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暖心公益活动 http://pf.39.net/bdfyy/bdfjc/180627/6359009.html张志在老家帮王漫妮安排了工作,正式上班那天,张志穿着一袭笔挺的西装,出现在了王漫妮的楼下。
街坊邻里见状,纷纷探出头巴望,甚至还打趣道:“小张主任真是细心的呀,怕妮妮不认路,还来接她,我们妮妮真的是有福气啊!”
王漫妮一听,脸立马就红了。
不是因为害羞而红,反倒是因为尴尬而红。自从成了张志的“绯闻女友”,王漫妮仿佛就生活在了聚光灯下。
虽然王漫妮也觉得张志很不错,学历高、工作体面,有车有房,是安稳度日的不二人选,但是一想到要嫁给张志,重复着柴米油盐的无聊日子,王漫妮的心里,就有种说不清的苦闷。
为什么?
因为王漫妮见过外面的世界,而张志在她的眼中,实在是太不起眼了。
1.
在《三十而已》的三个姑娘中,只有王漫妮觉得在上海找不到归属感。
因为顾佳和钟晓芹都已结婚,而且她们又都是上海人,既不用为住房担心,也不用为未来发愁。
因为没有归属感,所以王漫妮总想要在这个城市扎稳脚跟。她用一半的工资来租房子,用透支的方式按揭买名牌。当顾佳和钟晓芹,都在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苦恼时,只有王漫妮,一个人计算着下个月的开销。
王漫妮骨子里是个倔强的人,她比钟晓芹独立、比顾佳豁得出去。所以,她固执地以为,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顾佳一般,白手起家,在上海拥有自己的大房子。
这世上没人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败,尤其是对于一个各方面条件还不错的人来说,失败的威力就更是摧枯拉朽般的。
王漫妮在上海待了8年,从一个基础柜员升到高级销售,她累到肾炎昏倒,也甘之如饴。
为什么?
因为王漫妮见过大城市五彩斑斓的光,即便是只做浮华的倒影,也不愿戳破美梦的泡沫。可是,回到家乡,遇到张志后,王漫妮却发现自己的梦碎了。
张志告诉王漫妮,追求大城市的小资生活,其实就是一种腐蚀人心的浮夸。
他说:“在大城市,人越努力,就越不满足。越不满足的人,就越难得到幸福。你看看咱们这里,所有人都不追求那些虚的东西,每个人都把他的注意力,放在如何过好自己的日子上。人为自己活着,这样的日子,它难道不好吗?”
为自己而活,为快乐而活,王漫妮看着眼前侃侃而谈的张志,突然有些恍惚。
8年前,王漫妮刚到上海时,也是信誓旦旦地为了梦想而活,所以才努力地拼业绩。
如今落败而逃,回到安逸的故乡,想找个合适的人结婚,王漫妮还敢说为了自己而活,为了快乐而活吗?
慢慢地,王漫妮开始发现,在这里,想要为了自己的快乐而活,好像真的很难。所以,漫漫余生,难道就要在苦闷中度过吗?
2.
王漫妮很迷茫,于是走着走着,就走进了于伯的剪发馆。
于伯一辈子都没有结婚,没人知道为什么,他也不想向任何人交代什么。几十年前,于伯从上海落寞而归,然后就一个人开了间剪发馆,一守就守了一辈子。
王漫妮问于伯:“您一生未娶,后悔过吗?”
于伯答:“没结婚就后悔,那谁能保证结了婚就不后悔呢?都在人不在事,老拿自己没有的跟别人有的对比,自己永远不痛快。”
王漫妮若有所思,她接着问:“那为什么到了三十岁,所有人都催你去结婚、生孩子、过日子呢?”
于伯笑了笑,“恐怕村里的人自己都不明白,人为什么要随大流,怕你剩下,尤其是在咱们巴掌大的地方,谁也不想那么显眼,遭人议论。”
对大部分人来说,什么年龄就该做什么事,好像是一种社会规律。违背社会规律的人或事,就是另类,就是不孝。所以,人到30的王漫妮,如果还不结婚,那父母一定会很不开心。
可是,父母开心,自己也能开心吗?
王漫妮看着之前同事,发过来的照片,觉得既新鲜又羡慕。那一刻,她才发现,上海对她来说,不单单是奋斗了8年却无法扎根的城市,更是她对“自由”的一份美好执念。
在那里,王漫妮不用为了任何人而活,也不必为了任何人的快乐而勉强自己。在那里,她只需追着自己的目标,一路狂奔即可。
世人皆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想要让别人快乐,自己可能就不会快乐。张志对于父母来说,确实是一个不错的丈夫人选。
他工作体面、稳定,人品好又体贴,王漫妮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工作上遇到困难,张志都会想办法帮她解决。与他结婚,王漫妮的后半生就可以无忧了。
但王漫妮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为什么?
因为张志口中的“幸福”,与王漫妮心里的“幸福”,是截然不同的。
3.
