2、免疫抑制剂及抗疟药:免疫抑制剂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的作用,在使用激素治疗的同时联合应用小剂量免疫抑制剂可减少激素用量,减轻激素副作用,延缓器官损害。临床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环磷酰胺、环孢素A、硫唑嘌呤、甲氨蝶呤、吗替麦考酚酯、他克莫司等。抗疟药包括氯喹及羟氯喹。重型狼疮或狼疮性肾炎通常选用环磷酰胺及激素治疗。硫唑嘌呤在狼疮性肾炎的维持治疗中较常用。羟氯喹及甲氨蝶呤副作用相对较小,通常用于轻中度狼疮的治疗,且抗疟药对孕妇及胎儿无不良影响。3、血浆置换:血浆置换治疗可去除血中的异常抗体,对血中抗核抗体免疫球蛋白明显增高及较严重的红斑狼疮病人,应用此种方法最为有效。但仍需配合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
其中有一个严重并发症,肺动脉高压,增加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死亡率。
医院主任张晓教授告诉大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合并肺动脉高压在早期没有太多特异性的症状,所以临床上不容易被发现。但严重时,患者会表现出肺动脉高压相关临床症状,例如乏力、胸闷、气促,甚至晕厥。张晓教授指出,肺动脉高压可以引起右心压力负荷增加,进而引发右心功能不全甚至衰竭,最终导致死亡。
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协作组(CSTAR)数据显示,肺动脉高压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独立死亡因素,合并有肺动脉高压的患者死亡率是无肺动脉高压患者的2.1倍。
张晓教授坦言,目前临床医生对狼疮合并肺动脉高压重视不够,医院,从而导致部分患者没有得到最好的、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其原因概况起来有两方面:第一,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容易忽视;第二,尚未建立筛查意识。所以需要加强筛查,及早诊断和治疗。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如果出现雷诺现象、抗U1RNP阳性,或者合并有血管炎,合并有肺间质病变即可判定为肺动脉高压的高危人群。张晓教授特别强调,对于这些高危患者要常规检查心脏彩超,定期随访,筛查肺动脉高压。
通过对狼疮患者的筛查以及评估,临床医生可以了解患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风险程度,从而由此调整治疗方案、选择最合适的药物。药物治疗方案制定具有个体化特点,一些患者可以为单药治疗,另一部分则需要联合治疗,甚至可能需要三药联合治疗。其目标是有效地降低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危险分层,让患者持续稳定在低危风险,避免进展到右心衰竭导致死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