王漫妮心中的“幸福”,一直都是被物质裹挟的。她曾说过,没有比梁正贤更好的男人了,因为他可以满足王漫妮一切的物质需要。
相比王漫妮飘在半空中的“幸福”,张志口中的“幸福”,是落地的。
张志在南京取得硕士学位后,就满腔抱负地回到了家乡小镇。他的希望是“学有所专,学有所用,用自己的光和热,把家乡小镇建设得人人富足、家家富裕。”
说起家乡小镇的文化和建设,张志的眼睛里闪耀着光,因为他说“人不能忘本”;说到人与人之间的人情世故,张志说“以物易物”的人际交往模式,能拉近亲戚之间的距离,因为他觉得只有相互往来,才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
可这些落在王漫妮的眼里,却是嫌弃。
王漫妮习惯了在上海独来独往的日子,习惯了喝上海的手冲咖啡、习惯了下班后去看全球各地在上海的展览。
所以,她并不认同张志为了电影票,驱车几公里去送人情;也并不能接受,自己被当作焦点一般,成为大家茶余饭后议论的谈资。
王漫妮不甘心,她不甘心自己回到家乡小镇,碌碌无为地安然一生,她想要再拼一拼,哪怕是输了,也总好过下半生在后悔中惋惜。
然而,王漫妮的这种想法,在家乡小镇人的眼里却是离经叛道的。在张志的眼里,亦是不自量力的。
张志告诉王漫妮:“人拼来拼去,不就是为了有个好家。把日子过顺当、过安逸吗?你留在这里,车子、房子都是现成的,工作稳定轻松、生活安逸自由。回上海三个字说着容易,但它却意味着从头开始,你已经年纪不小了,你拿什么跟他们拼啊?”
这话说得难听,却现实得很。
王漫妮一毕业就去了上海,拼尽全力,也不过是个独来独往的“租客”。遇到梁正贤后,她以为自己苦尽甘来,终于可以在上海扎根了。却不曾料想,靠别人带来的荣华,不过是梦幻泡影。
拼尽全力混了8年,都没能留下,而立之年重新出发,又能有多少胜算呢?
想必王漫妮自己心里也没谱。
可人就是这样,越是唾手可得的东西,就越不想要,甚至越不懂得珍惜;而对于那些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即便是踮起脚尖,也想要摘上一摘。
最终,王漫妮还是离开了张志,离开了这个可以带给她安稳的家乡。
4.
很多人看完《三十而已》后,觉得体制男小张主任一定要娶王漫妮这段,是编剧对女性观众的讨好。
因为没钱也没事业的王漫妮,在上海不过是个“柜姐”,能被学历高、工作体面的科级干部张志看上,已经算是高攀了。
现实生活中,像张志这样出身草根,又年轻有为的干部,不可能放着领导家的女儿不娶,偏为了博王漫妮一笑而忙得上蹿下跳。
但我却觉得,张志一定要娶王漫妮,是出于对内心骄傲的坚守,和对过去自己的一种心理补偿。
张志说,从大城市回来的人,身上都带着一种“优越感”。王漫妮是这样,他自己亦是一样。
张志遇到王漫妮之前的上一段恋爱,是在南京读研究生的时候。虽然电视剧里没有交代,但从张志眼光高、宁缺毋滥的行为来看,张志的上一任女朋友,应该是来自大城市的、与他能在精神层面上交流的姑娘。
张志毕业后也是去大城市看过的,但是出于种种原因,他还是选择回到了家乡。因为他说,“这个地方它能给人安全感。而且一个人,他也有权利选择平凡而幸福地活着。”
抛开他为家乡做的贡献不说,单从这个选择来看,对张志而言,“安稳”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所以他才放弃了在大城市天高任鸟飞、挥斥方遒的机会。
但张志毕竟也是去过大城市的,他心里也是有自己的骄傲的。
回到家乡后,张志虽然能适应小镇的安稳、惬意,却接受不了自己的另一半,是没见识的小镇妇女。因为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所以张志亦不会为了仕途,而去娶一个不爱的女人。
所以,张志相了很多次亲,宁愿单着,醉心于工作,也不愿在爱情上妥协。直到见到王漫妮后,张志才确定这个人就是她了。因为王漫妮就是他要找的人,不仅人长得漂亮,还见过天地。
接王漫妮第一天上班时,张志穿了一袭灰蓝色的西装。小镇人都跟没见过似的,夸赞张志的西装好看,只有王漫妮,她的一袭职业装和一双高跟鞋,配得上这一套西装革履。
与王漫妮走在一起后,所有人都对张志的眼光表示赞赏。张志觉得很有面子,也终于在内心深处,找到了某种心理补偿。
所以,张志才决意要娶王漫妮。
但王漫妮却说,“两个不同路的人结婚了,会比一个人更寂寞。”因为她早就看透自己和张志是站在南北两极的人,并不合适。
或许,对王漫妮而言,错过张志,就真的意味着错过了安稳和体面。但人各有志,王漫妮都不后悔,我们又凭什么对她的人生指手画脚呢?